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原来出自这首诗,却十人九不知

发布时间:2025-08-11 15:42  浏览量:1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句话你一定不陌生。

生活里我们总在不经意间说起它:可能是找了半天的钥匙突然在口袋里摸到,可能是苦思冥想的难题在散步时灵光一闪,也可能是寻遍市场没找到的老物件,某天竟在旧箱子里翻了出来……

这句朗朗上口的俗语,总是在我们经历 “山重水复” 后遇见 “柳暗花明” 时,脱口而出,也是国人常用的俗语之一。

可您知道吗?这句让咱老百姓用得贼溜的口头禅,竟出自一位南宋“寻道达人”、冷门诗人夏元鼎笔下的一首小诗。

《题壁》

夏元鼎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夏元鼎,史料里关于他的记载也寥寥无几,以修道著称,字宗禹,号云峰散人,又号西城真人,老家在南宋的永嘉地区,少年时就有才名。早年间他热衷科举,可是一连考了几次皆未果。

后通过朋友的举荐,当了江淮制置使叶适的军事幕僚,有了十几年的军营生活。这期间宋金对峙,他参与了对金的军事行动,也因军功被奏赏朝廷,却并未获得实质性官职。宋金和谈之后,他白衣客居京华,尝遍了世间冷暖,人情反复。

四十岁那年,夏元鼎到江西龙虎山受箓,正式弃官入道,寻访走遍名山大川,于南岳遇周真人授以孔孟、庄老、颜列等易说、丹道、阴阳等学问。夏元鼎受益颇多,修道虽有小成。

夏元鼎属于道教南宗的清修派,讲究通过自身修炼达到境界提升,他一辈子读了不少道家典籍,还总爱游山玩水寻访道师,这些经历都融进了他的诗里。

不过他存世的诗不多,作品大多是记录清修时的思考和感悟,字里行间总带着点仙风道骨的味道,上面这首《题壁》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诗的开头就把我们带入了他的寻道之路。

从崆峒到湘湖,一北一南,路途遥远,是地理上的跨越,也是他寻访真理的执着。

咱们常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夏元鼎却说读了万卷书反而变 “愚” 了,这不是在否定读书吗?其实不然。

我认为这里的 “愚” 不是真的愚蠢,就像我们现代人,刷了太多心灵鸡汤、成功学理论,反而越来越迷茫,道理懂了一堆,却过不好这一生。夏元鼎的 “愚”,也是如此,活了半生,经历了太多,兜兜转转,却发现自己越活越糊涂,思想越来越混乱。

夏元鼎这前两句,其实是在“吐槽”自己:跑了那么多路,读了那么多书,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修炼也不得要领。

然后就到了千古流传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两句之所以能从诗里走出来,成为老百姓的口头语,正是因为它道破了生活中最普遍的规律。我觉得这两句诗里藏着三层智慧:

第一层是 “求不得” 的无奈。铁鞋踏破,说明过程艰难辛苦,可即便如此,想要找的东西还是找不到。

我们总以为付出就有回报,可现实往往是 “踏破铁鞋” 却 “无觅处”,这种无奈谁没经历过?

第二层是 “不经意” 的惊喜。“得来全不费工夫” 不是说不劳而获,而是说当我们不再执着于 “找” 的时候,想要的东西反而自己来了。

夏元鼎踏遍千山万水访道,读遍万卷诗书求理,结果道没在名山古刹里找到,理没在字里行间寻着,反而可能是在某个寻常时刻、某个平凡场景里突然顿悟。

世上很多伟大的发现,往往不是苦思冥想的结果,而是 “不经意” 间的灵感所得。

第三层是 “放下即所得” 的哲理。这两句诗其实藏着道家 “无为” 的思想 —— 越是刻意追求,越容易被欲望困住;越是放松心态,越容易接近本质。

夏元鼎弃官学道后,不再执着于科举功名,反而在山水间找到了心灵的安宁;不再死磕书本知识,反而在清修中悟到了道的真谛:那些苦苦追求的东西,常常在我们放下执念时悄然降临。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在宣扬 “躺平” 吗?其实不然。“踏破铁鞋” 是必要的积累,没有之前的寻访和苦读,哪来后来的顿悟?

夏元鼎如果没去过崆峒、没到过湘湖,没读过万卷诗书,没有这些“无用功”,就算仙人站在他面前,他也认不出来,更别说悟得道的真谛了。

要知道所谓的 “不费工夫”,不过是前期所有努力的厚积薄发,只是它到来的时机往往出乎意料。

当你把该做的都做了,该学的都学了,答案自然会“水到渠成”。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您以为人家是“运气好”,其实是人家把功夫下在了“看不见的地方”。

正是这句诗如今具有思想哲理,才在民间广泛传,被应用在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