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老舍投湖自尽的根本原因了,原来是妻子的举报才是重点
发布时间:2025-08-11 14:00 浏览量:2
湖边的夜晚总是安静得让人发慌。谁能想到,一个写出“骆驼祥子”那么生动故事的人,自己最后的一段人生却荒凉到这种地步?当年那个爱讲悄悄话、写情诗的老头子,哪会想到最先把自己推向深渊的,竟是曾经推开自家大门让他风雨夜归的妻子。
67岁的老舍,1966年被拖走那天,身上灰头土脸,心里更是一团乱麻。风雨年头熬过来了,能想象到被陌生人批斗、拳打脚踢,可他绝没想过门后的女人会选择那样绝情的一笔。胡絜青,那个年轻时被他死皮赖脸写了一百多封信追到的女人,这回冷静地把锁扣紧,任凭老舍怎么敲门。门内外,一个彻底决裂的夜晚,最后换来一夜湖边的凄凉与一个了断。
这桩公案说到头,其实绕不开那个人——赵清阁。提起她,似乎人人知晓她才气逼人。家里堆满了书,刘海边总带墨香,小姑娘耳濡目染,五六岁就能写小诗。她妈是个能画会写的才女,受她点拨,赵清阁成长得既文气又有主意。
1937年,天下正乱,23岁的赵清阁已经坐上了《弹花》文学月刊的主编位置。大武汉,江边风大,报社楼上人声鼎沸。那时候的老舍正好38岁,皱纹还没爬上额角,为人说话慢吞吞,看着有点腼腆。两人在编辑部一同加班,门外炮声隆隆,门里稿纸飞舞,偶尔停电大家只好围着烛光接着改文。
说来也怪,他们性子天差地远。赵清阁快人快语,“今天稿子砍不完,你全赖我”;老舍倒是老实巴交地叨咕:“我脑子慢,怎么敢怪你?”一来二去,这种互补其实挺上头的。两人越聊越投机,编辑书稿之外一起听戏、喝茶,竟然有种百无禁忌的默契。
朋友里总有个胆大的总爱碰上心细的。这是文学圈的老套路了。说赵清阁快,那是赞她敢想敢言。老舍虽然有口才,和女孩说话却总脸红——据说有次赵清阁约他一起去吃碗豆腐脑,他推三阻四,末了还是小心翼翼地去了。旁人瞧着觉得没事,但心里天平早就晃了。
总归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但那时老舍已经有了妻室。胡絜青,出身显赫,比老舍小六岁,漂亮、聪明又会写文章。追她的时候,老舍一腔痴情,跑腿也甜言蜜语。结婚后生了三个孩子,日子虽然紧巴巴,还算得上琴瑟和鸣。可命运有时候就是喜欢捉弄人。1937年老舍要去武汉,胡絜青犹豫再三,还是为了家留下了自己。
命运的拐点大多来自一次“下定决心”。那次分别,胡絜青哪里知道,苦守空房,最后竟等来丈夫的“新知己”。抗战爆发,人都从武汉转去了重庆,炮火声里,老舍和赵清阁一起熬夜整理文稿,同住一院,渐渐地分寸模糊了。到了后来,“公开”同居这四个字,外人都看在眼里。
这事传到北京,胡絜青气得险些病倒。她咬牙带着三个娃翻山越岭找到了重庆,三个月的旅途,光鞋底都磨破了几双。到了那天,老舍正吃午饭,餐具一响,手居然抖了一下。他是心虚还是愧疚,谁也说不清。
夫妻俩毕竟六年没见。胡絜青掏心窝子地扛事:老人、孩子、家产,桩桩件件,只要有一件扔给别人她可能早崩溃了。可老舍那边,两难得厉害。一面是一起喝茶聊诗的知己,一边是把家支起来的老妻。老舍总说自己念旧,其实是拿不定主意。
赵清阁嘴上说得明白:不离婚绝不和你同一个屋檐下。她要名正言顺,要的就不是躲来躲去的小情小爱。老舍能拖就拖,偏偏就拖到赵清阁收拾行李去了上海。重庆房间一下子空了,老舍心里未必轻松。
感情这东西,哪能像指甲长了说剪就剪?老舍怒气上头的时候也跑到上海找赵清阁,有一次还计划着在国外重开新生活——马尼拉买房、天各一方再团聚。深夜写信的他,摊开纸笔,想的却是胡絜青和几个孩子能不能过得好。
可赵清阁已经没了那份心气。她想的很简单:不能正正当地、名分清楚地在一起,这事儿就到此为止吧。你爱你的家,我守我的清白。自此,老舍和赵清阁,像两座远远望得见的孤岛,各自生活,只剩信里字、客厅手迹。
几十年过去,空剩胡絜青日日守着那个男人。满心不痛快,偏偏做戏做到底。外人不知道,胡絜青其实一直都明白老舍心里藏着谁。好面子也好,较劲也罢,后来连老舍偷偷汇钱给赵清阁,她都能咬牙查出来。当年的温柔女人,早变了模样,几乎没有哪一顿饭不是带着锋芒下咽的。
1966年,“运动”开始,家里家外都乌云密布。胡絜青终于憋不住气,在大字报上把陈年旧账全抖落,把老舍的“丑事”端上了台。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批斗、围攻、甚至拳脚伺候。老舍咬牙挺了一天,回头却连家门都被挡住了。说到底,谁能想到几十年风雨路,最后隔绝的不是世事,而是枕边人。
老舍最后那晚,似乎什么都想通了,也或许什么都没想。湖水拍岸,他坐了一整夜。那点冷意,估计一半来自水气,更多的还是内心绕不开的悔和苦。
胡絜青听说老舍终于走了,才放声大哭。她本意无非是断点气、撒口恶,还真没想拆掉这个家,更别说把人逼死。女人的狠心,有时候比想象中的还可怕,可她的后悔也是一刀刀割在自己的心上。
赵清阁收到消息,一个人守着老舍的手迹,“晨昏一炷香”,三十年都没嫁人。人说见字如面,估摸她一辈子也没彻底放下。
人都说老舍是被时代逼上绝路。可如果把整件事掰开了看,真正扼住他命运咽喉的,是恩怨情仇里的犹疑不决。既想要家的温暖,又难以抗拒精神的共鸣,一念之差,几个人的结局就此改写。
想想看,柴米夫妻与风花雪月都是人间百态。可到头来,谁能全身而退?可能每个人心里那点温存,都不肯彻底放掉吧。老舍的一生,是大写的才华,还是小写的贪心?咱们后人只能在老照片和字里行间,留点无解的叹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