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男子爱游泳,肾衰竭去世?医生:游泳3件事做过头了

发布时间:2025-08-11 13:06  浏览量:1

一个年仅39岁的男子,平时生活规律、热爱运动,尤其喜欢游泳,却因慢性肾衰竭最终不幸离世。消息一出,不少人震惊:“爱运动怎么还会得肾病?”“难道游泳也伤肾?”甚至有人开始质疑运动是否真的健康。

游泳本身并没有错,真正出问题的,是他生活中做过头的三件事:过度补水、过度用力、过度忽视身体信号。

这不是一个孤例,而是一个警钟。很多人以为运动就是万能解药,但忽视了身体的承受限度和反馈机制,反而可能埋下健康隐患。适度运动是良方,盲目坚持则可能变成慢性伤害。

在临床中,肾脏疾病的隐匿性极强,很多人直到病情严重才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如果方法不当,也可能成了“伤肾利器”。

特别是在夏季高温天气,游泳成为不少人首选的锻炼方式。某公共场所的游泳馆数据显示,7月以来,入馆人数同比增长超过60%。但肾内科就诊人数也在悄然上升,很多人被诊断为慢性肾功能减退,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早已踩在危险边缘。

从医学角度看,肾脏是人体的“代谢监管中枢”,负责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调节水盐平衡、维持血压稳定。一旦肾功能受损,其代偿能力虽然强,但也容易让人掉以轻心。

像这位男子,平时极为自律,每天坚持游泳,认为这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但他忽视了身体出现的疲劳感、忽略了反复的尿频尿急以及眼睑水肿,以为只是运动后正常反应,直到出现乏力、食欲差、夜间呼吸不畅等症状,才前往医院检查,发现已经发展成中晚期肾衰竭。

医生分析后指出,问题出在以下三点:

首先是过度补水。很多人运动后担心脱水,大量灌水,甚至短时间内摄入超过2升水。但肾脏的排水速度是有限的,若水分摄入超过排出能力,就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肾脏压力。

尤其是肾功能已经受损的人群,过量饮水反而会加重水中毒风险,引发低钠血症等严重后果。

其次是过度用力。游泳虽然是一种对关节友好的有氧运动,但若强度过大、时间过长,肌肉代谢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可能进入血液,造成“肌红蛋白尿”,从而诱发急性肾损伤。这在肾内科被称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一旦未及时处理,可能迅速进展为肾衰竭。

这种情况在高强度训练后尤其常见,特别是天气炎热时,更容易因脱水与代谢紊乱诱发肾损伤。

第三是忽视身体信号。很多人出现尿液泡沫多、尿量减少、疲劳感增强等情况时,往往以为是工作累、压力大,或者天热所致,但这些其实是慢性肾病的早期信号

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2亿名慢性肾病患者,但仅10%的人知道自己患有肾病。多数患者在体检或住院时偶然发现,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慢性肾衰竭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但一旦进入终末期,就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不仅生活质量下降,经济与精神负担也极为沉重。

从医生的角度看,这类“运动型肾病”的出现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兴起,运动过度导致肾损伤的病例逐年上升。2023年一项研究指出,近20%的肾损伤患者有过高强度运动史,其中以跑步、游泳、健身房训练为主。

适当运动是健康的保障,但“适当”两个字,常常被忽视。运动强度、频率、时间都应结合个体情况,尤其是中年人群,更应避免盲目跟风。

医生建议,日常运动应遵循“三不过”原则:运动强度不过猛、运动时间不过长、运动频率不过密。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肥胖等基础病的人,更要控制运动负担,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测。

每年一次的尿常规检查、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监测,有助于早发现、早干预。如果出现持续性蛋白尿、血压升高、水肿、尿量改变等问题,应及时就医,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饮食方面,也要注意低盐、低蛋白、避免高嘌呤食物摄入。特别是在夏季,很多人喜欢吃烧烤、喝啤酒、吃海鲜,这些高盐高脂饮食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诱发或加剧肾功能问题。

肾脏就像一个默默无闻的“老黄牛”,它不会发声,却承载着人体最重要的排毒与代谢功能。一旦被过度使用,再想挽回就十分困难。

39岁的年纪,本应是人生最好的阶段,但因为忽视了身体反馈、过度追求“自律”、盲目信任“运动万能”,最终走向了不可逆的终点。这种教训,值得每一个热爱健康的人深思。

科学运动,不只是“动起来”,更是“动得明白”。了解自己的身体底线,听得懂身体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如果你也每天在锻炼,别忘了给肾脏留一条“喘息的通道”。运动是良药,但剂量过大,也可能变成“毒药”。

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重视肾脏健康,科学运动,远离“隐形杀手”。你的一次分享,或许就能提醒身边的人预防一次疾病。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谭军华,王洁,陈红,等.CKD合并地贫患者铁代谢情况及其与Hepcidin水平相关性研究[J].智慧健康.2018,(5).

[2]孙博,刘勋,刘丹娜,等.罗沙司他与重组人促红素治疗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1,30(11).

[3]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肾性贫血指南工作组.中国肾性贫血诊治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医学杂志.20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