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签字,每天数十亿美元进账,美前财长:中国才是唯一赢家
发布时间:2025-08-11 15:23 浏览量:1
文|七月
编辑|七月
8月7日,特朗普兴冲冲的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对等关税的战绩:每天都有数十亿美元的关税收入流入美国。
可就在特朗普志满得意的时候,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却站出来泼了一盆冷水。
萨默斯在媒体上表示:“特朗普的政策很有可能会让美国走上阿根廷的老路,到时候这场关税战就只有一个赢家,那就是中国”。
这位财政领域的专家为什么会这么说?
要知道,特朗普的对等关税虽然引起了很多国家的不满,但是到了最后,这根关税大棒还是彻底落下,就连此前叫的最凶的欧盟,也不得不捏着鼻子往外掏钱。
可以说,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是真的再次收割了全世界。
那为什么这位美国前财政部长却说,关税战唯一的赢家是中国呢?
时间拨回几个月前,当特朗普首次挥舞起“对等关税”的大棒时,他的逻辑清晰,带着一股蛮横的自信。
他认为美国的市场就是世界最大的那块蛋糕,谁想来分一杯羹,就得接受他的规矩。
他坚信,只要关税大棒挥舞的好,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得乖乖坐到谈判桌前,然后一个接一个的掏钱,就连老对手中国也不能例外。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记沉重的打击。
长达九十天的延长期限过去了,中美之间数轮的交锋和对谈,最终只得了个“搁置争议,择日再谈”的尴尬收场。
特朗普的误判,在于他将中美贸易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一场零和博弈,一方的得利必然是另一方的损失。
他严重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更忽视了中国手中那些足以反制的筹码。
当中国的稀土政策步步收紧的时候,当中国市场的大门向其他合作者敞开得更宽的时候,特朗普才发现,这根关税大棒打下去,疼的可能不止是别人。
既然无法在主要对手身上讨到半点便宜,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已经喊出去,这场戏总得继续演下去。
于是,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主要的对手中国毫发无伤,但是身边的盟友却都挨了一刀。
8月7日,那份关税令正式生效。
日本、韩国、欧盟等美国的传统盟友,在此前漫长的谈判拉锯中,多多少少都与美国达成了一些“城下之盟”,牺牲了不少自身利益,以换取特朗普口中的“关税优待”。
他们本以为此前靠着牺牲自身利益,能换来关税方面的优待,可没想到的是,特朗普根本不分青红皂白,给所有的盟友都来了一刀。
日本的愤怒溢于言表,谈判桌上,美方曾信誓旦旦地承诺,会在最终的关税清单中给予日本特殊照顾。
可到了最后一刻,白宫却对此前的承诺装聋作哑,日本不仅未能幸免,甚至还要面对新关税是否会在原有基础上叠加的问题。
这感觉就像是交了保护费,却依然被地头蛇抢了个精光,还不敢吭声。
更具戏剧性的是瑞士,这个在人们印象中和平中立的发达国家,最初收到的关税威胁是10%,一个尚可忍受的数字。
然而,最终落地的税率竟飙升至骇人的39%,成了发达国家中受伤最重的那个。
这种突如其来的变脸,让全世界看清了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随意性和惩罚性,它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建立公平,就是为了制造恐惧和威慑。
与此同时,像巴西这样的新兴大国则选择了硬碰硬。
巴西总统卢拉公开表示,无法容忍这种经济讹诈,并考虑联合其他受害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联合申诉。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非但没能“团结”世界来孤立中国,反而促成了一个“反美关税联盟”的雏形,将自己推向了世界贸易体系的对立面。
就在全球舆论哗然之际,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的一番话,为这场闹剧提供了更深层次的解读。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这场贸易战只会有一个赢家,那就是中国,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让美国疏远世界。”
萨默斯并非危言耸听,他甚至发出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警告:如果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美国可能会重蹈阿根廷的覆辙。
提起阿根廷,许多人会想到它从一个世纪前比肩欧美的富裕国家,一步步滑向经济崩溃深渊的悲情历史。
萨默斯此言,实际上是将特朗普团队的行为,与近年来将阿根廷推向破产边缘的某些政府相提并论。
这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在底层逻辑上有着惊人的共性:罔顾经济规律,迷信休克疗法式的极端政策,以民粹主义口号绑架国家。
他们的行为看似为了救国,实则可能是在满足一己之私,变相掏空国家根基。
萨默斯所担心的,正是这种由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恶性循环。
特朗普计划对钢铁、铝、半导体等关键工业原材料征收高额关税,本意是想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但这违背常识:此举将直接推高美国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削弱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个连原材料都变得昂贵的国家,又怎么振兴制造业?
这无异于想让一个人长高,却砍掉了他的双脚。
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最终只会导致美国制造业的进一步萎缩,将市场份额拱手让人。
当美国主动退出,全球供应链上留下的真空,自然会有其他企业迅速填补。
归根结底,特朗普之所以在最后一刻对中国“手下留情”,转而去“虐待”自己的“亲友团”,并非出于善意,而是一种清醒的无奈。
他终于意识到,与中国脱钩,对美国而言可能是一场无法承受的灾难。
中国的底牌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无可替代的市场引力。
对于无数美国跨国公司而言,中国的十几亿消费者是其财报上最亮眼的数字,是实实在在的利润来源。
失去中国市场,无异于自断臂膀,损失巨大。
其次,是深度嵌入的产业链。
经过几十年的全球化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枢纽。
大到汽车飞机,小到螺丝钉,美国企业已经习惯了“中国制造”所带来的成本优势和效率。
强行切断这种联系,不仅会引发美国国内剧烈的通货膨胀,更可能导致整个生产体系的瘫痪。
特朗普团队在经历了数月的试探后,终于明白了这一点。
与中国的贸易战,是一场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甚至更多的买卖。
市场份额一旦让出,再想抢回来难如登天。
就像美国制裁俄罗斯的能源,缺口迅速被其他卖家补上一样,它在对华贸易上留下的空白,也会被欧洲、拉美等地的竞争者们欣然笑纳。
所以,所谓的中美“暂时搁置,仍需洽谈”,更像是一个心有不甘却又无计可施的台阶。
特朗普需要时间去消化这场战略误判带来的苦果,也需要先从盟友身上榨取一些“战果”,来维持他“大赢特赢”的体面。
这场由关税引发的全球风波,最终以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收场。
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事实:在21世纪高度互联的地球村里,任何试图关起门来、另起炉灶的单边主义行为,都注定会反噬自身。
它或许能在短期内制造混乱,但从长远看,只会加速自身信誉的破产,并将机遇拱手送给那些更懂得开放与合作的对手。
参考信息:
美国“对等关税”生效 日本印度瑞士发声——中国新闻网2025-08-08
美前财长:只有一个赢家,那就是中国——观察者网2025-08-08
美国“对等关税”生效 多方反对——央广网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