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盈渠,文思方涌——高三作文材料积累之道

发布时间:2025-08-11 10:27  浏览量:1


常有高三学生感叹:“提起笔来,脑子里空空如也,想说的话总像隔着层雾。” 这雾,往往就是材料的匮乏。古人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的 “清渠”,从来不是凭空流淌的,而是靠点点滴滴的材料 “活水” 汇聚而成。可以说,材料是作文的根本 —— 没有材料,观点便是空中楼阁,情感便是无病呻吟,结构再精巧也只是骨架,撑不起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那么,高三学生该如何为自己的作文引来 “活水”?

从课本沃土中汲取养分,是积累材料的捷径。不少同学总觉得课本 “太熟悉”,写进作文会显得 “没新意”,这实在是误解。课本里的经典,本就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材料富矿。且看《史记》中的项羽,鸿门宴上的优柔寡断与乌江自刎的悲壮决绝,既能论证 “性格决定命运”,也能诠释 “坚守尊严”;《论语》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的箴言,既能支撑 “责任担当” 的主题,也能融入 “青年使命” 的论述。就连现代文里的细节,也藏着惊喜:《荷塘月色》中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的意境,可用来描绘宁静之美;《祝福》中祥林嫂反复诉说的 “我真傻,真的”,能折射出封建礼教的残酷。把课本里的人物、典故、语句嚼透了,就像把自家院子里的瓜果蔬菜侍弄好了,信手拈来都是新鲜食材。

在生活褶皱里捕捉光影,是积累材料的活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材料亦是如此。高三生活看似单调,课堂、食堂、操场三点一线,却处处藏着可写的细节。清晨走廊里同学互相讲题时,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与低声的探讨交织,这是 “互助” 与 “拼搏” 的素材;傍晚放学时,夕阳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保安师傅默默收拾着门口的杂物,这是 “平凡中的坚守”;甚至一次考试失利后,老师递来的一杯热水,杯壁上凝结的水珠滚落的轨迹,都能成为 “温暖” 与 “成长” 的注脚。社会热点更不能错过: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用数字技术让壁画 “重生”,这是 “传统与创新”;外卖小哥在暴雨中送餐时,先救起路边摔倒的老人,这是 “善良的选择”。只要带着思考去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能成为作文里的 “点睛之笔”。

于广泛阅读中采撷珠玉,是积累材料的远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能为材料积累打开更广阔的天地。高三时间紧张,阅读不必追求 “量”,而要讲究 “质”。可以读一些精选的散文,比如汪曾祺写草木虫鱼,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的滋味,能学他如何用细节打动人心;可以读一些人物传记,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豁达,居里夫人在简陋实验室里的坚守,都能成为论证 “乐观”“执着” 的有力支撑;还可以读一些时评,看看作者如何从新闻事件中提炼观点,比如从 “村 BA” 的火爆中看到 “基层文化的生命力”,从 “反诈老陈” 的走红中思考 “公共服务的创新方式”。这些阅读所得,会像一颗颗珍珠,慢慢串起我们认知的项链。

积累材料,更要学会 “酿蜜” 而非 “搬运”。蜜蜂采百花而酿蜜,不是简单把花粉堆积起来,而是经过了消化与转化。材料积累也是如此。看到 “塞罕坝人种树” 的故事,不能只记 “他们种了很多树”,而要思考这背后是 “艰苦奋斗” 还是 “生态文明意识”;读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的诗句,不能只当名句背诵,而要联系其 “忧国忧民” 的情怀与当下 “共同富裕” 的追求。可以准备一个本子,记录材料时顺便写下自己的思考:这个材料能论证什么主题?它和哪个其他材料能形成呼应?这样,材料才会真正成为我们的 “囊中物”,在写作时召之即来,来之能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高三的作文备考,从来不是临阵磨枪的技巧比拼,而是日积月累的材料沉淀。当我们的 “材料仓库” 里有了课本的经典、生活的温度、阅读的广度,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转化,笔下的文字自然会如渠中活水,清澈而充沛。愿每位同学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做材料的积累者,让自己的作文在考场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