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化名人:孔子“飨士”之宴被拒,独立谋生求学,三十而立

发布时间:2025-08-11 12:50  浏览量:1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儒家学说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从帝王、贵族到平民,都深有体会。他弟子三千,成名的也有七十二,其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他的执政理念,一直被历代执权者所利用;他的治学心得,一直被后人所敬仰,所尊崇。他的思想将永远影响着华夏的子孙们,甚至世界。瑞典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的大夫每年都要举行“飨士”宴会,这是周公姬旦定下的制度。为了加强统治,周天子要举行招待各位诸侯的宴会,各诸侯也要举行招待本国大夫的宴会,利用聚会引荐官员,层层推举。

鲁国大夫季孙氏欲举行“飨士”之宴,孔丘知道后,便想前去。那时的孔丘,一心想结交有识之士,跻身社会,以便报效国家,也为自己挣一口饭吃。当时还没实行科举制度,从国君到大夫都是世袭的,孔丘的父亲叔梁纥尽管被封为陬邑大夫,但只是徒有虚名,没有多少权力,况且父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和母亲又离开了家庭,所以他也只是徒有贵族后裔的身份。因此,这个宴会对于想跻身仕途的孔丘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他决心抓住这个机会。

到了季孙氏举行“飨士”之宴那一天,孔丘一大清早起来,穿戴整齐,兴致勃勃地朝季孙府走去。那时,他没有怀疑自己参加宴会的资格,因为他是贵族后裔。但是,他到了季孙府门口,却被人拦住,不让他进去。拦他的人是季孙氏的家臣,名阳货,因其凶残如虎,所以人称阳虎。孔丘听说过此人,也知道他不好惹,便止步施礼,谦虚地说:“大人有何见教?”

阳虎问:“你是什么人?来这里这干什么?”

“我是陬邑大夫叔梁纥的儿子孔丘。季孙大夫飨士,我前来赴宴。”孔子答道。

阳虎以侮慢的态度呵斥孔丘说:“季孙大夫宴请的是士,你算什么士?赶紧回去!”

孔丘窘迫,浑身不自在,在阳虎讥讽的目光中,他只好退了出来。这是17岁的孔丘想进入贵族社会时所遭遇到的当头一棒,但他无力还击,也没想到还击,而是默默地忍受下来。那时他已经粗通周礼,对当时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制度本身,没有任何抵触的心理,相反,对其还有膜拜敬畏之心,所以,这个打击他由衷地顺从和接受了。

此后,孔丘分析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觉得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找机会谋求发展。现在看来,那次打击不但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激起了他奋发学习的信念和决心。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礼尽在鲁”,各种典籍也是各诸侯国里最多的。孔丘从外公颜襄那里找来了很多书,刻苦攻读,在中华古老文化的浩瀚大海里畅游。风雪夜,蓬荜陋室,荧荧豆火之下,他在聚精会神地读书;灶膛前,他一边烧火做饭,一边手捧书简,专心攻读;磨道里,孔子怀抱磨棍在转,磨顶上放着一摞书简,边走边读……孔丘刻苦自学,一分一秒的时间都不愿浪费。后来,他批评他的学生宰予好睡午觉,应该是他以身作则的要求。

虽然上一次没能参加“飨士”之宴,但孔丘并没有就此固步自封,一有机会,他还是尽量以贵族后裔的身份去参加贵族们的聚会,结交有识之士。据说,就在这一年,孔丘第一次见到了老子。那是在一个贵族的葬礼上,曾任过周守藏室史之职的老子被邀请主持葬礼,孔丘也参加了。在遇到日食时,老子让送葬队伍停下,孔丘觉得不妥,还与老子聊了几句,学到了一些东西。

那时,凡要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一定地位的人,都要学会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基本功,那就是:熟悉与遵循当时流行的礼、乐,掌握射箭技术,学会赶马车(御),学会写字(书),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数)能力。孔丘没有固定的老师,大概是通过自学和向人请教的方式,才全面地学习和掌握了这六项基本功。向哪些人学习过?学的内容如何?学的方法如何?缺乏可靠的资料。但后来他曾对南宫敬叔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应该是他自己学习生活的经验和总结。

公元前533年,孔丘19岁了,已经长成了一个身高九尺、肩宽腰圆的男子汉。他四方圆脸,仪表堂堂,博学多才,谦恭知礼,不久就在鲁国的贵族中留下了良好印象。贵族们经常说起这个小伙子,孔丘在都城里有了些名气,甚至连鲁昭公都听说了。

那段时间,鲁国派仲孙大夫去参加一个诸侯国的聚会。聚会时,宋国的如会大夫与仲孙大夫谈起了宋国流迁鲁国的一支后裔,谈到了叔梁纥。仲孙大夫对孔丘的印象很好,也了解孔丘的情况,便把孔丘的处境向如会大夫作了介绍。如会大夫听完介绍,对这个孔丘很感兴趣,认为孔丘祖为宋人,应娶个宋女为妻。仲孙大夫很赞同如会大夫的建议,回到鲁国后,仲孙大夫把此事汇报了鲁昭公,昭公认为鲁宋联姻是件好事,表示支持,并责请仲孙大夫负责,抓紧办理。

就这样,在鲁宋两国几个贵族的撮合下,19岁的孔丘娶了宋国亓官氏为妻。

结婚后,仲孙大夫就保举孔丘做了委吏,就是管理仓库的小职员。孔丘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差事,他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帐目计算得清清楚楚。”他利用自己所学,清点物资,审查账目,秉公办事,做到了仓盈账清。仲孙大夫很欣赏孔子的忠诚与才干,又保举他做了乘田吏,管理牛羊,那时祭祀是头等大事,祭祀需要肥壮的牛羊,乘田吏虽地位不高,却需可靠的人承当。孔丘正是这样的人,他勤勤恳恳,认认真真,把牛羊管理得又肥又壮。

那段时间,孔丘和亓官氏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白天,孔子外出工作,管理仓库或牛羊,妻子纺纱织布,料理家务;夜晚,孔子秉烛读书,妻子在一旁做针线相伴。夫妻俩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久,亓官氏就怀孕了。

公元前532年,孔丘20岁,他的儿子便降生了。亲戚朋友都来庆贺,包括一些跟孔丘相熟的贵族,连国君鲁昭公也派人送来一条鲤鱼。

孔丘国君派来的使者接进门,施礼谢恩。来人说:“大王喜闻夫子得子,令我送来鲤鱼,以示祝贺。”

“孔丘乃区区小民,怎能受此大恩?”孔子受宠若惊。

“你乃贵族后裔,又与宋国联姻,融洽了鲁宋两国的关系,大王很高兴。”来人说着,招呼从人把鲤鱼等物献上。孔丘接过,放在院内的桌子上,施礼道:“臣民孔丘拜谢国恩,永世不忘!丘定严教,不负君赐。”

昭公送鲤,孔丘感觉莫大光荣,他当即便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

昭公送鲤的事迅速传遍了曲阜,传遍了鲁国,孔丘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对他也越来越尊敬了。

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丘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太渊博了。”

孔丘听见了,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只会赶车罢了。”

在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里,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丘这么说。那时,他确实已经精通这六种本领,后来他告诉他的弟子们:“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但是,孔丘并不满足,一有机会,他便虚心找人请教,孜孜不倦地学习。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孔丘27岁时,郯国的郯子来朝见鲁君。在一次宴会上,鲁国叔孙大夫问起郯子关于少昊时以鸟名作官名的情况,郯子作了详细回答。孔丘听到这个消息后,专程去郯子住的馆舍拜见了郯子,向他请教。郯子见孔丘虚心好学,便热情地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

孔丘初次有机会进入鲁国祭祀周公的太庙时,问这问那。有人说:“谁说陬邑大夫的孩子懂得礼呢?进入太庙,不知道尊重祖宗。”

这话传到孔丘耳中,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合乎礼呢!”

遇事问个为什么,也是孔丘的一种学习方法,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

公元前522年,孔丘30岁,他还专程拜访当时的音乐家、鲁国的乐官师襄子,拜师襄子为师,学习音乐理论,学习弹琴。

孔丘学得非常认真,一连三日,足不出户。一日三餐,前厅里师襄子备下的丰盛酒宴,但他俱不到场,只让人拿些干粮过来,填塞辘辘饥肠。

一连学了十来天,孔丘只是弹同一个曲子。师襄告诉他:“此曲你已学会了,可以学新曲了。”

孔丘还是继续弹,边弹边说:“曲调已学过,奏曲的技巧尚未学好。”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技巧已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

孔丘还要继续弹:“我还没有能领会此曲子的志趣神韵呢。”

又是三天过去了,师襄子听着孔丘弹出的琴声技巧纯熟,音调和谐,韵味无穷,再次劝他另习新曲。孔丘说:“弟子虽然领会到了此曲的志趣神韵,但尚未体察到曲作者的为人,想象不出其风貌特征,还想再练一段时间。”

师襄子不再劝,孔丘便继续弹。有一天,孔丘弹着弹着,突然停下来,他抬头仰望,若有所思地说:“我已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此曲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得出来呢!”

师襄子惊讶地说:“对呀!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曾说此曲名叫《文王操》,应该就是周文王作的。”

这个传说有没有夸大我们不知道,但从故事的基本事实可以看到,孔子学琴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他不仅学会了弹琴,也学会了唱歌,并越来越喜欢音乐。后来,他不仅常和人谈起音乐问题,也常常欣赏音乐,后来在齐国听了演奏《韶》乐后,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

公元前522年,孔子30岁了。这年,是孔子一生中关键的一年,他自己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意思是说,他从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习,研究学问,到了三十岁,已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这一年,孔丘通过向文献学习、向社会学习和实践活动,又结合诸侯纷争、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对社会和人生进行了分析、研究和体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这一年,孔丘对自己的未来也进行了规划,他后来说:“我到了三十岁的时候,仿佛对任何事都有个主意了。”

那么,孔丘的主意是什么呢?

附:孔子大事年表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9月28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3岁,父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徵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10岁,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15岁,开始自觉地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公元前535年(鲁昭公七年),17岁,母颜徵在去世。之后不久赴季氏宴请,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是年,第一次见到老子。

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20岁,妻亓官氏生子,因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所以取名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任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

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21岁,改任乘田吏(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官)

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27岁,向前来访问的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30岁,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

公元前518年(鲁昭公二十四年),34岁,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学礼于孔子。与南宫敬叔到周都洛邑,观周朝文物制度,问礼于老聘,问乐于苌弘。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35岁,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齐国,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36岁,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由齐返鲁。

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37岁,收集六经书册,去楚国苦县找老子,请老子帮忙收藏到周守藏室。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47岁,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阳虎见孔子,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51岁,始出仕,任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周围各县纷纷效仿。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52岁,由中都宰升任小司空,后升任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

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54岁,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但受到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行动半途而废。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君臣迷恋歌舞,不理朝政。孔子离开鲁国去卫国。在卫国受谗言之害,又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遇公叔氏叛卫,被围困。后又返回卫国。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60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等国到陈国。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63岁,离开陈国去蔡国。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

公元前488年(鲁哀公七年),64岁,主张为政先要正名。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68岁,季康子派人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69岁,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儿子孔鲤去世。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70岁,弟子颜回去世,十分悲伤。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71岁,停止修《春秋》。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72岁,卫国政变,子路被害,十分难过。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73岁,四月患病不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