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相微终止收购爱协生,驱动芯片存量竞争加剧下整合难度凸显
发布时间:2025-08-11 12:12 浏览量:1
8月8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新相微公告,公司董事会已审议通过终止发行股份、可转债及支付现金收购深圳市爱协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并配套募集资金的议案。公告显示,交易相关方未能就最终方案达成一致,交易终止。
爱协生成立于2011年,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人机交互领域芯片设计与解决方案,业务涵盖显触交互、传感、图像处理等,服务于智能终端、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市场。
从体量看,爱协生在2023年、2024年的营收分别达到7.82亿元和12.67亿元,远高于新相微同期的5.07亿元。后者虽然是国内产品线较齐全的显示驱动芯片设计企业之一,但近年盈利承压: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近七成,扣非后为亏损369万元。2025年一季度业绩虽有回暖,但盈利稳定性仍待验证。
事实上,这已是爱协生近两年来第二次被收购告吹。早在2024年11月,英唐智控就曾筹划收购,因战略共识未达成而终止。今年3月,新相微接过“接力棒”,试图借助并购切入TDDI等细分领域、增强市场份额,但最终也无疾而终。
新相微 vs. 爱协生核心数据对比
并购遇冷,折射行业“存量竞争”格局
新相微收购流产,并非孤例。进入2024年以来,驱动芯片行业的并购案接连遭遇搁浅或调整,背后是整个市场的增速放缓与竞争加剧。
数据显示,全球驱动芯片年出货量在2021年曾突破90亿颗,当时芯片供不应求、价格翻倍。但随着2022年下半年起消费电子与汽车市场同步回落,需求急剧收缩,价格与利润率双降。到2023年,全球龙头的毛利率已由50%降至40%,大陆企业更是不足20%。
行业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竞争,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成为核心考验。CINNO Research调研显示,市场主要增长动力正转向车载显示,手机与电视趋于饱和。与此同时,低功耗设计、智能图像处理、22纳米OLED驱动等方向被普遍看好,但高端市场仍被三星LSI、联咏等海外厂商占据。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陆厂商虽在LCD驱动芯片实现约34%的国产化率,但在28纳米及以下OLED驱动芯片上仍存在明显差距。这使得通过并购切入高端领域、快速补齐技术与客户短板,成为不少厂商的战略选项。然而,并购带来的整合风险、估值分歧与战略磨合难度,也在多起案例中暴露无遗。
近来驱动芯片产业并购案例详述
近期,驱动芯片产业的并购动作持续活跃,但成败分化明显。韩国Magnachip在遭遇大陆厂商的价格冲击和主要客户三星手机出货下滑的双重压力下,决定重启出售其OLED驱动芯片业务,以剥离非核心或低增长资产、回笼资金优化主营结构。然而,由于估值受市场竞争压制,该业务的潜在买家主要集中在韩国本土企业。
台湾奕力则通过收购联发科的TCON(时序控制器)资产,试图在现有驱动芯片业务基础上形成技术协同,提升在手机和平板等市场的竞争力,并借此改善营收增长放缓的趋势。
在大陆市场,汇顶科技曾计划收购专注OLED驱动芯片的云英谷,以快速切入高端OLED市场,但双方在估值与交易结构上的分歧最终导致交易搁浅。
同样,新相微拟收购爱协生的计划也以终止告终。尽管双方在产品互补性上契合度较高,且爱协生在TDDI技术和白牌维修市场占有率方面具有优势,但未能在交易方案和未来发展路线等关键问题上达成一致。
产业洗牌仍在继续
对于新相微而言,收购终止意味着在高端TDDI市场的切入节奏将延后,公司未来需要通过自研迭代、客户结构优化和与本土晶圆厂的深度协作,寻找新的增长突破口。行业层面,驱动芯片企业在推进并购前,如何在估值、技术整合和市场战略上达成更深度共识,将成为决定交易成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