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见手青”可乐二手市场售价翻番,多家食品巨头布局“猎奇风味”赛道
发布时间:2025-08-11 17:56 浏览量:1
蓝鲸新闻8月11日讯(记者 代紫庭)“一开瓶盖就能闻到浓烈的蘑菇汤味。”
“喝下去甜甜的,有一点点中药味。”
近日,在云南楚雄火把节活动会场上,售价9.9元/瓶的“魔力菌菇号见手青可乐”引发热议。几名当地消费者告诉蓝鲸新闻记者,他们出于猎奇的心态想“尝一尝”,喝下去后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像蘑菇发酵后的味道。
蓝鲸记者发现,在二手平台上,截至发稿前该款“见手青可乐”售价最低的标价都要每瓶19元,相比于原价翻了一番,在人数最多的商铺页面中显示有“200+人想要”。
该饮品研发团队的创始人张鼎告诉蓝鲸记者,至今公司尚未对外签订经销商,针对二手平台“黄牛炒价”问题,公司上下正设法解决,争取让更多消费者以合理价格体验到见手青系列新品。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时间云南菌菇的“神秘新奇”身影也出现在伊利、山姆、洽洽等全国食品饮料企业的创新菜单中。
卖到断货,网友“催更”
见手青可乐并非出自传统食品企业,而是一家数字科技公司。
天眼查显示,楚雄海之子元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家以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公司。
7月10日,公司经营范围变更,新增了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一项。
“我们主要是做景区改造的,但没想到做饮料火了。”公司创始人张鼎向蓝鲸记者介绍,起初生产这款见手青可乐的是为了搭配当地火把节活动,通过结合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元素,宣传楚雄本地的野生菌美食文化。
在该饮品的配料表上显示,除了水、果葡糖浆、二氧化碳、焦糖色、磷酸、食盐等配料,还含有牛肝菌萃取液、甘草和良姜这些菌类及药用植物。
据了解,见手青是云南当地对一类牛肝菌的俗称,切割或割裂后伤处氧化呈靛蓝色,故称见手青。
近年来,因其味道鲜美兼具毒性风险,网上流传有网友食用未熟的见手青出现“见小人”的致幻症状而热度攀升。社交平台数据显示,“见手青”相关话题累计浏览量已突破2亿次,视频播放量更是高达28亿次,全网热议不断。
张鼎介绍,见手青可乐的独特风味便来源于牛肝菌,其配方及产品生产都交由资质齐全的食品工厂制作代工。“先烘干,再熬煮,最后萃取精华液体,这一流程下来见手青的毒性就能全部灭活。”
“公司第一批只生产了1万瓶左右,五天活动就卖掉了7500瓶,余货前段时间在线上电商平台上售卖,也几乎售空。”张鼎说。
社交媒体平台上,有楚雄当地的消费者发帖询问产品的购买场所,在评论区不乏也有各地网友在“催更”,希望能体验到更多“滇”味的食品饮料。
往后一段时间,尝到了甜头的张鼎决定近期去签约一些本地经销商,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公司也在计划继续推出云南菌类的融合饮料及文创产品,以期补充市场需求,解决二手市场溢价问题。
巨头抢滩“云南菌菇”风味矩阵
食品企业对见手青“下手”已不是第一次。
张鼎也坦言,见手青可乐的灵感正是来源于一些云南当地品牌所生产的见手青啤酒。娇蛮萝莉、闹江湖、黑标主厨等品牌都宣称在自己的见手青啤酒中添加了见手青或菌类添加液,并表示可以提供无毒检验报告。
茶饮领域也有布局。云南本地品牌吉茶阿布首创“见手青米布冰淇淋”,据云南网报道,为确保安全,品牌产品严格选用人工种植见手青作为原料,经加热熟化、冷冻干燥制成冻干粉,并辅以天然海藻粉调色,从而保证成品无毒。
尽管见手青单体应用受限,但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云南文旅热、云贵风味崛起及黑松露爆红的多重驱动下,“云南菌菇元素”正成为头部企业竞逐的新赛道。
除了云南当地品牌,伊利、山姆、洽洽等全国食品饮料企业也开始加入“滇”味。
7月29日,伊利优酸乳限量推出5000份见手青风味新品“蘑粒”优酸乳。该产品添加真实杏鲍菇颗粒,主打独特风味,并附赠呕吐袋和紫光灯以增强“蘑幻”体验。尽管品牌自述口感“说不上好喝”,但上线仅4天就在天猫、京东、小红书售罄。二手平台价格被炒至10元/盒(原价2.49元),网友纷纷求补货。
一个月前,卫龙联合山姆推出渠道定制新品“高纤牛肝菌魔芋”,宣称选用云南牛肝菌炒制提鲜,添加量≥20%。洽洽在其探索性“山野”系列中推出“云南风味”山野菌菇味瓜子,添加牛肝菌煮制入味,主打浓郁鲜美口感,拓展风味瓜子边界。
对于上述食品企业集体推出“新奇”口味的产品,和君咨询合伙人、鲸平台智库专家熊时实对蓝鲸记者表示,蘑菇属于季节性热点,从目前来看,企业推出以见手青为代表新品更倾向于短期猎奇行为。长期来看,这些特殊、甚至带有“魔幻”色彩的食品原料、成分会为企业及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情绪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食用菌展现出强劲的出口势头。相关数据显示,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占世界的43%,占中国的91%。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出口食用菌货值达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8%。
在上游原料端也存在新机遇。据《云南发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选育的牛肝菌新品种“中菌黄见手青1号”日前已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专家组鉴定。这意味着,人工培育牛肝菌技术有望突破季节限制和原料毒性的问题,或可在未来为食品企业研发新品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