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家风·先烈篇丨穿越百年的精神火种
发布时间:2025-08-11 11:31 浏览量:1
赵醒侬,江西革命先驱,以27岁的短暂生命,谱写了一曲信仰坚定、意志如钢的壮歌。他留下的不仅是革命火种,更有穿透百年的精神家风,在抚州这片红土地上生生不息,成为涵养社会风气的源头活水。
坚定如磐传信仰
赵醒侬的人生轨迹,始终贯穿着对共产主义信仰的绝对忠诚。翻开《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第一卷),第一张照片就是中共江西地方组织主要创始人赵醒侬。
赵醒侬,原名赵性和,1899年出生在南丰县一个贫寒家庭。因家贫失学,他先后流落到长沙、上海等地当学徒。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从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曙光,毅然将名字改为“醒侬”,以表达投身革命、救国救民的坚定决心。
宣传画:《赵醒侬领着党员面对党旗宣誓》
1921年,赵醒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共党员。1922年冬,他与方志敏一同回到江西传播革命火种。即便遭遇反动派的严密监视与残酷镇压,他也从未动摇过革命信念。1926年8月,赵醒侬在南昌百花洲被捕,军阀反动派对他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载文《悼赵醒侬同志》,称誉他是“江西党的组织者”“江西民族革命运动的先锋”。方志敏在1935年3月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述略》文中写道:“赵醒侬在江西,是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争取中华民族独立解放革命运动的第一个牺牲者!”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赵醒侬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在生死考验面前,从未动摇过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虽然他牺牲了,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抚州,循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对理想、对事业坚定如磐的事例比比皆是。宜黄籍航天员邓清明坚守25年航天梦想,最终“飞天”圆梦;黎川县岩泉生态林场护林队队长邓若生坚守深山34年,为6.7万亩林区撑起“保护伞”……这些新时代的抚州儿女,用坚守诠释着信仰的力量,用执着续写着红色家谱。这正是优良家风最生动的时代注脚,也是抚州儿女对革命精神最好的传承与致敬。
克己奉公身先行
赵醒侬不仅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更以清正廉洁、家国为先的优良家风,为后世树立了精神标杆。
当时党的活动经费十分困难,为节省不必要的开支,赵醒侬严于律己。因革命活动需要,他没有固定收入。党组织每月发给他4.5元作为生活费,后来增加到6元。这点微薄的生活费难以维持一家三口的开支,但他还是坚持分出一半给一起工作的朱大贞。节衣缩食成了常态,有时甚至无米下锅,日子过得十分清苦。长时间的营养不良加上繁重的工作,让赵醒侬感染了肺病。
1924年8月,党中央派恽代英、王秋心来江西视察,询问赵醒侬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赵醒侬如实反映了工作的困难和不足,请求上级派同志来江西工作以加强力量,并表示:“我不一定当书记,书记可以让派来的同志担任。”赵醒侬身上时刻展现出共产党人克己奉公的品质。赵醒侬牺牲后,曾获评:“赵同志只知尽忠于党,不图稍利于己,无偿典衣节食,以充党费。”
赵醒侬的家风,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秉公用权、廉洁为民的经验和智慧,彰显着严于律己修身、节俭持家的清廉本色。在当代社会,广大党员干部更应以赵醒侬的家风为引领,坚持言传身教,从严治家,倡导清正俭朴的家庭美德,严格要求亲属子女知廉承廉,让廉洁之风充盈家庭、浸润家风。
艰苦奋斗志愈坚
在物资匮乏、环境险恶的年代,赵醒侬靠着双脚走遍江西各地,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他常常忍饥挨饿,却从未停下为革命事业奔走的脚步。他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了身边的同志。在他的带动下,南昌的党团员积极开展活动,工作卓有成效。
在抚州的发展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闪耀。抚州儿女传承和发扬赵醒侬的优良家风,坚定信仰、克己奉公,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让抚州这片红土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广大驻村干部传承赵醒侬的精神,深入田间地头,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在工业创新发展的浪潮中,无数创业者、建设者与党员干部深入项目一线、车间工厂,全力强攻工业、大抓产业,推动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首位。
赵醒侬烈士的精神家风,如同赣东大地上奔流不息的抚河水,滋养着一代代抚州儿女的心灵。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种精神正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