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果园,大崩盘!
发布时间:2025-08-11 12:13 浏览量:1
近日,一段短视频把百果园推上了风口浪尖!
镜头里,董事长说了句“我们不迎合消费者,我们要教育消费者成熟”。话音未落,评论区已经炸成了果蔬批发市场。
有人吐槽“吃个水果还得被上课”,有人回怼“那就让消费者来教育你”,还有人翻旧账,一时间,“高端水果”的体面被网友的段子扎得千疮百孔。
说到底,买水果这件事并不复杂。消费者的诉求特别朴素:别太贵,别糊弄,贵也行但得物有所值。
谁都不是反对“高品质能卖高价”,反对的是“品质不稳、嘴还硬”的组合。当品牌把“教育消费者”挂在嘴边,消费者的第一反应不是恍然大悟,而是攥紧钱包。
更扎心的是现实的反噬。百果园在港股风光上市的那年,就像打上“水果第一股”的高光滤镜;转眼几年过去,2024年业绩预报亏好几个亿,加盟门店更是一年少了近千家,闭店的速度肉眼可见。商业的潮水褪去,曾经的“规模即胜利”不再是万能解。
百果园的打法一直是“高端水果”。所谓高端,离不开两件事:要真好吃,要敢标价。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溢价。但基础一旦松动,价格就站不住。
过去几年,百果园的质量问题不断。围绕果切、等级、农残等问题的多地报道与处罚,把消费者的信任磨得所剩无几。哪怕企业迅速下架、整顿、发声明,也难敌一次次社交媒体的滚雪球效应。更何况它是个加盟盘子,99%都是加盟店,链条越长,管理越难,出一次问题就是一次“连坐”。
百果园不是不自救。请明星、打广告、喊口号,去年还把姿态放低,开始谈“高品质高性价比”,推出更便宜的系列,走进县域,打算“农村包围城市”。问题是,当它转身走向性价比,发现真正的对手不在隔壁水果店,而在手机屏幕里。
朴朴超市这类即时零售,把“30分钟到家”做成了日常。消费者动动手指,水果送到门口,还更便宜。预售、以销定采,让损耗低到可怕;自有品牌、源头直采,把毛利和品控同时抓住。
百果园砸重金搭起的冷链网络、全国仓配,看上去厚重可靠,可一旦市场切到“更轻更快”的模式,这套体系就变成了高成本、低周转的包袱。更别提百果园线上占比只有个位数,且还“卖一单亏一单”,在即时零售时代,这就像背着沙袋跑百米。
而朴朴背后,已经有更大的影子压过来。美团的小象超市从北京起势,开始南下。美团手里有流量、有骑手、有选址和选品的数据,前置仓模型、兼职骑手、算法调度,再加上无人仓、无人配送的长远布局,在“成本和效率”这两个生鲜零售的生死杠杆上,按得更狠。
朴朴“慢就是快”的城市节奏,小象“先拿第一再扩城”的打法,都会把价格、时效、稳定性拉到更残酷的水平线。对于还在门店里纠结客单价和房租的百果园,这不是双杀,是三杀。
那么,百果园还有路吗?有,但不是简单地“再给一次信任”。这几条路,都是“回炉重造”。
第一,把“好吃”做成制度而不是口号。门店后场就该像开放式厨房,清洗、切配、保鲜全程可视;每一批次上墙公示来源、糖酸度、农残检测二维码,坏果无条件退赔,越简单越有效。别再靠宣传片述说“我们很严格”,让流程自己成为广告。
第二,把价格说清楚。大小、等级、熟度标准化,不是靠店员“目测”,而是靠设备和统一标签;同一款水果的价差为什么存在,用三句话写在价签上。你可以卖贵,但要说得明白,消费者才会心甘情愿。把“当天不够好的”集中做折扣台,也比躲在果切里体面。
第三,门店不再是唯一主场。把每家店变成“微前置仓”,30分钟达是底线,90分钟达覆盖更大半径;自建小程序,联营美团闪购、饿了么等渠道做流量分发,不再纠结“自己做还是合作”,该拿的流量先拿到。线上的毛利问题,不靠涨价解决,靠品类管理、套餐组合、提升周转解决。
第四,加盟要重定规则。把“食品安全和顾客体验”改成一票否决;考核从“销售额+损耗率”转向“NPS满意度+回头率”;让优秀门店享有更低进货价和更高返利,拉开差距;同时建立快速清退机制,别让坏苹果拖累整箱。
第五,供应链要变“柔”。重资产的冷链仓储不是砸了就不用,而是把固定成本“可变化”。旺季联合共配,淡季释放产能给第三方;高频品类直配,低频品类走区域中转;根据城市渗透度开合仓网,把“72小时到店”叙事升级成“当天到家”的体验叙事。
第六,重做会员。别只给折扣,给确定性。比如“月度鲜果包”“季节限定礼盒”“周更组合”,有品控承诺,有坏果赔付,有上新优先权。让用户觉得“我不用选,你替我选且选得好”,这是愿意付出溢价的理由。
第七,把品牌语气换掉。把“教育消费者”改成“被消费者教育”。每一条投诉当作公示案例,每周做一期“本周我们修了什么错”,敢在公开透明里成长,远比在广告里喊口号更能恢复信任。
说穿了,百果园真正卖的不是“水果”,而是“确定的好吃”和“可被验证的安心”。这两件事,一旦做成日常流程,价格的矛盾会小很多。反过来,如果还想着用精美的slogan盖住流程的洞,那再多明星代言也救不回来。
当然,行业的大潮也不等人。即时零售把“近、快、稳”的门槛抬到新高度,社区团购把“便宜还不难吃”做成了共识。未来的果业零售,可能只剩两种玩家:一种极致效率,价格打穿地板;一种极致体验,愿意为“被好好对待”付费。介于两者之间的,都会很难。
我们作为消费者,其实没那么苛刻。早晨买到一袋甜到冒泡的橘子,晚上能把果切放心给孩子,这一天就算过得很体面。没人真想在水果这件小事上被“上课”。市场也不需要更多的口号,需要的是一颗颗真诚、好吃、来得快的果子。品牌要做的,就是把“对得起这份钱”变成日复一日的常态,而不是偶尔的惊喜。
等哪天,百果园不再强调“教会你怎么挑水果”,而是在每一次打开纸袋时,都让人不自觉地说一句“这钱花得值”,那时的热搜才会重新变成掌声。要不要走到那一步,其实选择权在它自己手里;而我们的选择,一直都握在钱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