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团走进和平
发布时间:2025-08-11 11:52 浏览量:1
8月7日-8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举办前夕,由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省市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和网络大V组成的80余人媒体团走进和平,调研“天津之心”、“民园1920街区”、大龙邮局、吉鸿昌旧居、马占山旧居等特色点位,沉浸式体验和平红色文化、建筑文化、休闲文化等津派文化,探寻城市更新的“和平密码”。
8月7日晚上,媒体团登上“天津之心”336.9米高空,透过360度环形落地窗,津城盛景一览无余。海河宛如玉带环绕,五大道的红顶洋楼群落、解放北路的金融建筑群尽收眼底,近距离感受天津城市发展成就、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和合”文化在城市建设、社会治理、对外开放中的生动实践。
作为和平区推动文旅商深度融合、提质升级打造的又一标志性场景,自今年6月启幕以来,“天津之心”汇集“高空观景+文化磁场+城市客厅”的多元功能元素,成为天津文旅商融合的新地标。在这里,河海文化、建筑文化、休闲文化等津派文化特质体现的淋漓极致。
8月8日上午,媒体团首先来到位于花园路5号的一座红砖小楼——吉鸿昌旧居。吉鸿昌是抗日名将、革命烈士。这座旧居(“红楼”)始建于1917年,1931年吉鸿昌举家迁居于此,成为中共党组织抗日武装的重要活动地点。
吉鸿昌将军外孙女郑吉安接受媒体采访
步入“红楼”,“天地英雄气 浩然壮国魂”主题墙映入眼帘。十个展室如历史长卷,通过139张珍贵照片、近3万字解说,结合多媒体与互动,展现吉鸿昌将军的英雄一生。二楼第七展室七扇门的独特设计,还原了当年地下工作场景,三楼秘密印刷所也重现原貌。
这里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亮点纷呈。阳台变剧场,窗棂作幕布,微戏剧《我是中国人》上演,带媒体团穿越到烽火岁月。沉浸式讲解互动,加入情景再现,让媒体团仿佛亲历将军的人生。
随后,媒体团漫步于“民园1920街区”。街区通过精心营造历史文化氛围与现代生活气息相融合的空间,呈现一个兼具历史韵味、艺术气息、时尚活力和生活温度的城市更新新范式。
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策划中心主任建筑师齐琦讲解民园1920街区
“民园1920街区”南到大理道,北至成都道,西接长沙路,东临南海路。街区占地面积17.4万平方米,将其中的湖南路、洛阳道360米升级为步行街,串联起民园广场与五大道公园两个景点,同时对街区内建筑立面进行修缮,铺装更新了路面及便道。
改造过程中,在细节上注重修旧如旧,采用脱漆工艺去除墙面数十年的涂料层,让精美的砖雕纹饰重见天日;修缮中发现的百年老砖、瓦片及井盖则被嵌入公共空间展示,让老物件焕发新生。在空间布局上,把原天津市第六十一中学外墙进行拆除,形成小广场,增加了景观雕塑、座椅,方便游客休息。五大道管委会组织原有店铺进行了“同步升级”,在店门口增设纳凉区等。在提升街区整体风貌的同时,也聚焦改善民生,更换防盗院门、修复老旧门窗、翻新楼道地坪,打造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历史文化街区。
随后,媒体团来到民园广场北侧的大龙邮局,这座被复古的邮政绿、咖啡香包围着的邮局尤为吸睛。
大龙邮局是全国第一家以大龙邮票为主体的邮局,也是天津首个“咖啡邮局”,既有老邮筒、旧信件,也有特色咖啡、茶饮、甜点与邮局“周边”。新潮和传统交汇碰撞,成为新晋文旅热门地。“以前这个店一天营业额也就几十元,自从增加了文化属性,日营业额将近万元,也为五大道风景区添了新的文旅热门地。”
媒体团走进大龙邮局,解锁了别样的打开方式。观赏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聆听百年邮政文化,感受“老物件+新业态”融合。购买一张特色明信片,享受慢递服务;品一杯邮局咖啡,欣赏到中国最古老的邮票;盖印章制作邮票,集齐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跟随媒体团的脚步,来到湖南路11号,马占山旧居静卧在先农大院之畔,见证了中国抗日爱国将领马占山在1934至1937年间的天津岁月。
和平志愿者张振东讲解和平红色文化
马占山是“打响抗日第一枪”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这座建筑修建于1930年代,主体为两层,局部三层,并带有地下室,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更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风华。旧居常设展览,分为五大主题:“国魂军魂第一枪”、“韬晦津中图大业”、“结缘延安向新生”、“矢志爱国促和平”和“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成为历史的见证与传奇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