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四百三十一)|太行山采风散记

发布时间:2025-08-11 17:17  浏览量:1

太行山采风散记

文/程春燕

五月六号,老年大学书画摄影系组织太行山采风活动,我怀揣着对摄影和自然的热爱,跟随老师踏上了太行山的采风之旅。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与壮丽,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感受。

清晨六点半,我们一行十九人在孙武广场集合,坐上大巴车,在导游的带领下向太行山进发。也许是起得太早,也许是昨晚收拾行李睡得晚,导游刚讲完了行程和注意事项,有的大哥大姐就开始哈欠连天。导游是位性格开朗、皮肤白皙、大眼睛的漂亮妹妹,还特别善解人意,看到大哥大姐们昏昏欲睡的样子,就说:“大家先休息一下睡一会,两个小时后我再介绍。”

车厢里安静下来,我由于兴奋睡不着,望向窗外。此时,路旁的树叶已不再嫩绿娇羞,变得愈发浓绿而蓬勃,在微风中摇摆,似是在诉说着季节的变换。田野里一片勃勃生机,那是麦子在拔节生长,它们在晨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路边开满了蔷薇花,红的、白的、粉的,花朵簇拥在一起,在车里就好像能闻到那散发着的淡淡的芬芳。

不知不觉已走了两个小时,导游用她那甜甜的、掺杂着惠民味的普通话把大家叫醒:“服务区到了,该加水的加水,该方便的方便,前面就不停了。”经过短暂的休息,回到车上这些老同学们已恢复了精神,开始点名让刘老师唱歌。我想,刘老师是教摄影的,会唱歌吗?起初刘老师还谦让,看大家鼓掌不止,就唱了一首《烛光里的妈妈》。哇,声音浑厚,音调准确,简直就是摄影界里唱得最好的。刘姐朗诵的《红旗渠》和我们这次采风很贴切,她深情的演绎,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中,更加深了对林县人民的敬重。还有一个田老师,声音条件很好,可是没有系统地学习,唱了两三首,不是忘词,就是高音上不去,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气氛到了白热化阶段。就这样一路欢歌,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过,中午十二点半到达了午餐目的地:通天峡餐馆。

一下车,就被这里的高山震撼。山上的植被很特别,一层断崖,一层绿植,层次分明,那绿就像漂亮的腰带缠绕在高山的腰间,为那伟岸的高山增添了几分温柔。天空湛蓝湛蓝,如宝石般美艳,山顶上偶尔飘过丝丝白云,像微风吹起的丝巾,温柔浪漫。阳光温暖又不炙热,撒在身上仿佛母亲的抚摸。

午餐过后,我们的第一站是太行山悬崖古村虹霓村。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窗外的景色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连绵的山峦,碧绿的溪水,构成了一幅绝美的乡村图景。

走进虹霓村,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村民们热情的笑容、亲切的招呼,让我们这些外来者瞬间有了家的温暖。这里的房屋大多是古朴的石屋,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悬崖之上,仿佛是从这片石头山上生长出来的一样。村子里的道路狭窄而曲折,却干净整洁,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绘画班的田野老师带领着他的学生们,找到了一处绝佳的写生位置后,开始创作他们心中的虹霓胜境。我们则在刘刚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虹霓峡谷。

虹霓峡谷是纯自然风景,峡谷两岸悬崖壁立,虹霓瀑布从天而降,谷底清泉迸流,沟谷两岸山岭高兀,河谷深幽,溪水长流,古树参天,仿佛是一幅天然画卷。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相机,徐姐也升起她的无人机,恨不得把所有的美景都装在那方寸之间。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刘刚老师教得细致耐心,从选景构图到光圈大小,反复练习寻找角度,直到拍出满意的照片。同学们收获满满,和老师说这样的学习方法太给力了,希望老师可以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虹霓古村也是兵家避难重地。传说在隋朝、唐朝、北宋时都有将兵躲在这里,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武器、被服、粮食等也在此处存放过。小说家赵树理也曾在这里采风寻找小说素材,还有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山里人》等大部分镜头也是在这里拍摄的。

巧的是,我们赶上了村里一户人家办喜事。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热闹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村子里。在院子外面,几口大锅正热气腾腾地煮着、炸着,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大锅炖肉是这里的特色美食,大块新鲜的猪肉在锅里咕嘟着,炖煮得恰到好处,好像入口即化。粉条也是现场制作,长长的粉条极有弹性,挑起来有一人多高,做好的粉条放在炖了肉的汤锅里,吸满肉的汤汁,鲜香爽滑,看得我们拍照的老师直咽口水。还有那刚出锅的炸油条,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们摄影班的同学围在大锅周围,刘刚老师教我们找角度,现场上课调光圈调焦距。我们拍照的拍照,聊天的聊天,与村民们一起享受着这份喜悦和美好,感受着这份淳朴的人间烟火。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美丽的大山和村庄不止定格在相机里,也定格在了我们的心里。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闻名遐迩的红旗渠。站在红旗渠畔,看着那蜿蜒于山间的水渠,我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震撼。导游的讲解声在耳边响起,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缓缓展开。

20世纪60年代,为了改变缺水的困境,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历经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讲解员继续讲着,特别是张买江父子的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张买江当时只有13岁,他的父亲张运仁在修渠时牺牲,张买江的母亲把他拉到父亲的坟前对他说:“你是咱们家最大的男劳力,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水,你就不要回来!”他小小的年纪就扛起父亲的大锤,带着母亲的嘱托,在红旗渠工地上一干就是十年,他那拼命三郎的劲头感动了大家,给他起了一个“红旗渠上小老虎”的外号。红旗渠通水那天,张买江一口气跑回家,进门就喊:“娘,我把水带回来了!”母亲眼泪止不住地流,我们也早已泪流满面。

沿着红旗渠前行,鹰嘴岩、一线天、凌峰瀑、青年洞等景观,透露着当年建设者们挥洒汗水、奋勇拼搏的身影。那悬崖上的凿痕,是他们不屈不挠精神的见证。抚摸着渠壁,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先辈们的坚韧。站在渠边,看着清澈的渠水缓缓流淌,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红旗渠对于当地人民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更铸就了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往直前。

走出红旗渠,我们来到太行山赤壁悬流,峡谷里那悬崖峭壁犹如刀削斧劈一般,陡峭险峻。走过一段相对平缓的谷底小路后,来到了挂在悬崖峭壁上的栈道,那栈道时而狭窄,人得侧身而过;时而陡峭,那栈道台阶看上去直上直下;时而湿身,那是栈道上面的小瀑布给我们的洗礼。走着惊险刺激的悬崖栈道,也没忘记欣赏那壮美如画的风景,凌风瀑、爱心石、象鼻岩等,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远远望去,在那悬崖之上,一道道瀑布飞流而下,如一条条洁白的丝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银光。走近瀑布,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水花飞溅,仿佛一场盛大的交响乐在耳边奏响。瀑布的水流湍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层层水花,形成了一片如烟如雾的水汽。站在瀑布下方,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和无限魅力。那壮观的景象,让我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周围的山峦环绕着瀑布,这山水相依的美景,如同一幅天然的画卷,让人陶醉其中。我拿出手机,不停地按下快门,将这绝美的瞬间永远定格在手机里。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石板岩村。这里断崖高起,群峰竞秀,空气清新,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小巷子拾级而上,房屋用石头砌墙,石板盖顶,透露着这里的沧桑,村子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古朴自然的魅力。

漫步在村子里,我看到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和摄影作品。画家们用他们的画笔描绘着太行山的阳刚之气、风土人情,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摄影师们则用他们的镜头捕捉着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让每一张照片都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在石板岩村,我感受到了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这里的山水给予了艺术家们无尽的创作灵感,而艺术家们的作品又让这片土地更加生动和美丽。

老年大学书画摄影系太行山采风活动圆满结束了。这片神奇的土地,因它的壮美和厚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采风的经历将成为我学习道路上的宝贵财富,红旗渠精神将激励我不断努力,用相机去记录和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间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