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一年内问世!十万块把生育痛苦“外包”
发布时间:2025-08-11 14:03 浏览量:1
仿生腹腔中的胚胎正在发育,一场撕裂传统生育伦理的技术革命悄然降临。
深夜的朋友圈里,32岁的晓雯激动地转发着一条爆炸性新闻:“十万块就能买个机器人替我怀孕生子?赶紧上市啊!我二胎计划卡在‘不想再受罪’这关三年了!”配文后面跟着三个大哭表情。
短短十分钟,评论区涌进二十多条妈妈们的共鸣:“这价格我能接受!”“带我一个!”“姐妹团购能不能打折?”
这并非科幻场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其峰博士团队近日宣布,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计划于2026年8月前推出样机,定价不超过10万元人民币。这项技术将人工子宫植入仿生机器人腹部,模拟人类从受孕到分娩的完整生理过程。
身高165厘米的仿生机器人,腹腔内嵌着恒温37度的生物反应舱,能模拟羊水循环、营养输送,甚至通过微电流实现“胎教互动”。机器人腹部采用特殊柔性材料,能随胎儿发育逐渐隆起,最终以接近人类分娩的方式完成生产。
研发团队负责人张其峰博士在访谈中直言研发初衷:“我们瞄准的是两类人——恐育女性、单身群体,和那些渴望孩子却不愿被婚姻束缚的人。”他进一步解释:“这是为了满足‘不想结婚,又想有孩子’的需求。”
目前,团队已掌握核心“孕育箱”技术,能够维持胚胎发育所需的温度、营养及氧气供应。技术难点并非人造子宫本身,而是如何将成熟的孕育箱技术与机器人腹部进行整合。
技术可行性首先遭遇质疑。目前人造子宫仅支持动物实验,人类胚胎全程机器孕育尚无成功案例。德国马普研究所最新论文指出,人造子宫环境可能影响胎儿菌群定植,导致免疫系统发育差异。
伦理争议更为汹涌。北京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邱仁宗发出严厉警告:“警惕技术被滥用为‘定制婴儿’工厂”。
核心问题直指社会根基:机器人是否具备“法律母亲”身份?遗传母亲与机器的责任如何划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已紧急启动“非人类载体生育”立法调研。
“怀孕时宝宝在肚里打嗝的颤动,机器能模拟吗?这种生命联结的缺失,孩子长大真不会遗憾?”一位母亲的忧虑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共鸣。
资本市场反应迅速。消息公布后,精密减速器、手术机器人等相关企业股价应声上涨。行业分析师预测,若样机如期推出,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突破千亿美元。
公众反应呈现鲜明分化。在微博话题#十万块把生育痛苦外包#下,一条男性视角的高赞评论引人注目:“比彩礼便宜,没有婆媳矛盾,孩子还百分百自己基因,这发明该拿诺贝尔和平奖!”
广州社科院2024年婚育调查显示,18-35岁群体中,27%受访者明确表示“愿意尝试非传统生育方式”。而反对声音则担忧技术可能加剧结婚率下降——中国2024年结婚率已创1980年来最低。
张其峰创立的深圳卡伊瓦机器人公司,这个曾靠“会爬楼梯的送餐机器人”起家的企业,2023年生殖医学研发投入骤增300%。团队已透露下一代蓝图:将集成基因编辑功能,允许父母在胚胎阶段筛选遗传特征。
然而现实阻碍重重。全球尚无相关立法框架,准入标准、责任界定、卵子溯源等问题亟待解决。技术细节上仍有挑战——首代产品仅支持胚胎植入,用户仍需通过试管婴儿获取胚胎。
东京大学未来学教授田中宏明预言:“当怀孕不再是女性专属责任,整个社会的性别权力结构都将重构。”
百度热搜话题下,一条三万人点赞的评论道出技术拥护者的心声:“以后婚姻里不再有‘我给你生孩子’的牺牲感,爱情终于能纯粹回归爱情本身?”
深圳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最后参数。张其峰团队透露,下一代产品将集成基因编辑功能,允许父母在胚胎阶段筛选遗传特征。
资本市场已闻风而动,相关企业股价应声上涨。分析师预测,若样机如期推出,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能突破千亿美元。
而那个在机器腹腔中律动的小生命,终将面对自己“非典型”的诞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