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关爱星星的孩子:拥抱所有棱角分明的光芒
发布时间:2025-08-11 17:20 浏览量:1
“两个好朋友,手碰手,你背背我,我背背你……”当郑州西郊的晨光漫过奇色花福利幼儿园的窗棂,将教室里的水盆染成琥珀色。几个小身影围坐在教室,正随着童谣的节奏搓揉指缝。郑州大学“医路童行 微光暖融”实践团的队员们站在教室中央,将“七步洗手法”化作流淌的儿歌,朝阳透过指缝,折出细碎的虹彩。
二十六载风雨路,蔡蕾园长见证着星火燎原的奇迹:“从七次搬迁的漂泊,到182所融合园扎根158个县市区——坚冰终将融化。”而此刻,融化坚冰的力量正来自那些年轻的身影:队员们双膝触地,视线与孩童齐平,用专业与耐心浇筑着包容的基石。
隔壁教室正进行着温柔的魔法。龋齿模型成了童话里的糖果城堡,牙刷化作骑士的长矛,将藏匿的“小虫子”驱逐出境;蓝海湾的平衡步道旁,我们展开的双臂如白杨枝丫,承接着摇晃的小小身躯。最精妙的是那些无声的对话:当双手依次拍打皮球,本不熟练的动作变得愈发流畅。这些场景里,医学褪去了实验室的冷色,披着朝霞的温度,在布满荆棘的童年小径投下斑驳光点。
毕业季的午后,阳光将彩纸的星月投影拉得细长。我们盘腿坐在地板,彩纸碎屑如星尘沾满衣襟——指尖翻折出纸飞机在教室盘旋,彩带缠绕板凳缀成花枝,木制相框在巧手中渐次成型,嵌进特殊儿童人生第一张毕业证书。剪刀游走的光影里,年轻脊梁弯成温柔的弧线,将医学的严谨化作手心的温度,为每个特别的生命装帧荣光。走廊忽起细碎脚步声,是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兴奋地来向我们要纸飞机,队员们递过机翼,俯身的高度,恰好接住了孩子们的目光。窗外的悬铃木叶子沙沙作响,仿佛整座园子都在应和。
那个总把袖子浸透的男孩儿,如今正专注地揉搓着指关节,泡沫在他腕间堆成雪白的镯子。十余公里外的蓝海湾教室,平衡木上的男孩张开双臂,身后两双年轻的手掌在空气中织成无形的网。
五天实践,多重角色——队员们是医学知识的传递者,是特殊儿童安静的陪伴者,更是社会共识的凝聚者。微小的改变昭示着行动的力量。差异无需“治愈”,唯需被真正看见与接纳。微光虽弱,汇聚成河,终将照亮每个孩子应有的未来。从七次搬迁的漂泊,到一百八十二盏灯火的绵延;从孤独的拓荒者,到漫山遍野的播种人——这条浸润汗水的河南长路,终将抵达这样的黎明:每颗与众不同的星辰,不必打磨自己的棱角,只需在黄河灌溉的苍穹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当无数微光在晨风中汇聚成河,古老的中原大地以最温柔的姿势,拥抱所有棱角分明的光芒。(郑州大学 谢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