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丨赵相旗:愿做一棵松树
发布时间:2025-08-10 22:09 浏览量:1
愿做一棵松树,扎根乡土,守护公平的四季;根系如网,紧握土地的脉搏,倾听群众的呼声;不羡繁华、不羡孤寂,以挺拔之姿,书写法律的尊严;以常青之志,守望人间温暖。
对于东明县法院的赵相旗法官来说,他愿做一棵松树,始终保持松树扎根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在每一起案件中守护着公平正义。
根脉深扎:以司法之韧托起绝境家庭
微风轻拂,院子里的风车“哗哗”作响。曾经,这里满是欢声笑语,如今,只剩下低低的啜泣声,诉说着无尽的悲痛。
这一切源于一起令人痛心疾首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曹某是东明县某建材公司的铲车检修工,因意外被挤压致死。他的离去,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瞬间坠入深渊。73岁的老母亲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在初中就读的儿子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沉重的悲伤,刚出生不足20天的女儿还没来得及感受父爱,无固定工作的妻子无力独自撑起破碎的家。更令人揪心的是,涉事公司声称经营困难,无力赔偿。
面对原告一家的巨大悲痛和生存危机,赵相旗没有简单一判了之。他深知,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拖起这个陷入绝境的家庭。他穿梭于悲伤的曹家与焦灼的公司之间,在曹家,他耐心倾听老母亲的哭诉,安抚茫然无措的妻子,理解孩子们的恐惧,传递司法的温度。在公司,他在释法明理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公司的经营状况。
赵相旗像一位精密的工匠,在法理与情理间寻找平衡。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司最终愿意先行筹措6万元,解了曹家的燃眉之急,并就后续赔偿事宜与曹家达成调解协议,由公司分期支付剩余赔偿金。
这份协议,是司法温情的体现,它让企业有了履行责任、重获新生的机会,也让曹家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风车依旧转动,“哗哗”声仿佛不再刺耳。它见证了一个家庭的至暗时刻,也见证了司法力量如何以深扎的根脉与不屈的韧性,在法律土壤中催生出人性的温度,稳稳托起绝境中的新生希望。
干挺枝柔:以司法之情化解家庭心结
婚姻,是家庭的基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离婚纠纷,表面上是两个人的分道扬镳,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牵扯着两个家庭乃至社会关系的神经脉络。
李某和刘某,曾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然而,婚后双方父母的过度干预,如一场悄然袭来的暴风雨,侵蚀着他们的婚姻。李某的公婆频频插手育儿琐事,连奶粉水温都要干预;刘某的岳父母则常嫌其收入微薄,言语施压。在各自原生家庭的“裹挟”下,小夫妻的独立空间被挤压,感情日渐冰冷,最终对簿公堂。
赵相旗深知,处理此类案件,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判离”或“一判不离”,而要抽丝剥茧,找准矛盾根源,才能真正解开当事人的心结。他洞察到,小两口情未绝,根在“干挺”(父母强硬干涉)而“枝柔”(夫妻纽带脆弱)。化解之道,在于解开父母的心结。他将原、被告及其父母齐聚法庭,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庭会议”。
调解室内,他先援引《民法典》,清晰界定成年子女的婚姻自主权,强调父母应“退一步”。继而话锋转柔:“爱不是攥紧的拳头,而是托举的手掌。过度的‘为你好’,反成了伤人的刺。”他让双方父母直面干涉的后果——正是他们的“关心”,将子女推向了分离边缘。
赵相旗的话如细雨,敲打着父母的心。婆婆忆起抢过儿媳手中奶瓶的执拗,岳父想起对女婿薪资的苛责,脸上浮现愧色。婆婆红了眼圈:“是我们糊涂了,总把孩子当风筝拽着……”岳父也低头承诺:“以后,你们的日子自己过。”父母承诺退场,夫妻也学会了沟通的智慧。卸下重压的李某与刘某,重新看到对方眼里的情意,紧握的手代替了诉状,他们当庭撤诉。
一纸撤诉裁定,不仅弥合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小家,更无声地厘清了两个大家庭的边界。赵相旗在“干挺”与“枝柔”间寻得平衡,护得婚姻之树常青,滋养社会和谐之根。
枝展风骨:
以司法之力弘扬社会正气
“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法庭内的每一起案件,虽看似微小,却如同一束束微光,汇聚起来便能照亮社会的文明之路。赵相旗对此深信不疑,他将每一起“小案件”都视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文明风尚的生动教材,以公正的裁判、智慧的调解,展现司法的温度与力量。
周某诉女儿乔某赡养费纠纷案,便是他笔下的一幅温情画卷。案件初看,不过是一起普通的赡养纠纷,实则暗流涌动,承载着“嫁出去的女儿是否应养老”这一陈旧观念的挑战。赵相旗没有就案论案,而是以案释法,用法律的尺子衡量亲情的温度。他依法判决女儿履行赡养义务,不仅为周某撑起了晚年的晴空,更如春风化雨,悄然打破了“嫁出去的女儿不养老”的偏见坚冰,让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新的光彩。
胡某诉胡某某抚养费纠纷案,则是赵相旗守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又一力作。他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案件审理中,他以司法裁判为剑,斩断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荆棘,为“幼有所育”的承诺筑起坚实的司法屏障。判决书中,字句之间透露着对未成年人的深切关怀,彰显了国家对下一代成长的全方位守护。
而马某诉韩某婚约财产纠纷案,更是赵相旗将法律规定与移风易俗巧妙结合的典范。他深知,婚嫁习俗虽根深蒂固,但文明节俭的新风更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案件审理中,他既依法裁判,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借机倡导文明婚嫁,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此案因其典型示范意义,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评为2023年度“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十件典型案例,成为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法治样本,引领着社会风尚向更加文明、理性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