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未必丧志

发布时间:2025-08-11 09:55  浏览量:1

昨天晚上11点多了,看了一集《强者风范》就想休息了,突然脑子里闪出一个想法,玩物就一定丧志吗?当然我能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这也说明真理早就在那存在,只是谁先发现,谁从不同角度阐述而已。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沉迷于玩物,很可能会忽视其他重要的事务,如学习、工作等,从而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可是如果将玩物视为一种系统性的探索和学习过程,并将其转化为职业追求或创新动力,那么它可能会成为个人成长的助力。聂卫平、蒋大为等都是因为喜欢下围棋和唱歌,而从业余爱好发展成为专业人士并走向成功的。

可见,玩物未必丧志.央视有个《出彩中国人》栏目.那里面的"出彩人".大多是"玩"出来的.如广州那位吴武强,他本来是一家玩具厂的销售员,他手中的玩具——彩虹圈,无论形状,还是质材,都非常简单,平实,低廉,在玩具店举目可见,毫不起眼.但是,它在吴武强手中却龙飞凤舞,妙趣横生,绚丽多彩,出神入化,玩出了"斗转星移,北冥神功,越女剑法"等彩虹宝典十八式,引起评委啧啧称奇。

再追溯远一点的历史,19世纪德国的大诗人、剧作家歌德,他年幼时随父亲游历四方,父亲会在每次游玩后向他介绍所到之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当他们再次来到同一地点时,父亲会让他自己讲述所见所闻,以此来锻炼他的记忆力与口才。这些经历对歌德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玩物中成就非凡的人。达芬奇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还是一位痴迷于机械设计的发明家。他对飞行器的研究、对解剖学的探索,无一不是源于他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他的“玩物”不仅没有让他丧志,反而让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全才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再比如爱因斯坦,他从小就对指南针充满好奇,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兴趣最终引导他走向了物理学的巅峰。
还有国内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从小热爱玩一种叫“扔纸镖”的游戏。他不仅擅长折叠对称平整的纸镖,而且在游戏中不断思考如何使纸镖飞得更高更远。正是这种对称性与平整性的要求,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深入思考的习惯,凡事努力寻找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这些习惯对他日后在科学领域的成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都说明只要引导得当,玩不仅不会丧志,反而能成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学习方式。

“玩”能成大事,还因为它有着一个无法替代的优势——兴趣。在玩中更能激发人的主动性,进行体验性、沉浸式的学习。一个人不愿意干的事,外界的强逼往往会适得其反。只有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才有可能激发出自己的主动性,全身心投入,完成一次华美的蜕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者在玩中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这个过程或许枯燥,但它们以玩的心态对待,乐在其中,始终保持盎然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谁还敢说他们玩物丧志?

“玩”一词其实也传达着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既是“玩”,便不计结果与得失,不计功利与他言,像孩童一样,以最平和而纯粹的态度对待一个事物,只为过程中的风景和发自内心的喜悦。“玩”其实颇有“无问西东”的意思在其中,只问初心,一意孤行,这恰是做精、做好、做成一件事所必需的。

所以,不在于是不是玩“,而在于玩什么,“怎么玩”,是否“会玩”?

要玩出品味。有的人宅家,整天抱着电脑手机玩游戏,这是沉迷在别人设定程序中的废物;也有的人沉醉在徘徊牌局里、跳舞广场上、酒桌上,那可真是荒废时光,浪费生命。

于光远曾为朋友题词:“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在休闲学领域,于光远深刻地指出“‘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闲暇时间的长短与人类的文明进步是并行发展的”。以不同的目光看待“闲”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光远赞同积极有益的娱乐和休闲,支持健康的、有情趣的、有文化品位的玩,反对那些病态的、庸俗的“玩命”“玩花活”“玩阴谋”。他认为,社会向前发展,人们追求新、知、乐、美的生活方式,于是有了旅游业和休闲业。休闲是现代经济的产物,而且越来越发展。

玩还有利于长寿。几乎所有高寿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玩经”。 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年老后,最喜欢用麦秆对着阳光吹肥皂泡,绚丽的色彩总能让他如痴如醉。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更称自己为“大玩学家”,研究“玩”几乎成了他的第二专业,玩电脑、写博客、玩智力游戏,一点不比年轻人差。中国著名养生保健专家宋为民说:“爱玩之心人皆有之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玩的。”但是要玩出一种境界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邓小平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的成就就不用说了,他也是玩的高手,据说桥牌的水平就非常高。他的寿命也很长,这和他喜欢打牌、游泳、爬山以及乐观豁达的心态有关。

谁说玩物就一定丧志呢?

2025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