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岩产业园区观察 | “老手艺”嫁接“新技术” 做城市建设“全科医生”
发布时间:2025-08-11 12:37 浏览量:1
今年6月,我省榕江县、三都县及从江县等地遭遇暴雨袭击后,数千栋房屋亟待安全评估。
“群众不敢回家,我们就要用专业给他们一颗定心丸!”贵州同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志强回忆,7月9日,公司组建13人的技术小队,2至3人一组星夜驰援榕江县、三都县及从江县等地。
这是贵州同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简称:贵州同盛)把房屋检测、鉴定业务布局贵州云岩经济开发区云岩产业园后,承接的首个房屋检测项目。
在湿热的环境中,工程师们手持回弹仪穿梭于巷道:仰头观察墙体裂缝,俯身检查砖缝砂浆,像“医生”般为每栋房屋“把脉”。
“裂缝超5毫米,承重墙明显倾斜,必须评定为D级危房!”技术员发现某老砖房结构松动后,立即贴上红色警示标签。
七天里,团队白天跋涉于泥泞巷道,夜晚整理数据,最终完成120栋房屋的ABCD四级安全评估,出具报告120份,为灾后房屋修整、重建提供了重要依据。
高效完成任务的同时,团队也认识到传统方法的局限。“我们必须引进更先进的技术,加快科技转型步伐。”朱志强看着在榕江灾区“征战”了7天的回弹仪,语气坚定。在灾后复盘中,团队意识到仅靠人力和回弹仪,一天一个小组只能排查五六栋,且受天气和地形影响大。
“公司计划将无人机、机器人与遥感技术结合,构建智能化检测体系,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朱志强介绍,无人机航拍快速建模,红外热成像探测隐蔽缺陷,机器人深入危房采集数据,以往一人一天的工作量,机器人半天就能完成,效率翻倍还不冒险。
科技升级的底气,源于深厚的设计积淀。广大丽城二期、息烽长峰化工厂观府商住楼小区、保利·凤凰湾、万润温泉新城、中建华府B-6地块……从大型商业综合体到精品住宅小区,贵州同盛一直在全省建筑行业稳居前列。
朱志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公司每年承接超100个设计项目,累计出图250万方,今年产值目标直指6000万元。
走进设计部,数十台显示器上三维建筑模型不断旋转,工程师正在优化某小区的车流动线设计。“我们不仅要美观,更要让每平方米都‘活’起来。”朱志强说,这种精细化理念,使得企业客户复签率连续三年超80%。
“画图是手艺活,得手把手教。”资深设计师身后,两名“90后”徒弟正学习用软件模拟日照分析。公司140人的技术团队中,“师徒制”是技术传承的核心纽带,每位技术骨干凭借过往经验带1名徒弟,跑工地、改图纸,4到5年便能独立负责项目,确保专业技能的传承与创新。
如今,这家企业正在谋划更长远的发展蓝图。从单纯的设计业务向“设计-检测-加固-装修”全产业链延伸,成立专业小组深耕城市更新、抗震排查、文旅项目等细分领域,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开拓新的增长点。
“企业快速落地、快速承接项目,离不开云岩区所提供的优质政策及优良的营商环境。未来,我们要用专业能力服务城市建设,用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朱志强如是说。
记者手记:
贵州同盛是记者走进贵州云岩经济开发区云岩产业园调研行的第三站。从榕江救灾的紧急响应,到智能化检测体系的战略布局,记者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迭代,更是一种行业担当。
当很多设计院还在图纸堆里打转时,贵州同盛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全产业链服务;当业内普遍抱怨人才断层时,他们用最传统的师徒制破解了现代企业的传承难题。
特别值得思考的是,在科技浪潮中,贵州同盛既没有固守传统。他们用设计经验筑牢根基,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引入新技术,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哲学,或许正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可鉴之策。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建筑业正面临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贵州同盛的实践证明:当图纸上的线条遇上无人机镜头,当老师傅的经验遇见大数据分析,传统行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这种融合与蜕变,正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高伟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