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与起床脱不开关系?医生提醒:65岁以后,起床时多注意3点

发布时间:2025-08-11 16:44  浏览量:2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肺栓塞在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见,但它的发生往往被归咎于长期卧床、手术后恢复期或长途旅行。很少有人会把它和“起床”联系到一起。

可在一些急诊案例里,患者在清晨刚起身的几分钟内就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晕厥,最终确诊为急性肺栓塞。

65岁以后,身体的血液循环、血管弹性、心肺储备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夜间长时间平卧后,血流动力学条件和凝血状态会与白天不同,而从静止到突然的体位变化,是栓子脱落的重要诱因之一。

长时间平卧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会减慢,尤其是在本就存在静脉瓣功能不全或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老年人群中,这种缓慢的流动给血栓形成创造了条件。

研究显示,老年人在睡眠状态下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可降低30%以上,而清晨是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时间段,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倾向增强。

如果体内已经有不稳定的血栓,突然起身会让下肢静脉压力发生快速变化,促使血栓脱落,顺着血流进入肺动脉,阻塞血管。

欧美的多中心统计表明,大约20%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是在早晨起床后发病的,其中老年人比例更高。

起床过快还会带来血压的急剧波动。老年人的血管弹性下降,交感神经反应变慢,体位性低血压更常见。

当从平卧迅速转为站立时,血压可能先下降,心率代偿性加快,这种变化会短时间内改变血液动力学环境。

对已经存在深静脉血栓的人来说,这相当于给血栓增加了机械脱落的可能性。

而一旦血栓进入肺循环,不仅阻塞血管,还会反射性引起肺血管收缩,增加右心负担。心肺储备功能不足的老年患者,很可能在数分钟内出现血压下降、缺氧甚至心搏骤停。

还有一点很容易被忽略,夜间呼吸节律与白天不同,老年人中不少有轻度睡眠呼吸暂停或低通气现象。

这会导致夜间血氧饱和度反复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凝因子活性增加。早晨起床这一刻,血液的促凝状态往往比白天更强。

结合长时间的相对静止,这种状态在血栓形成和脱落的链条中起到放大作用。

芬兰一项针对70岁以上人群的队列研究发现,伴有睡眠呼吸障碍的老年人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是无障碍者的2.3倍,而发病高峰时间集中在清晨6点到10点之间。

有些人认为,只要没有下肢肿胀、疼痛,就不会有血栓,这种想法并不准确。

很多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不表现出典型症状,尤其是位于骨盆段或股静脉近端的血栓,更容易在没有明显先兆的情况下脱落。

美国的血管超声筛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住院患者中,无症状性深静脉血栓检出率可达8%—12%。这些隐匿性血栓在早晨起床时受到突然的血流冲击,很可能直接引发致命事件。

不仅是下肢,部分老年人心房内也可能存在血栓,尤其是有房颤病史的人。夜间静息时,心房颤动可能让血流淤滞更加明显,促使血栓形成。

清晨起身时心率的突然变化,有可能把心房内的小栓子打入循环系统。

如果这些栓子走向肺动脉,同样会引起肺栓塞。而房颤患者本就容易合并其他血管疾病,一旦发生肺栓塞,病死率显著增加。

预防肺栓塞并不只是防止血栓形成,还要避免血栓在不适当的时机脱落。对老年人来说,起床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环节。

逐步改变体位,让血液循环和血压有时间调整,能减少突然的血流冲击。

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在起床时采用分步动作——先在床上坐起,双腿下垂1—2分钟,再缓慢站立——不仅可以减少体位性低血压,还能降低清晨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种方式间接减少了血栓脱落的风险。

还有一个细节常被忽略,就是早晨的水分状态。夜间不饮水,呼吸和皮肤散失水分,会让血液黏稠度在清晨达到峰值。

如果在起床前或刚起身时先补充适量温水,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栓形成和脱落的几率。

意大利一项小型干预实验中,让老年受试者在起床前先喝200毫升温水,连续观察4周,血液黏度指标平均下降约6%,部分血压波动幅度也减少。这类简单的干预虽然不能替代抗凝治疗,但在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减少清晨风险。

对于已经有静脉曲张、下肢水肿或确诊深静脉血栓史的人,起床前在床上进行简单的下肢活动,如踝泵运动、轻微的抬腿屈伸,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积。

这类动作能在几分钟内显著提高下肢静脉流速。国内一项B超监测实验显示,踝泵运动持续3分钟,静脉血流速度可提高20%以上,对防止血栓脱落和进一步形成都有帮助。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老年人已经发生过一次肺栓塞,即使病因已去除,是否还需要在起床时保持这些预防动作?

研究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既往发生过肺栓塞的患者,其静脉系统结构和功能往往已经受到影响,血液回流效率下降,血栓复发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

法国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首次肺栓塞后的10年内,复发率可达30%以上,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复发事件发生在早晨。

对于这些人群,即便病情稳定,也应将起床过程中的缓冲动作、补水、下肢活动作为日常习惯,长期坚持才能真正降低风险。

[1]单伟,谢慧文.急性肺栓塞中医证型与西医危险分层及首发症状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09):2141-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