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死记者、封住真相:加沙的声音正在被一颗颗炸弹掐灭
发布时间:2025-08-11 17:12 浏览量:1
他不是在战场拿枪的人,而是在拿着摄像机、手机、麦克风,把炮火背后的真相扛出去的人。可这一回,他扛不动了。炸弹把他的身体打得七零八落,连脸都认不全。
这事发生在8月10日的晚上,以色列对加沙首府来了一次所谓的“精准空袭”。精准到什么程度?精准到直接砸在了媒体专用商店里——那是记者们换电池、充设备、传素材的地方。
和他一块死的,还有半岛电视台的记者穆罕默德·克雷伊卡、摄影师易卜拉欣·扎赫尔、穆罕默德·阿里瓦,以及司机兼助理穆罕默德·诺法尔。五个人,全是媒体人。
谢里夫28岁,住在贾巴利亚镇,这两年在前线拍了无数让人心碎的画面。就在遇难前半小时,他还在社交媒体发视频:轰炸声震得镜头直抖,远处是腾起的火光,他写了一句:“轰炸持续不断……过去两小时,以色列对加沙城的袭击愈演愈烈。”
再往前一点,他还发过一段文字——像是遗言:“如果这场疯狂不停止,加沙将被夷为平地,其人民的声音将被扼杀,面孔将被抹去。历史将记住他们作为目睹种族灭绝却选择不阻止的沉默见证者。”
这句话,现在听着像刀。因为他说的事,正在发生在他自己身上。
“谢里夫不是记者,他是哈马斯恐怖分子,一个细胞头目,指挥过火箭弹袭击。”
然后拿出两份来历不明的文件,说这是证据——文件上写着他2013年加入哈马斯,2017年和2019年受过伤。问题是,这两份纸早在2024年10月就拿出来过,当时无国界记者看了,结论很直接:“这不足以证明任何隶属关系,更不能成为杀人的许可。”
更讽刺的是,这回死的可不止他一个,其他四位记者,以色列一句解释都没有,仿佛他们不存在。这套“先定性,再开火”的逻辑,在加沙已经玩得很熟了——反正你死了,没法自己出来澄清;反正外界看不到你手上的摄像机、电脑硬盘;反正真相的尸体,埋得越深越好。
加沙政府的统计里,因以色列进攻而死的记者、摄影师、网红等内容创作者,现在已经237人。不是两三个人,也不是二三十,是两百多。这已经不是“误伤”能解释的,这是系统性的、针对性的消灭。
这背后还有一个背景——半岛电视台,是阿拉伯世界最有分量的媒体之一,也是唯一获准长期从加沙报道的外国媒体。以色列早就下令禁止半岛在本土播出,因为它的镜头和声音,和以色列想让世界看到的“版本”冲突太大。你把半岛的记者打掉一批,等于在信息战场上拔掉了对方的信号塔。
7月底,联合国言论自由问题特别报告员伊琳·汗就公开说,以色列军队对谢里夫的威胁和指控越来越频繁,她担心他会被杀。
而这种担心不是空穴来风——太多加沙记者被以色列指为“哈马斯成员”,然后命丧轰炸。
这也是战争里一个最阴暗的玩法:你不一定要堵住每一个嘴,但只要让所有人都觉得开口会死,沉默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这次的画面很快在社交媒体传开:有人用手机拍下那具被白布包裹的遗体,抬的人在喊“真主至大”。另一段视频,是谢里夫遇难后媒体商店的废墟,灰尘、碎片、血迹交织在一起。看过这些,你就很难把它当成冷冰冰的新闻。
以色列军方那句“记者证不是恐怖分子的护身符”,听起来很硬气,但背后逻辑很危险:谁来定义恐怖分子?定义权在持枪的一方手里,证据可有可无,死者无法反驳。这样下去,记者证成了靶标——你越能拍到别人不想让世界看到的东西,你就越危险。
谢里夫死了,他的账号停在了那条最后的视频。他想留下的是加沙的声音,但现在,加沙的声音正在一个个被炸成碎片。信息的缺口会被什么填补?是沉默,还是官方版本?这取决于还有多少人敢拿着摄像机站在炮口前。
你要说战争最怕什么,不是子弹,是信息失真。子弹杀一个人,失真的信息能杀一代人对真相的判断力。杀记者,不只是杀了一个人,更是杀了整个社会的知情权。
谢里夫在最后几句话里说,“历史将记住他们”,但问题是——谁来记?在加沙,记忆也会被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