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直播助农:“土货”变成“金疙瘩”

发布时间:2025-08-11 13:43  浏览量:1

本报记者 魏 静 □ 王若卉

在食物供给丰富的当下,有一批消费者,不追求极致的美味,而对老式美食情有独钟,他们四处搜寻“手工”“原生态”,试图找到印象中的老味道。

“看着就新鲜”“我小时候就爱吃这个”“看你的视频,想妈妈了”……王琼艳的直间和评论区常常被这样的留言刷屏。这位来自江苏泗洪的“90后”苏北姑娘,常年奔波在乡土间,将家乡的众多土特产带进直播间,帮助乡里乡亲卖货,更是勾起了无数网友对童年味道的共同记忆。

图为王琼艳在田间地头向直播间观众介绍“土货”。

化身主播 宣传家乡好滋味

王琼艳出生在泗洪双沟镇西南岗地区的一个典型苏北村庄。据她回忆,最难忘的是跟着父亲坐上手扶拖拉机,到泗洪县里卖西瓜的日子。

成年后,王琼艳骄傲地称自己为“农民的女儿”。2022年起,她开始自媒体创业,以“西南岗的姑娘”名义,走遍乡野,和农户合作,拍摄短视频推销家乡的特色美食。随着带货生意越做越大,2024年,她又开通直播,正式当起“三农”主播。

一台手机、一个支架就是王琼艳的“新农具”,她在田间地头用真诚的态度,兜售着家乡好滋味。归仁的豆饼、双沟的空心挂面、峰山的千张、龙集的手工大饼和小鱼干……从树上生长的果子到灶上烹饪的美食,王琼艳对泗洪各个乡镇的土特产都如数家珍。

热销长三角 小屏幕打开大市场

在一声声吆喝中,直播间里订单不断。下单的有老乡,也有异乡人,以退休群体为主。这些中老年消费者普遍出身农村,后定居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尽管周边大型商超遍布,但仍然最怀念家乡的味道,王琼艳镜头里单纯的农村生活和原生态产品激起了他们的购买欲。

光有情怀还远远不够,吃得开心,更要吃得放心。为了践行自己“每次选择都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王琼艳选品格外谨慎,推荐的产品都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亲自品尝。以近期直播间热销的翠冠梨为例,这个位于临淮镇陈圩的梨园,今年她已往返三次,只为确保生长期间不给果子打药,足够绿色健康。等到7月中下旬,火辣的太阳终于把梨子晒得足够香甜,她才会在直播中推荐给消费者。

如今,她的账号粉丝已突破1.9万人,视频总点赞数超12万次。2024年,本乡山芋年销售量突破10万斤;同年秋季,帮助双沟镇雪二村的农户销售青萝卜一千斤……这些亮眼数据背后,是她一年365天,每天直播1至2场的坚持。这位西南岗姑娘,将家乡“土货”打造成市场抢手货,客户以长三角地区为主,辐射全国各地。

政府助力 打响乡村绿色品牌

支持新农人就是投资乡村未来。为了实现与新农人的“双向奔赴”,双沟镇积极做好政府服务和后勤保障工作,除了邀请王琼艳参与县里、市里的电商学习、交流培训,更主动了解她在直播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她对接本地优质农产品供应链。为方便她存储发货,镇里还将一处闲置农房收拾了出来,供她免费作仓库使用。

“三燕子,记得给我留点啊,一会儿去找你。”长期关注王琼艳的粉丝,会亲切地称呼她的乳名“王三燕”。客户的信任和政府的支持,让她对自己的“三农”主播事业格外有信心。“我的初心就是让大家吃到绿色健康的产品。”王琼艳告诉记者,在政府的帮助下,她已申请注册乡村品牌商标,过不了几个月就能正式投用,这离她实现打造自己乡村品牌的理想更进了一步。

“土货”也能变成“金疙瘩”。直播间里,每一声吆喝,都是对家乡最深情的告白;每一次带货,都是对乡亲最实在的回馈。这些家乡老式美食,不仅承载着无法割舍的乡愁,而且搭建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即使是看似平凡的乡村产业,也能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