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141)收复新疆(四)——阿古柏联合白彦虎
发布时间:2025-08-08 22:52 浏览量:1
上文讲到阿古柏为了获得宗教正统性,接受了赛义德的建议,接纳了泛伊斯兰主义。阿古柏还通过英国成为了奥斯曼帝国授权下的附属国,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宗教合法性。
在阿古柏将热西丁的地盘收入囊中之后,俄国扶持妥得璘集结起数万大军,将对阿古柏发起进攻。实际上,妥得璘并不想如此仓促地与阿古柏兵戎相见,他的政权内部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
妥得璘为人嫉贤妒能,称王之后便持续对他眼中功高震主的将领进行清洗。在其叛乱进程中,出力最多的索焕章早就被他排挤出局。此时,他又将矛头指向了麾下大将马升。然而,俄国给予了妥得璘巨大的压力,致使他不得不对阿古柏宣战。阿古柏的军队与妥得璘的军队在库车北面狭路相逢,随即展开了一场激烈鏖战。
阿古柏
阿古柏的军队以浩罕汗国的军人为核心主力,且装备了由英国提供的新式武器。而妥得璘的军队,其主力为前清军中的穆斯林群体,从某种意义而言是以清军为主体,他们也配备了俄国所提供的武器。
在浩罕军与清军的历次交锋中,浩罕军从未在清军面前取得过胜利,此次战役也未能打破这一局面。清军如摧枯拉朽般直接碾压了浩罕军,阿古柏的军队迅速溃败,仅有少数残兵败将狼狈逃回阿克苏。妥得璘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库车。
从阿古柏与热西丁的战役,以及阿古柏与妥得璘的战役中,能够清晰洞察新疆三股军队的实力对比。热西丁的军队以民兵为主,遭遇阿古柏的浩罕军时,瞬间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而阿古柏的浩罕军在面对妥得璘的清军时,同样不堪一击。由此可见,清军虽在与英法的对抗中略显逊色,但对付浩罕军却是游刃有余。
阿古柏向来不以武力强攻见长,而是凭借智谋取胜。从他刚到喀什噶尔时,他依靠拉拢当地有势力之人,未动一兵一卒就迫使思的克离去。后来,他拿下喀什汉城依靠的也是精准的情报与精妙的计谋。此刻,阿古柏又陷入沉思,思索着如何不用正面硬拼便能战胜妥得璘。他再度想起那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妥得璘在北疆叛乱期间,攻占了大部分城市,但除了残余清军仍在顽强抵抗外,还有一股力量始终与他殊死搏斗,直至如今,妥得璘也未能将其攻克。这股力量,便是徐学功所领导的民团。
1842年,徐学功出生在乌鲁木齐。徐学功的祖父是徐正泰,曾驻守于甘肃省凉州府,任千总。1777年,徐正泰调防乌鲁木齐,其家人也随之前往。后徐正泰官升守备,从此徐家在乌鲁木齐定居。徐学功的父亲是徐登治,任达坂城把总。徐学功从小务农,12岁时拜师习武,习得一身武艺后,因在乡里勇略过人,乡里称他为“徐无敌”。
徐学功
妥得璘攻陷乌鲁木齐后,徐学功挺身而出,组建民团以保卫百姓安危。他率领民团与百姓撤至南山,于南山之地修筑碉堡,开始厉兵秣马。
妥得璘在占据乌鲁木齐后,又相继攻克昌吉、阜康、古城等地。每攻陷一座城池,他便纵容手下对当地汉人进行大肆屠杀,致使汉人陷入恐慌,纷纷逃亡。其中,数万汉人逃至徐学功所在的南山。徐学功带领民团毅然抵抗妥得璘的进犯,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彼时,还有其他几支民团活跃在当地,如玛纳斯的赵兴体、乌苏的李治、吉木萨尔的孔才等。徐学功与这些民团首领取得联系,彼此之间相互支援。
阿古柏想联合徐学功共同攻打妥得璘。他信誓旦旦地保证,未来必定会对清政府忠心耿耿,以此诱使徐学功与他联手。徐学功虽深知阿古柏绝非善类,但出于打击妥得璘的考量,他愿意与阿古柏合作。于是,阿古柏与徐学功结成同盟,一同向吐鲁番发起攻击。
他们与妥得璘手下的大将马仲于沙场之上对阵,双方势均力敌,一番鏖战之后,难分胜负。阿古柏见状,又开始绞尽脑汁思索对策。他通过情报探知,妥得璘将诸多立下赫赫战功的大将逐一清洗。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阿古柏心中有了主意。
阿古柏暂停进攻,邀约马仲会面。见面后,他问马仲:“倘若你打败了我,你觉得自己会有怎样的下场?”马仲听闻,顿时陷入沉默。阿古柏紧接着说道:“你不妨想想索焕章和马升,他们在打了胜仗之后,落得了怎样的结局?”此言一出,马仲顿感惶恐不安,斗志瞬间消散,变得心灰意冷。
阿古柏继续劝诱道:“若你与我合作,我可让你取代妥得璘管理乌鲁木齐。我向来讲究言出必行,这一点你想必也有所耳闻,此前归降于我的人皆得到重用。你意下如何?”最终,马仲选择了阿古柏。阿古柏不费吹灰之力便收编了妥得璘的主力军队,随后,他的大军径直向乌鲁木齐进发。
得知阿古柏即将兵临乌鲁木齐的消息,俄国终于坐不住了。长久以来,俄国一直寄望于妥得璘,企图借助他的力量制衡阿古柏。俄国没想到的是妥得璘不堪一击,阿古柏策反马仲后,迅速逼近乌鲁木齐。俄国深知必须出手干预,此时也顾不上是否会激怒英国和清政府。因为再不采取行动,整个新疆恐将沦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这是俄国绝难接受的局面。
于是,俄国迅速越过中俄边境,占领伊犁,而后准备向乌鲁木齐进军,意图攻打阿古柏,挽救妥得璘。英国见俄国直接插手此事,自然不肯善罢甘休,立刻提出强烈抗议,并威胁俄国,声称要在黑海和波罗的海向俄国人发难。一时间,局势变得剑拔弩张。
俄国入侵伊犁的消息传至阿古柏处,他也不禁大吃一惊。俄国人的介入绝非好事,他必须审慎思索应对之策,毕竟在此关键时刻,一步走错便可能满盘皆输。
沙俄占领伊犁
阿古柏率领大军兵临乌鲁木齐城下,此时的妥得璘已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阿古柏这时想要将其消灭,可以说是易如反掌。然而,阿古柏敏锐地预感到,如果他灭掉妥得璘,俄国定然不会轻易罢休,后果必将不堪设想。毕竟,他目前尚无足够实力与俄国正面交锋。
于是,阿古柏决定见好就收,主动与妥得璘展开谈判。他向妥得璘开出极为优厚的条件,只要妥得璘在名义上对自己表示臣服,便允许他继续保有清真王的称号。妥得璘权衡利弊后,直接打开城门,迎阿古柏入城。
阿古柏果然信守谈判承诺,让妥得璘继续担任清真王,同时任命马仲为乌鲁木齐总管。此前他曾答应让马仲管理乌鲁木齐,如今也切实履行了诺言。之后,阿古柏赶忙率领部队返回南疆,以免引起俄国误解,以为他还要继续向北疆发起攻势。
事实证明,阿古柏当机立断返回南疆的决策是正确的。俄国在占领伊犁之后,果然打算兴师讨伐阿古柏,此时他们才发现阿古柏早已退回南疆。俄国此次出兵的借口,本就是协助妥得璘讨伐阿古柏。如今阿古柏离去,妥得璘依旧稳坐清真王之位,俄国再无任何理由继续深入。况且,此时英国也对其施加了巨大压力。于是,俄国不得不停下了继续进犯的脚步。
但英国人并不就此罢休,他们强烈要求俄国退出新疆。然而,俄国对于已经到手的土地,向来是不肯轻易放弃的。为了赖在伊犁不走,俄国绞尽脑汁耍起了无赖手段。俄国对清政府宣称,他们是出于善意,先帮助清政府收复了伊犁,并会代为看管,待清政府有能力接收时,便会将伊犁归还。
清政府知道俄国出兵伊犁之后非常的震惊,不知道俄国真实的意图是什么,清政府怕俄国继续进攻,会不会趁机再拿下乌鲁木齐。不过不管怎么样,这块地方从叛军手里是夺回来了,至少俄国口头上说的是替大清夺回来的,清政府更要抓紧时间来把它收回来。
阿古柏回去以后,他知道这次是彻底触怒了俄国,他知道凭自己的兵力根本不是俄国的对手,俄国现在还在伊犁不退兵,于是他又开始想办法。他主动派人跟俄国人联系,表示只要俄国承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其他的都好谈,可以合作,可以通商,俄国在侵占了伊犁之后,外交也陷入了全面的被动,来自英国的压力就很大,清廷也坚决的说要来接收伊利,在这种情况下,他也没有办法再进行军事行动了,于是俄国就接受了阿古柏的请求。1872年俄国人和阿古柏签订了《俄阿通商条约》,俄国正式承认了阿古柏政权的合法性,阿古柏也给出了俄国人通商的特权,这时阿古柏和俄国的关系得到了缓解。
妥得璘见俄军侵占伊犁,顿时底气大增。尽管他表面上仍保留着清真王的称号,实际上却毫无实权。阿古柏让马仲接管了乌鲁木齐,这让妥得璘心中愤懑难平。他秘密逃离乌鲁木齐,辗转逃至玛纳斯。抵达玛纳斯后,妥得璘与俄国人取得联系,在俄国的资助下,重新招募旧部,企图卷土重来。不久之后,妥得璘率军再度攻入乌鲁木齐,马仲在这场战斗中战死。
得知消息后,阿古柏立即派遣其子伯克胡里率军北上。此时,阿古柏已与俄国签订协议,解除了后顾之忧,得以全力向妥得璘开战。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阿古柏招揽了大量人才,包括来自中亚战场的职业军人以及阿富汗骑兵,加之配备了英国提供的先进武器,其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伯克·胡里率军进击,重创妥得璘部队,导致后者麾下许多士兵再次倒戈投效阿古柏。当伯克·胡里兵临乌鲁木齐城下时,妥得璘再度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只得弃城而逃,退回玛纳斯。乌鲁木齐再次落入阿古柏掌控之中。
然而,伯克胡里攻占乌鲁木齐后,俄国随即向阿古柏发出警告,要求其退出北疆,否则将承担严重后果。阿古柏无力对抗俄国,只得安排人员接管乌鲁木齐,召回伯克·胡里,并放弃追击逃往玛纳斯的妥得璘。此时的妥得璘虽大势已去,却仍未死心。他寄希望于一位老朋友的到来,期盼能借其力量与阿古柏再度抗衡。
此人正是从肃州败退的白彦虎。白彦虎自肃州突围后,决意西出关外,逃往新疆。他率领麾下精锐及家眷老小,历经艰险,终于抵达新疆。甫一入境,白彦虎便突袭攻占了哈密,随后进抵吐鲁番。其部一路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尽管是初来乍到,白彦虎的情报工作却比本地势力更为出色。虽然在陕甘地区屡败于湘军、楚军等劲旅,但面对新疆地方武装,白彦虎的部队展现出压倒性优势。
白彦虎
白彦虎远道而来,本来想投奔旧盟友妥得璘。然而,他展现出的强悍战斗力立刻引起了阿古柏的注意。这时的阿古柏正因俄国威胁而不敢直接染指北疆,急需一个代理人来替其解决北疆问题。白彦虎的出现,让阿古柏看到了最佳人选。阿古柏迅速派人联络白彦虎,抛出橄榄枝,甚至提出将女儿许配给他,以示诚意。白彦虎审时度势,认清妥得璘虽仍有俄国扶持却已日薄西山、难有作为,遂决定转投阿古柏。
白彦虎的归附使北疆局势更加危急。恰在此时,肃州战役宣告结束,左宗棠彻底平定了陕甘乱局,终于能将目光投向新疆,着手筹划收复新疆。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东南沿海突发重大事变,此事在清廷内部直接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应出兵收复新疆的激烈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