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基孔肯雅热:佛山和蚊子的战争

发布时间:2025-08-11 09:51  浏览量:1

今年夏天,灭蚊成为佛山市的头等大事。

环卫绿化工人使用烟雾机灭蚊。

8737例!

这是截至8月9日佛山市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的确诊病例数。

自从7月9日发现第一个病例开始,广东省佛山市的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当《中国慈善家》记者在8月7日来到这里,城市社区里四处可见红色的宣传标语:“登革热要警惕,防蚊措施别大意”“出门喷点花露水,蚊子见了往后退”“翻盘倒罐清积水,防蚊灭蚊齐努力”……消杀工作人员背着喷雾器走进大街小巷,药剂细密地喷洒到社区的各个角落。

官方信息显示,目前佛山市没有出现基孔肯雅热重症和死亡病例,已有超九成病例痊愈,新增确诊病例数也已经实现连日下降。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受访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南方地区还处在蚊媒活跃季节,加上台风强降雨时有发生,给消杀和积水容器清理工作增加了难度。10月份,疫情有可能还会出现反弹。

社区网格化

7月9日上午,佛山市顺德区腾冲社区党委书记陆培浩接到一个电话,报告说社区一位女性居民确诊基孔肯雅热。

他有点懵。基孔肯雅热?这个陌生又拗口的疾病名称,陆培浩从没听说过。他后来才了解到,这是一种通过白纹伊蚊传的病毒,传染性比登革热更强,两到三天就能完成一轮传播。

这也是佛山的1号病人。患者王殊在6月15日开始发烧到38.5度,并伴有剧烈的关节疼痛,身上还出现一大片疹子。到医院就医,也一直未能确诊,10天以后症状缓解。

随后,王殊的丈夫也出现类似症状。直到7月9日接到佛山市疾控中心的电话,王殊才知道自己被列为当地基孔肯雅热疫情的首位感染者。

“基孔肯雅热”这个拗口的名字,来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中的一个词,意思是“变得扭曲”,这个词描述的是患有严重关节痛的感染者弯腰的样子。患者感染这个病毒后,会出现发烧、严重关节痛和皮疹等症状。大多数患者感染后能完全康复,重症和死亡病例比较罕见,通常发生在有其他健康问题的幼儿和老人当中。

这种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国内尚无特效药物和广泛使用的疫苗,防控工作主要依靠清除积水、灭蚊和个人防护措施。

腾冲社区党委书记陆培浩接到电话报告的当天下午,一场大规模的疫情防控行动就在社区开始了。来自镇、区、市的支援人员近1000人成立了入户组、追阳组、消杀组、信息后勤组等工作组,挨家挨户开展宣传、排查症状、清理积水杂草等蚊虫孳生地,并在全社区展开大规模的消杀工作。

腾冲社区居委会主任陆培浩在病例分布图前布置工作。图/温如军

走进腾冲社区居委会,一幅更新至8月4日的网格图格外醒目。黄色标识的74个网格里,红色数字标注着病例出现的顺序和位置——第31例在48网格,第504例位于商贸区边缘,最新的509例散落在旧住宅区。

“我们参照新冠防控经验做网格管理,每出现一例就标记一处,能及时发现是否有聚集性暴发。”陆培浩指着图中零散分布的红点告诉《中国慈善家》记者,7月中旬社区单日新增病例曾多达数十例,但经过一个月的防控,如今已经降至个位数。

在入户排查中,工作人员发现不少居民对基孔肯雅热认知不足。“有人觉得关节痛是老毛病,不愿去验血。还有的人嫌清理积水麻烦,说蚊子咬几口不算事。”陆培浩说。于是,工作组一方面加大宣教力度,另一方面提供免费验血服务,对病例周边50米范围人员进行全覆盖筛查。

7月21日成为疫情转折点,当天新增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在陆培浩看来,这与孳生地清理组的攻坚密不可分。自从发现第一例病例后,每天有8台铲车不停地清理着多年长成的杂草和下雨后的积水点。

“这些都是蚊子的‘产房’,经过整治后,蚊虫密度下降了60%。”陆培浩说。

在记者走访腾冲社区的8月7日,腾冲社区累计报告509例病例,多数已治愈出院。

谈及这一轮基孔肯雅热防控,大家都会联系到几年前的新冠疫情防控。显然,上一次大规模的防控工作给这一次的防控积累了经验。“新冠需要封控路口,这次主要靠防蚊,虽然传播途径不同,但基层防控的核心都是快速响应、精细管理。”陆培浩说。

他还特别强调:“虽然病例少了,但防控还不能松懈。”

头等大事

这个夏天,灭蚊行动成为了佛山市的头等大事。

7月29日,佛山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响应,为期一周的成蚊消杀重点攻坚行动吹响了号角。根据疫情发展程度,把全市村、社区分为三类,一类早晚各1次开展全域集中式成蚊消杀,主要以市、区级消杀队伍为主;二类主要对疫点区域重点开展成蚊消杀,也是早、晚各1次,以区、镇(街道)级消杀队伍为主;三类开展外环境常态化整治和成蚊消杀。

8月1日,石湾镇街道启动“无蚊小区”专项行动,覆盖179个小区。物业、商户、居民齐上阵,背上喷雾器,对绿化带、下水道等重点区域进行药物喷洒。在顺德区北滘镇林头社区,上百名穿着迷彩服的民兵突击队队员穿街过巷,背着灭蚊喷雾器,紧握喷雾把手,在社区内开展地毯式成蚊消杀工作。

腾冲社区居委会的消杀物品。图/温如军

8月7日,佛山全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组织广大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小区、厂企商户和家庭个人统一行动,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翻盆倒罐清积水、清除蚊虫孳生环境,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有些地方为了发动村民灭蚊,甚至拿出一些“大招”。比如,在石湾镇湾华村,每栋安装防蚊纱窗的村屋补贴300元;同时出台村规民约,要求清理空调冷凝水、天台杂物和绿植;对于不配合的村民,暂停村内分红及相关福利。

在南方,很多人都喜欢养花,尤其是寓意好的富贵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但这种植物采用水培方式养护,很容易成为白纹伊蚊的产卵场所,大家就不得不弃之以绝后患。

在一个村里,一位村民把他种植了10年的一棵鹤望兰忍痛给砍了。“人家说这些花容易招蚊子,虽然心疼,但没办法,只能砍掉了。”这位村民说,“现在蚊子已经成为我们佛山的全民公敌。”

目前,灭蚊行动仍在全市继续,但消杀工作人手出现缺口。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招聘:“大闸村急招临时消杀工作人员,负责指定区域户外的灭蚊消杀,需要背喷雾器,待遇每天200元,每天工作6小时。”

腾冲社区也发布了招聘临时消杀工作人员的公告,面向社会公开招募10名临时消杀工作人员,服务补贴为300元/天(不含饭餐)。

为了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佛山市还动员志愿者组织,投入到灭蚊志愿服务之中。

关注弱势人群

在佛山市禅城区城门头下沉广场和泥模岗公园的凉亭里,约有10位流浪人员在此寄居。他们当中有无家可归的孤寡人员,也有和家人闹矛盾离家出走的人,还有智障人士等等,平时以捡废品维生。

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后,有爱心人士给他们送来了蚊帐、花露水等。

“以前蚊子很多,一晚上能拍死几十只,自从有了蚊帐好多了,可以睡踏实觉了。最近到处搞消杀,好像不用蚊帐也几乎见不到蚊子了。”一位流浪人员说。

8月7日晚上9点,附近奶茶店老板小白忙完一天的工作后,联合数位志愿者,为10名流浪人员送去盒饭、矿泉水、花露水。

志愿者为流浪人群送去防蚊帐篷。图/温如军

小白告诉《中国慈善家》,疫情暴发初期,志愿者在禅城区祖庙街道附近发现有一名流浪人员身上起了很多疹子,浑身疼痛,已失去行动能力。志愿者随即拨打了报警电话,流浪人员被120接走了。

早在一年前,小白就已经关注到城市里的流浪者群体。他带动了不少店内熟客和社会爱心人士一起,努力为这个边缘群体人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扶,小白联系爱心人士的微信群目前已经有100多人。他在“i志愿”平台发起佛山夜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目前已有上百人响应。

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以来,佛山有关部门加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活动点的劝导和卫生、防蚊等宣传教育,为需要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主动救助并劝其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对不愿进站人员,则为他们发放必要的防蚊用品和食物。

“在佛山,流浪人员较多,他们不愿意去救助站,政府也拿他们没办法。对于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流浪人员,附近的老板偶尔会找他们干零活挣点生活费,他们平时就靠好心人的接济度日。”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

“救助站也不能常住,还麻烦,不如住在桥洞底下自在。”一名年长的流浪人员说。根据相关规定,佛山市救助管理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但一般不超过10天。

10月或有反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病毒传播情况。

在我国广东以外的多个地方也发现了基孔肯雅热病例。8月8日,香港出现4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首例患者曾在佛山逗留。此前,湖南、重庆、武汉、湛江等多个省市也发现了输入型病例。

目前,一些地方针对从佛山返回人员采取了健康监测措施。比如福建省福州与泉州两地分别发布健康提示,提醒返榕、返泉人员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其间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自我健康监测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不需要特别向社区报备,只是一种健康风险提示。”泉州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

福州市卫健委工作人员也表示,“自我健康监测”与“居家隔离”不同,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工作、生活完全不受影响。

8月6日,内蒙古通辽疾控也发布风险提示称,市民出行前须查阅目的地的健康提醒,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可依据相关提醒判断是否前往该地区。从正在发生基孔肯雅热的地区返回后须做好12天自我健康监测。另外,上海疾控也发布8月防病提示,其中特别强调“要警惕基孔肯雅热”。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顾金保告诉《中国慈善家》,目前防控工作最大的难点是南方多雨的天气,雨水会冲掉喷洒的杀虫剂,使消杀效果大打折扣,一次暴雨可能降低50%效果。

顾金保指出,蚊子传播病毒能力最强的时候,并不是在天气最热的时候,而是在气温27度左右的时候。因此,在广东地区,包括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在内的主要由蚊子传播的病毒,一般情况下在10月份会有小高峰,“在这个时间段要特别警惕”。

对于基孔肯雅热在全国的流行趋势,顾金保表示,立秋后,随着气温下降,蚊媒传播疾病的传播能力会大大下降,北方基本上不会有本地病例发生,即使出现病例也是输入型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