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动态:从“一人就业”到“全家增收”:沿河技能红利的链式反应

发布时间:2025-08-11 15:45  浏览量:1

夜幕降临,沿河自治县官舟镇易地搬迁安置点的灯光次第亮起。45岁的田茂珍正在厨房里忙碌,抽油烟机嗡嗡作响——这是她用在浙江当电工的第一个月工资买的。“以前在山里住土坯房,做饭靠柴火,现在用上了电器,日子像城里人一样。”她的丈夫去年参加叉车培训后,在广东一家仓储企业就业,夫妻二人月收入合计超过1.2万元,不仅还清了搬迁贷款,还供两个孩子读了职校。

脱贫攻坚战胜利后,沿河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巩固成果。县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2021年有32户脱贫家庭因劳动力失业返贫,其中80%是因缺乏技能找不到稳定工作。“单纯给钱给物只能解燃眉之急,让他们掌握技能才是长久之计。”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崔剑说,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技能培训被纳入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发现有劳动力失业,第一时间推荐参加培训。”

2025 年春风行动暨东西部协作“村招”沿河专场招聘会现场。

大龄劳动力的培训难题也曾让人头疼。58岁的张远富就是个典型,他多次想参加培训,都因“年纪大、记性差”被婉拒。2024年,针对大龄群体的“银发技能班”开设,课程放慢节奏,增加实操比重,张远富终于学会了家电维修,如今在镇上开了家修理铺,“每天能赚百八十块,够自己开销了,不用给儿女添麻烦。”

技能培训带来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更在重塑乡村的经济生态。在淇滩镇,10余名参加电工培训的学员返乡后,组建了“电力维修服务队”,承接村里的光伏电站维护、农网改造等工程;在中界镇,叉车培训结业的年轻人带动周边3个村发展起农产品仓储物流,让本地辣椒、猕猴桃能及时运出大山。

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沿河通过技能培训带动630户脱贫家庭稳定增收,户均年增收4.8万元;有127名学员返乡创业,创办维修店、农家乐等经营实体89个,带动就业500余人。“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回来当老板了。”沙子街道南庄村党支部书记笑着说,村里的闲置房屋成了香饽饽,“都被回来创业的年轻人租去当店面了。”

站在新的起点,沿河自治县已勾勒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蓝图:2026年将建成占地50亩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引入汽车维修、电子商务等10个新专业;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的合作,建立“1+N”就业网络(1个培训基地对接N家企业);针对新业态需求,开设无人机操作、直带货等前沿课程,让培训内容始终与市场同步。

更长远的目标是打造“沿河技工”劳务品牌。“就像‘粤菜师傅’‘重庆月嫂’一样,我们要让‘沿河技工’成为金字招牌。”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刘毅表示,计划通过3—5年努力,实现技能劳动者占全县劳动力比重从目前的28%提高到50%以上,让更多群众靠着一技之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雨后的清晨,中界镇高峰村笼罩在薄雾中。30岁的田浪正驾驶着叉车,将一摞摞猕猴桃箱装上货车。他是2024年叉车班学员,原本在广东就业,今年年初响应“返乡创业”号召,回到村里承包了100亩猕猴桃园。“以前只会开叉车,现在还学了电商运营,果子通过直播卖,叉车用来装货,一门技能派上了大用场。”他指着远处正在修建的冷库,“下个月就能投入使用,到时候能存更多果子,卖更好的价钱。”车窗外,满载猕猴桃的货车缓缓驶离,扬起的尘土里,仿佛能看到山乡更明媚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