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看懂情感依附!

发布时间:2025-08-11 17:52  浏览量:2

你外表不差,工作稳定,也不排斥恋爱,但感情这条路,却总是缺席。无论是从未交往过,还是对恋爱有强烈渴望却迟迟无法开展,「母胎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不再是个别现象。心理学家指出,这样的情感停滞,可能与我们潜意识中的「依附模式」有关——一种从小到大学习建立关系的方式,正在无声地左右我们的亲密关系能力。

「依附理论」是什么?

由心理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于1969年提出的「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指出,人类在婴幼儿时期与照顾者互动的经验,会形成一套内在的「情感依附系统」,并延续至成人的亲密关系之中。这种依附关系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 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安全型依附者」通常在关系中感到自信和安全,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他们对伴侣信任,并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亦能理性面对感情中的挑战,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

▶ 焦虑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

「焦虑型依附者」常表现出对伴侣的过度依赖与焦虑,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或忽视。他们对于亲密关系的需求异常强烈,容易因伴侣的冷淡或忽视而产生不安,进而引发争吵与矛盾。

▶ 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逃避型依附者」则倾向于避免过度的情感依赖,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他们经常表现出冷漠、自主过强,并刻意与伴侣保持距离,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伤害。

▶ 混乱型依附(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

「混乱型依附」又称作「矛盾型依附」,这种依附关系综合了「焦虑型」与「逃避型」的特点。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渴望亲近,却又经常在对方与自己日益亲密时感到排斥,并产生想要「逃离」的想法。这类人总是在「渴望亲密」与「抗拒接近」的光谱间大幅摆荡,情感表现非常矛盾,经常若即若离,使得伴侣也因此感到混乱并受到伤害。

而许多「母胎单身者」往往不是没有能力爱人,而是深陷在「焦虑型」、「逃避型」与「混乱型」的恋爱陷阱中,甚至毫无察觉。

焦虑型依附:

渴望爱情,却总是选错人

焦虑型依附者对爱情有着极强烈的渴望,甚至将恋爱视为人生的救赎,但也因此更容易在错的人身上倾注过多情感。他们对关系的敏感度极高,一旦对方冷淡、关系出现波动,便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与剧烈的情绪反应。这样的反覆拉扯,不仅让对方感到压力,也让他们自己受伤更深。

许多母胎单身者其实并非没人爱,而是来自成长过程与「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口,使他们对「被爱」有极高的需求,却缺乏真正的安全感。他们时常问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好?」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价值不足,而是太过依赖「他人回应」来验证自身的可爱,如此行为,反而让爱变得沉重难承。近期热的 Netflix 恋爱实境秀《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中的「志软」便是典型的焦虑型依附——对关系投入极快、极深,却反而让对方有点「被吓到」,导致交往不久就走向分手。

逃避型依附:

害怕爱情,视亲密为风险

「我不是不想谈恋爱,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乍听之下理性又冷静,但这句话,很可能是逃避型依附者用来掩饰情感恐惧的防卫机制。对他们而言,亲密关系意味着失控、相互依赖,甚至可能受伤,因此潜意识里将「靠近」视为危险。他们宁可对遥不可及的人心动,也不愿真正踏入一段可能动摇内心安全感的亲密关系。

逃避型的人往往给人独立、理智、甚至自信的印象,但这份「冷静」背后,其实藏着高度自我保护。他们习惯挑剔对象、强调界线与自由,热衷暧昧却排斥稳定,一旦情感有了深度,就迅速抽身,彷彿只要不开始,就不会受伤。也因此,他们虽拥有恋爱能力,却始终停留在情感门外,错过了真正连结与被爱的机会,成为母胎单身行列中最难自我察觉的一群人。《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中的「海王廷穆」享受暧昧,却总在对方动心后冷却,这种行为模式就和逃避型依附非常类似。

混乱型依附:

一边渴望爱、一边惧怕爱

混乱型依附是所有依附类型中最复杂的一种。他们对爱情怀抱强烈渴望,却又同时对亲密关系感到不安与恐惧,就像踩着油门的同时也猛踩煞车。这样的矛盾心理,往往源于过往经验中曾经历过创伤、忽冷忽热的照顾关系,导致他们无法建立稳定的情感模式。当他们遇见想爱的人,会极度投入,但同时又怀疑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内心拉扯不断,进而反覆测试、反覆自我怀疑,最终关系往往难以持久。

这类型的人在关系中,可能一时热情如火,下一秒却情绪冷淡,让对方摸不着头绪。他们不是不想爱,而是内心早已在亲密与防卫之间反覆拉锯。《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中的「志受」,就展现了这样的混乱依附特质——想靠近,却又时常质疑;渴望真心,却又害怕受伤。此类型的人最需要的,是一份来自内在的稳定感与安全感。当他们学会安抚自己的情绪,疗愈过去的创伤,爱才有机会走得进来,并留下来。

健康恋爱从「自我觉察」开始

想走出「依附陷阱」,并不代表要立刻进入一段关系,而是从觉察开始——你是否在潜意识里逃避亲密?你是否过度渴望爱情来填补孤单?理解自己的依附模式,是建立健康关系的第一步。一旦察觉这些内在动力,便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让爱不再是无解的难题,而是可以一步步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艺术。

成为「懂得爱」的人

「母胎单身」并非恋爱的失败者。真正值得我们探究的,是那份藏在心里的「距离感」从何而来。当我们愿意了解自己的依附风格,便能在与他人靠近时,少一点恐惧、多一分自在。因为成熟的爱情,不是对方完美无缺,而是自己已准备好去爱,也准备好被爱。

「依附理论」常见问与答

Q1: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哪一种依附类型?可以自己判断吗?

A1:虽然最准确的方式是透过专业心理测验或心理师评估,但你也可以从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反应与行为模式做初步观察。例如:你是否过度需要对方关注?是否习惯逃避亲密关系?或是常在想靠近又想逃离之间拉扯?这些线索都能帮助你辨认依附倾向。网络上也有许多免费的依附风格测验可作参考,但记得结果仅供自我探索使用,非诊断依据。

Q2:我知道自己是「焦虑型」或「混乱型」,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依附模式?

A2:依附风格不是绝对不可改变的。透过自我觉察、自我对话、提升情绪调节能力,以及与安全型伴侣建立关系,都能慢慢修正原有的情感模式。如果你发现自己容易陷入情绪反应、或无法信任他人,可以试着从练习表达感受与建立界线开始。也建议寻求心理谘商协助,协助你重新建立稳定的人际连结感。

Q3:《母胎单身恋爱大作战》里哪位参赛者最像「安全型依附」的代表?

A3:虽然节目并非心理研究工具,但从观察互动中,「珉鸿」与「李陶」可视为相对稳定、能接住他人情绪且表达清楚自身立场的角色。她与他人的情感连结自然、不急不躁,能展现信任与同理,这些正是「安全型依附者」常见的特质。不过,每位角色的行为背后都有复杂的心理背景,值得观众持续观察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