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引发热烈反响 周国辉:文化是新质生产力的“软实力”内核

发布时间:2025-08-11 11:3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潮新闻 记者 曹坚 摄

8月6日—9日,四集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于央视综合频道与浙江卫视出,引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反响。浙江1574位省、市、县(市、区)三级文化特派员作为党委宣传部门派往基层开展文化建设的人才队伍,认真观看学习,感悟很深、收获很多。

《文以兴业》《文以化人》播出后,文化特派员立足在基层的工作实践,更加感受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邃内涵和时代价值,更加感受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浙江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变化,更加感受到作为文化特派员承担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从文化产业发展到文化惠民服务,文化特派员纷纷表示,发挥文化的作用,让群众有感、参与、受益、满意,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浙江文化特派员持续热议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发挥文化的力量,让更多群众有感、参与、受益、满意

文化特派员热议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的情景,我也感同身受。

这部电视专题片分别从文以立心、文以载道、文以兴业、文以化人对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年前在浙江谋划部署的文化强省建设实践作了系统全面的叙述。二十载春风化雨,二十年桃李芬芳,显示了文化伟大而坚毅的力量,让人心潮澎湃、坚信不移。

挺有意思的是,最近,有位网友送我一本题为《裂变》的书稿。我花时间作了拜读。该书透过“杭州六小龙”现象,场景式地叙述了杭州从“人间天堂”到“硅谷天堂”演化中发生的产业裂变,以揭示“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是科技创新的精神源泉”的观点。这个道理我信,大量发生在浙江的故事都证明,文化不只是风花雪月,而是可以变成真金白银的现实生产力。

尤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当然需要先进科技,也离不开文化的赋能。过去觉得老手艺、老字号是“情怀”,但在浙江,它们成了创新的种子。比如丝绸也能“智能定制”,杭州万事利用AI分析海量传统纹样数据库,几秒钟就能生成既传统又时尚的新设计。顾客手机点点,就能定制一条独一无二的丝巾。老技艺插上科技的翅膀,飞进了新市场。比如中药香囊变“国潮爆款”。胡庆余堂这个百年老药铺,把传统防疫香方做成精致香囊挂件,年轻人抢着买。这哪里是卖药,而是卖健康文化、卖生活方式。文化可以让老产业焕发新生命。《黑神话:悟空》这个浙产游戏,运用AI技术,更是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把中国神话故事、传统美学卖到了全球。文化借助新载体,可以跨越语言的障碍。

这本书试图用“裂变”来解释这个“神奇转化”的浙江解法,值得称道。在我看来,浙江能让文化“点石成金”发生裂变,靠的是三招硬功夫。

一是用好技术这把“钥匙”,打开创新门。比如用数字技术“盘活”老宝贝:3D扫描、打印让文物复刻更精准;AR/VR让博物馆的宝贝“活”起来,观众能“拿”在手里看。用AI当“创意助手”,不只是设计,还能帮写剧本、编曲、预测文化消费趋势,让创作更高效、更懂市场。

二是用好融合这把“钥匙”,打开产业门。“文化+”混搭可以出爆款。文化不是孤立的。浙江把文化和旅游、制造、体育、甚至农业“混搭”在一起。比如绍兴黄酒+篮球赛,可能等于限量版“三分球”黄酒礼盒,球迷爱收藏;龙泉青瓷+现代设计+电商直播,等于走进千家万户的茶具、花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打破“次元壁”:线上虚拟世界(游戏、元宇宙)和线下实体产业(文旅、制造)联动,游戏里火的角色,很快就能在线下买到手办、联名款。

三是用好机制这把“钥匙”,打开活力门。让好点子“活”起来,比如杭州搞的“区块链+文化版权”交易平台。想象一下,一部剧的版权收益权可以像股票一样被拆成很多份,小投资者也能参与买卖。这盘活了文化资产,让创作者和小投资者都有动力。

这些既是创新,更是改革。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政府不能包办,而是需要做好引导。这个观点,我在拙作《有为与有效》一书中有专门论述,不作赘述。

可以肯定地说,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年前在浙江亲自擘画的“八八战略”中,文化建设和创新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领域和战略支点。浙江这二十年来的文化创新和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是总书记播下的种子,现在正在茁壮成长。《裂变》的价值不止是浙江故事,更是发展启示。《裂变》没有空谈文化多重要,而是用一个个鲜活案例,展示文化如何实实在在地驱动产业升级、创造新市场、提升产品附加值。它证明了文化是新质生产力里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内核。浙江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告诉我们:文化是宝藏,不是包袱;传统是创新的源泉,不是裹足不前的枷锁;人文关怀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共生共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