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前财长:中国人造谣说欧盟是美国的狗,我澄清一下这不是谣言

发布时间:2025-08-11 17:10  浏览量:1

“有人说,一些中国人正在散布‘欧盟是美国忠实走狗’的谣言。今天,我站出来,必须澄清一下——这不是谣言!”

在一次公开的视频访谈中,希腊前财政部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面对镜头,眼神锐利,一字一句地撕下了欧洲政坛最后一块遮羞布。

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背后,究竟隐藏着欧洲怎样的挣扎与无奈?瓦鲁法基斯的“澄清”,又揭开了欧美“亲密盟友”关系下怎样触目惊心的裂痕?

瓦鲁法基斯的怒火,首先对准的是欧洲正在上演的“自杀式”去工业化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布鲁塞尔紧随华盛顿的指挥棒,对俄罗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全面制裁,其中最致命的一招,便是切断了对廉价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这步棋,在政治上被包装为“道义的选择”,但在经济上,却无异于自断经脉。德国,作为曾经欧洲工业的火车头,感受到的寒意最为刺骨。

巴斯夫、大众、西门子……这些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工业巨头,如今正面临着一场生死存亡的危机。能源成本飙升了数倍,生产线要么减产,要么停工,要么,就只能选择“用脚投票”,逃离欧洲。

而这些出逃的欧洲工业资本,目的地惊人地一致——美国。华盛顿此时恰到好处地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这部法案,名字里带着“通胀”,实际上却是一部为美国本土制造业量身打造的“超级磁铁”

它用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巨额补贴,像一台巨大的真空吸尘器,疯狂地将欧洲的高端制造业、技术人才和宝贵资本吸入囊中。

瓦鲁法基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欧洲正在用自己的“去工业化”,来补贴美国的“再工业化”。欧洲的工厂在倒闭,美国的工厂在开工;欧洲的工人在失业,美国的就业数据在增长。

这场看似是欧洲与俄罗斯的对抗,最终的胜利果实,却被大洋彼岸的“盟友”轻松摘走。这已经不是盟友间的正常竞争,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猎”。

如果说经济上的“吸血”还披着一层市场选择的外衣,那么在军事和安全领域,华盛顿的控制则更加赤裸裸。瓦鲁法基斯等欧洲的清醒派人士多年前就曾呼吁,欧洲必须建立自己的防务力量,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

法国总统马克龙更是这一理念的积极倡导者。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冲突,让“欧洲军”的梦想化为泡影。欧洲各国在恐慌之下,非但没有抱团取暖,反而更加紧密地蜷缩在美国主导的北约的羽翼之下

波兰、德国等国纷纷宣布大幅增加军费,采购清单上,F-35战斗机、“爱国者”导弹、“海马斯”火箭炮……清一色的“美国制造”。

欧洲的国防预算,变成了美国军工复合体的盛宴。华盛顿一边高喊着“保护欧洲”,一边赚得盆满钵满。更深层次的控制在于,当一个地区的防务完全依赖于外部力量时,它的外交政策、经济决策,乃至内部事务,都将不可避免地丧失独立性

今天的欧洲,在几乎所有重大国际问题上,都只能发出与华盛顿一个鼻孔出气的声音。所谓的“欧洲共识”,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华盛顿意见”的布鲁塞尔译本。这种被深度绑定的关系,让瓦鲁法基斯发出了“走狗”的悲鸣。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至今仍迷雾重重的“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事件。这条耗资数百亿欧元、被视为欧洲能源生命线的关键基础设施,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为摧毁。

这无异于直接在欧洲的经济大动脉上捅了致命一刀。事件发生后,欧洲各国的反应却显得异常诡异和“冷静”。没有愤怒的声讨,没有独立的调查,更没有追究幕后黑手的决心。

即便是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给出了详尽的调查指控,将矛头直指美国,欧洲的主流政坛和媒体依然选择了集体沉默。

这种“打碎了牙往肚里咽”的姿态,在瓦鲁法基斯看来,是欧洲彻底丧失主权尊严的终极体现。自己的能源命脉被毁,却连一句质问“盟友”的勇气都没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软弱,而是深入骨髓的顺从。

“北溪”的深海巨响,炸碎的不仅是管道,更是欧洲最后一丝“战略自主”的幻想。当一个主权实体连保护自身核心利益的能力和意志都丧失时,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也就只剩下“附庸”二字。

瓦鲁法基斯的愤怒,并非一时兴起。这位经济学教授出身的政治家,对布鲁塞尔官僚体系的僵化和某些大国的自私自利,有着切肤之痛。

回想十多年前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当时作为财长的瓦鲁法基斯,亲身经历了被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三驾马车”支配的恐惧。

他曾试图为希腊争取一丝喘息的空间,反抗德国等国强加的紧缩政策,但最终却被强大的金融和政治压力无情碾压。

在那场危机中,他深刻地认识到,所谓的“欧盟团结”,在核心利益面前是何等脆弱。德国等债权国关心的不是希腊人民的死活,而是如何确保自己的银行不受损失。

那段惨痛的经历,让瓦鲁法基斯早早地看清了欧盟内部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如今,他看到的是,当年施加在希腊身上的那种不公,正在以一种更大的规模,被美国施加在整个欧洲身上

只不过,这一次,就连曾经的“债主”德国,也沦为了被收割的对象。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年的“霸主”,如今也尝到了任人宰割的滋味。这种角色的转换,更凸显了当前欧洲处境的悲凉。

当然,欧洲内部也并非没有抗争的声音。除了瓦鲁法基斯这样的“局外”批评者,即便是身处权力中心的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曾多次公开呼吁,欧洲不能成为美国的“附庸”,必须在美中之间保持独立地位。

然而,这些理性的声音,在强大的跨大西洋利益捆绑和根深蒂固的“恐俄”情绪面前,显得如此微弱。欧洲的政治精英阶层,似乎被一种历史惯性所绑架,宁愿选择一条看得见的、缓慢失血的衰落之路,也不愿迈出那一步充满不确定性、但却可能重获新生的独立之路。

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或许才是最危险的。当一个文明失去了自我反思和纠错的勇气,当它的精英阶层习惯于将自身的命运交由他人主宰,那么,无论其曾经多么辉煌,都将不可避免地滑向历史的边缘。

瓦鲁法基斯的“澄清”,就像一声刺耳的警报,试图唤醒那些沉睡或装睡的欧洲人。他不是在造谣,他只是在说出那个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

放眼今日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多极化的浪潮不可阻挡,任何将自身命运与他国战车捆绑的行为,都无异于一场豪赌。

瓦鲁法基斯的呐喊,不仅是为欧洲的未来而鸣,也为所有正在寻求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面镜子。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真正的安全,源于自身的强大与独立;真正的繁荣,必须建立在自主可控的经济基础之上。将希望寄托于他人的“保护”和“施舍”,最终只会沦为大国博弈棋盘上的一枚身不由己的棋子

一个真正自信和强大的文明,必然是开放的、包容的,但更应该是独立的、有尊严的。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捍卫自己的利益,敢于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欧洲的困境,归根结底是其内部的困境,是其身份认同和未来方向的迷失。这场围绕“是不是谣言”的争论,最终指向的,是欧洲文明能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