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元需17年退完?“不过包退”模式该退场了|荔枝时评

发布时间:2025-08-11 16:54  浏览量:1

中公教育再爆退款难。近日,武汉的刘小姐反映,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2024年她花2万多元报名参加了中公教育的培训班,合同中约定,如果刘小姐未能通过笔试,中公教育会退费1.7万元。事后刘小姐没能通过考试,当她找到该机构时,对方却说,可以退费,但一年只能退款1000元,这笔费用竟然要17年才能退完。刘小姐表示:“等我拿到这一万七,我都四十多岁了。我觉得很搞笑。”

图源经视直公众号

相比“1.7万元退款需17年退完”,更让人震惊的是,这样的奇葩事并不是什么特例,而是中公教育“不过包退”模式下的一种普遍操作。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根据最新退费政策,2022年至2023年的学生,退款费用在2万元以上的,一年退一次款,一次退一千元,2万元以下则一年退500元,直至退完为止。2024年以后的学生改为一年退两次,每次退款10%。而2024年,中公教育的“待退费负债”就达到了5.8亿元。

不过,此事还不能仅限于从消费者维权角度来看待,“不过包退”的商业模式是否合规,是否还应该继续,同样不容回避。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中公教育推出 “不过包退” 模式,很快在市场上大获成功。一方面,该模式迎合了不少学员对于考公的“包过”期待;另一方面,该模式在短期内迅速拉高营收,却把长期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道理很简单,随着考公市场越来越激烈,以及考公人数增多带来的“通过率”下降,企业的退费率必然增高,如此使得企业的资金链紧张,导致难以按时履行退费承诺,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一定程度上说,如此漫长的“退款”过程,如果算上通胀等因素,几乎就是给学员开了一张空头支票,而“不过包退”实际就成了企业的一种无息融资手段。因此,对这种商业模式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应当基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需求及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进行更严格的评估。特别是在当前企业待退款规模已积累到“积重难返”边缘的现实之下,如果任由这种模式继续存在,只会进一步放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让更多学员被卷入“1.7万元需17年退完”的权益风险之中。退一步讲,这种“不过包退”模式,也容易带来误导,从而加剧一些年轻人对于考公的不合理预期。

当前,对于大量被拖欠退费的消费者的权益救济,相关部门也应该引起更多重视。检索发现,目前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中公教育的累计投诉就高达13万余条,其中多数投诉都与拖延退款相关。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依靠消费者的个体维权,效果非常有限。一些地方消委会探索的“公益诉讼+集体诉讼”维权新模式,就值得尝试。同时,这一现象也应该让更多潜在的考公群体警醒:千万别再迷信什么“包过”承诺。是否考公、选择怎样的培训机构以及签订协议,都应该深思熟虑、擦亮眼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