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乐坛黄金时期(78~89)十大中文金曲全信息统计分析
发布时间:2025-08-08 01:55 浏览量:1
1978年香港电台的第一届十大中文金曲奖颁奖典礼正式举行,此后,每年评选出的十大中文金曲就成为了港乐历史上最有权威、延续时间最长的奖项。香港流行乐坛还有另外一个奖项在商业性和娱乐性上曾经影响更大,这就是由TVB制作的《劲歌金曲》音乐电视节目。
《劲歌金曲》于1981年10月10日开始播映,起初并没有正式的颁奖典礼,1984年1月28日才开始举办1983年度《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从1984年首播开始,到2022年颁奖典礼停办为止,十大劲歌与十大中文金曲携手走过近半个世纪,目前两者合并为香港金曲颁奖典礼,由香港电台、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联合主办。
每年评选的十大中文和十大劲歌及其衍生出的各种子奖项就是香港流行乐坛最有影响力的奖项,也是衡量一位歌手是否具有影响力的最直观的指标。香港电台属于公办机构,在奖项的评审上平衡性相对做得更好,它需要更多考虑保护本地音乐创作市场。
TVB是私营公司,制作节目需要考虑收视率,因此更侧重于商业性和娱乐性。它主办的十大劲歌金曲颁奖典礼在可观性上要远胜于香港电台的十大中文金曲。但是TVB的劲歌金曲很早开始就陷入“分猪肉”风波中,相比于“分猪肉”的丑闻,各种日本歌的改编充斥其中都不算什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表是83年到89年十大劲歌金曲的获奖公司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图显示,这个奖项主要在宝丽金和华星之间分布,华纳和其他唱片公司的获奖点缀其间,所以所谓歌手之间的争霸只是表象,本质是公司争霸,而且主要在两个唱片公司之间进行。
华星有何能耐可以与宝丽金竞争?简单来说,华星是TVB的子公司,1971年成立,原本业务是承办演唱会,不出唱片,1982年华星开始招募歌手加盟并为其出唱片。张国荣是其旗下第一个男歌手。
以上是劲歌金曲的一些基本情况,本文主要讨论十大中文金曲,为了更好对比,把一些基本信息先铺陈开来,话归正传,下面把1978-1989十二年间,共120首获得十大中文金曲奖的歌曲具体信息列表展示:
每年10首,12年共120首。本次统计专门将制作这些歌曲的唱片公司数据也纳入其中,这样才能更清楚地了解香港流行乐坛发展的具体情况。下面结合具体分析图来讲讲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根据总表统计图的数据,可以看出香港流行音乐黄金时期十大中文金曲的主要得奖歌手有哪些。依据出道时间来看,稍微早一点的就是关正杰、罗文、甄妮、许冠杰。整个八十年代得奖靠前的是谭咏麟、陈百强、林子祥和梅艳芳。
张国荣在这个奖项上拿奖时间比较晚。他1984年才第一次获得十大中文金曲奖,次数也不占优势,之所以给人留下风头很劲,可以与谭咏麟形成争霸局面的印象,主要是在劲歌金曲这个奖项上,不是十大中文金曲。
十大中文金曲的获奖唱片公司分布图比劲歌金曲明显“分猪肉”局面要好不少,除了宝丽金一家遥遥领先外,其余几家的获奖次数基本平衡。华纳在劲歌金曲这个奖项上完全无法对抗宝丽金和华星,但是在十大中文金曲上华纳虽然无法与宝丽金抗衡,至少可以与华星打成平手。
由于陈百强在80年代两次换唱片公司,所以他的获奖公司比较分散,在8次得奖中,百代1次,华纳4次,DMI3次。与之相比谭咏麟11次得奖都是宝丽金旗下,林子祥换过一次公司,8次得奖中,百代3次,华纳5次。梅艳芳的8次得奖全部贡献给华星唱片。
关正杰的得奖全部收纳在宝丽金旗下。许冠杰1985年虽然换到新艺宝,但是新艺宝是宝丽金和新艺城电影公司合资成立的附属公司。那时候唱片行业很挣钱,许多公司都想要来分一杯羹,影视行业与唱片公司又有天然亲属关系,选择与实力强的唱片公司合作是一个捷径。
此时的宝丽金由于风头太猛,太扎眼,也需要移花接木,分散公众的注意力,于是在1985年成立了新艺宝。许冠杰首先加盟,1987年张国荣也跳到了新艺宝。1985年成立的新艺宝,到1989年为止,5年时间内就拿到了6次十大中文金曲奖,主要是许冠杰和张国荣贡献的,让其他小唱片公司难以望其项背,没有背后宝丽金这棵大树撑腰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成绩。
张国荣在八十年代换过两次公司,十大中文3次在华星,3次(包括一次与许冠杰合唱)是新艺宝。在1988年的十大中文金曲奖中,他有两首获奖(包括与许冠杰合唱的《沉默是金》),获奖公司都是新艺宝,许张两人此时同为新艺宝旗下歌手。《沉默是金》是以合唱歌曲获奖,而不是独唱。
1988年谭咏麟不再以个人身份得奖(1987年宣布退出各奖项争夺)他加入的温拿乐队在本年度拿到了十大中文金曲奖,所以宝丽金及其子公司新艺宝在88年的十大中文金曲中还是占到了4首,相比于其他唱片公司,优势仍在。
DMI这个小小的唱片公司(当时只签约了陈百强一个歌手,邝美云是陈百强离开后进入DMI),因为有了陈百强,在86-88年3年时间里获得了3次十大中文金曲。1次十大劲歌金曲奖(1988年的《烟雨凄迷》)
关于宝丽金和华星是如何在十大劲歌金曲中二分天下的,要结合十大劲歌金曲获奖情况来谈,会另外撰文分析。从十大中文金曲的获奖数据来看,“谭张争霸”在该奖项中体现不明显,主要战场是劲歌金曲。
统计这12年来120首歌曲的原曲来源地,可以破除香港歌坛全部依靠翻唱的这种广泛传播的以偏概全的结论。这120首歌曲中,56%是本港创作,日本歌曲占到22%,台湾和欧美占10%,所以香港电台的这个奖项在保证了本土创作歌曲获奖占半数的基础上,也做到了兼收并蓄。不过如果细致研究,会发现这个高原创率主要体现在84年以前。
1984年前,十大中文金曲一半以上都是香港原创,1980年10首歌曲全部为香港原创,基本都是为电视剧创作,作曲人主要是顾嘉辉和黎小田。陈百强在79年、82年和83年贡献3首高质量的原创歌曲,其中就包括他音乐生涯中传唱度最高的歌曲《偏偏喜欢你》。
84年后,即便在十大中文金曲中,香港原创占比也难以达到半数以上了。原创率最低的年份是1986年,那一年陈百强同样贡献了一首高质量原创歌曲《凝望》,并成为香港唯一上台领奖的音乐人,顾嘉辉有事缺席了领奖,另一位上台领奖的华人是台湾音乐人罗大佑。
也许是因为86年原创率创历史最低,87年来了一波回春,把原创率再次拉到半数以上,88年又回跌下去,仅就数据来看,香港电台要保持一定原创率的意图是比较明显的。84年后香港原创数量的下降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增量太大,创作人数量太少,无法提供足够的原创歌曲满足唱片公司制作需要。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唱片公司激烈的竞争和有意的引导相关联。主要是宝丽金和华星这两家唱片公司在两大歌曲奖项上的竞争日益激烈,他们或从日本购买版权,或直接请外援写歌以便更快推出新专辑,此外可以让新人歌手通过直接翻唱日本当红歌曲站稳歌坛。日本的流行音乐在旋律、节奏和编曲方面都遥遥领先东亚其他国家,翻唱他们的歌曲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这是毋庸置疑的。
以张学友为例,80年代他在宝丽金旗下获得的4首十大中文金曲全部改编自日本。新人歌手几乎很难拿到本土原创的好歌,也很难获得日本原创的核心资源。张学友之后,李克勤也同样如此。这让他们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遭受了后来很多人的质疑,必须要强调一点,在强势公司里,歌手的自由度有多少?他们有选择权吗?
事实上,八十年代,即便是宝丽金的最顶流歌手,也是香港歌坛获奖最多的歌手谭咏麟在十大中文金曲这个奖项上,都是用日本资源支撑起来的。他11首歌曲中,有7首来自日本,相比于同期其它歌手,他的日本资源可谓一骑绝尘,此外还有2首歌来自韩国,1首来自台湾,仅有1首香港本土原创,也是他自己的自作曲获得了十大中文金曲。
对比他宝丽金的前辈关正杰,就能很快发现宝丽金在谭咏麟这代歌手身上,采用的宣发和制作策略已经不同以往。关正杰9首十大中文金曲(包含3首合唱)有8首是本土原创,1首欧美改编。宝丽金作为深耕在香港的老牌唱片公司,在电视剧歌曲、香港原创占上风时期,旗下歌手就主要以这方面资源为主,说宝丽金不支持原创结论过于简单。
但是在日本歌开始越多越多进入港乐圈后,他们又改变策略,把更多的资源用来引进日本歌曲,这样的公司,它的经营策略能够直接影响到香港的歌坛生态,如果它的竞争对手也是同样依靠引进日本歌曲快速占领市场,那么香港乐坛出现很多日本歌的改编就无法避免了。
那么华纳在干什么呢?华纳在八十年代主要依靠林子祥、陈百强拿奖,叶倩文、林忆莲、王杰和Beyond随后加盟。对比宝丽金和华星,华纳男歌手均为创作型歌手,改编歌风格偏向欧美,女歌手则是华纳重点培养目标,尤其是80年代后期,女歌手改编歌曲的路向也偏向欧美,另外华纳的台湾资源较多,所以旗下主要歌手也都有改编台湾歌曲。
宝丽金和华星在资源配置和市场话语权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相比之下,华纳虽然展现出不同的风格路线,但是整体影响力在当时难以撼动香港乐坛的主流格局,而像DMI这样的规模有限,资源匮乏的独立唱片公司就更加难有作为。然而在这样的行业格局下,Danny在十大中文金曲上还是保持了稳定获奖,86年和87年都是凭借其自作曲得到这个奖项的。
邓霭霖曾说过,那个时期每次逐张点算投票表格,Danny差不多都在第九、第十左右徘徊,处于入与不入之间。某业内人士也提及每次参与这类投票后,都不好意思再见他。这些讲述也能从侧面证明Danny在那个时期拿奖的不易。
流行音乐离不开商业运营,否则就不是流行音乐了,但是流行音乐也可以有艺术追求,所以陈百强获得的这些奖项背后体现了香港音乐人、媒体和评审对其音乐创作力的高度认可,也显示出香港乐坛在商业之外,依然保有一份对艺术价值的坚持以及对创作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