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转中提琴,指南在此——

发布时间:2025-08-11 16:33  浏览量:1

文 | 董祎

在大卫·道尔顿的访谈中,中提琴家普利姆罗斯直言:“我更倾向于接收从小提琴转学中提琴的学生,前提是他们的左手技术要过关,这样教学会轻松很多。但他们最常见的问题是右手运弓技术,这是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问题。”这一观点与中提琴家瓦尔特·特拉姆普勒的研究相呼应,他发现“原生”中提琴手普遍存在“慢技术”现象,因此主张学生应先在小提琴上掌握高难度曲目,如莫扎特协奏曲或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普利姆罗斯对此有个绝妙比喻:“中提琴手的速度就像管风琴手弹钢琴——手指明明已经按下去,灵魂还在等音管慢慢充气。”

当被问及小提琴手转型中提琴的动机时,许多演奏者坦言:“乐团里中提琴席位更多。”这很现实,但不够神圣。真正值得接纳的转型者,必须是被中提琴那深沉如陈年威士忌的音色本质所召唤——就像中提琴家莱昂内尔·泰蒂斯(Lionel Tertis)那个著名的比喻:“小提琴是在描绘声音,而中提琴是在拥抱声音。”我见过不少孩子刚开始将小提琴调低五度当中提琴使用,但这无异于舍本逐末——因为小提琴与中提琴的本质区别在于音色表现,而用调弦后音色单薄、琴弦松弛的小提琴来学习中提琴,效果自然要打折扣。毕竟,技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而对音色的审美追求却源于内心。唯有那些真正被中提琴独特魅力感召的演奏者,方能体会到从“水彩”到“油画”这一艺术境界的升华。

中提琴演奏的艺术精髓,正藏在其独特的物理特性与演奏技术的完美配合中。尤里·巴什梅特在2019年《The Strad》杂志专访中的比喻最为传神:“小提琴手转中提琴时,要像男中音改唱男低音那样,将元音发音位置下沉约三公分。”柏林艺术大学更是因此建议学生在练习C弦时想象“下颌下沉一英寸”的感觉。这个精妙的比喻揭示了中提琴演奏最核心的要义——音色的下沉与深化。

这种音色追求直接影响了运弓技术的每个细节。正如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时,苏贞教授始终关注着“黄金段落”的重要性——她口中的“黄金段落”位于弓子银线收尾处,正是打开中提琴音色奥秘的钥匙。我发现,要真正驾驭这个“黄金段落”,还必须精准配合运弓的三大“度”:速度、力度与角度。中提琴家金·卡什卡申对此有更深入的诠释:“中提琴运弓不是摩擦琴弦,而是让弓毛的每一根马尾都渗透进弦的震动中。”这一理念具体表现为:整体弓速要比小提琴慢一些,运弓角度需要根据加粗的琴弦进行调整,而力度自然也要相应加大。

或许你会觉得,中提琴的这些技术调整让它真的成为了一个“慢艺术”的乐器。但中提琴家卡伦·塔特尔(Karen Tuttle)做了个精妙的比喻:“中提琴的快速乐句要像用慢镜头拍蜂鸟——动作极快但每一帧都清晰。”这揭示了中提琴的演奏不是追求单纯的快或慢,而是在控制与释放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再来浅聊一下左手,中提琴的左手技术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既需要保持稳定的手型框架,又得根据音高变化做出灵活调整,就像在坚实的地基上建造会呼吸的建筑。这种特性直接影响了把位的选择:相较于小提琴手偏爱的1、3、5把位,中提琴演奏者往往更青睐2、4把位。中提琴弦长更长,音距更宽,使得3把位的音准控制尤为困难。早在上世纪,小提琴教育家卡尔·弗莱什就通过精确测量发现:中提琴在3把位的音准误差率比小提琴高出22%。这一数据不仅解释了为何2、4把位成为中提琴手的“安全区”,更为现代中提琴教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凌驾于一切技术之上的真谛,正是中提琴家今井信子在自传《憧憬》中谈到的:“教师能给予学生最珍贵的,既不是技巧,也不是曲目,而是对中提琴那份炽热的爱,对音乐永恒的好奇。”这份热爱让每个枯燥的音阶练习都闪耀着意义,让每根琴弦的振动都诉说着生命。惟有热爱,可支撑每一位中提琴手在厚重画布上,绘出属于自己的“油画”。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