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火烹“新茶”茶区变景区
发布时间:2025-08-11 18:00 浏览量:1
清晨五点,金寨县油坊店乡面冲村的山间还裹着未散的薄雾,茶农田加友的身影已出现在茶园里。除草、松土,指尖划过茶树的枝丫,露水打湿了裤脚也浑然不觉。直至上午九十点钟,暑气如薄纱般在茶园上空升腾,他才带着一身泥土气息离开——这是他与这片茶园相伴半生的日常。
“打小就在茶园里转悠,祖辈父辈怎么采茶,怎么侍弄茶树,怎么制茶的样子就刻在脑子里。”53岁的田加友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对茶的深情,“茶叶金贵,不光茶季要上心,一年四季都得花心思。”当然,他对茶园的这份执着,也给了他实实在在的回馈:家里20亩茶园,每年能带来七八万元收入,年景好时能超过十万元,日子在茶香里过得踏实红火。
在面冲村,像田加友这样靠茶为生的人还有许多。面冲村坐落在响洪甸水库上游,山地连绵,气候温润,雨水和沃土把这里酿成了种茶的“宝地”。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村民们就依托茶业过日子,一辈辈把种茶、制茶的手艺传了下来。这些年,乡、村两级持续发力茶产业,推动种茶、加工、卖茶一体化发展,茶农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暮色渐浓时,金寨县露雨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直播间里正热闹。“家人们看过来,这是2025年雨前一级传统手工六安瓜片,栗香裹着醇厚,不仅品质上乘,还是经过我们这里专业的老师傅手工炒制而成。”销售人员举着茶叶,镜头里的茶汤清亮,香气仿佛能穿透屏幕。公司负责人黄守山站在一旁,看着直播间滚动的订单,想起2000年返乡创办茶厂的日子:“我是大山里长大的老茶人,父辈炒茶的铁锅里冒出来的香气,刻在我的记忆里。后来,我也跟随父辈的脚步,走上了种茶、制茶的路子。”如今,这位市级六安瓜片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带领企业成了“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000余亩种植基地里,“六安瓜片”“皖西白茶”郁郁青青,年产值超千万元,更牵头成立了六安瓜片联合体,把散户茶农拧成了发展的一股绳。
“面冲村就是典型靠茶‘吃饭’的村。”油坊店乡党委宣传、统战委员郑曼曼算起了细账:全村茶园5860亩,高标准茶园占了3000亩,人均两亩多的茶园,支撑着90%的经济收入。现在村里有8户加工大户年产超十万斤成品茶,5户营销大户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茶产业早已从“糊口营生”长成了“富民支柱”。
更让人欣喜的是,茶香四溢的山村迎来了一波波远方来客。近年来,面冲村借着秀丽山水,把茶园变成了旅游景区。3000亩茶叶主题公园串联起采摘体验、民俗乐园等业态。
“下一步,咱要把西茶谷的牌子擦得更亮。”郑曼曼望着远处的鲜花湖,眼里有憧憬,“以3000亩高品质茶园和手工瓜片制作技艺为根,借着这汪湖水,把观光、体验、研学、康养都融进来。”游船码头已见雏形,民宿项目明年五月将迎客,还有骑行道、露营地……不久后,游客就能在西茶谷里,一边采着茶,一边听着非遗故事,在山水间把日子过成诗。
采访札记:
从田加友清晨踏着晨雾的脚步,到黄守山手工炒茶的铁锅,再到茶旅融合的新图景,面冲村的每一片茶叶,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故事。从祖辈精心守护茶园,到如今把茶园变成景区,面冲村的茶事,从来不止于“种”与“收”。它藏在“一年四季都要花心思”的寻常里,也藏在从茶农到非遗传承人的转型里,更藏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里。当千亩茶园不仅长出茶叶,还“长”出了研学游、民宿、“云端”直播,这片山的馈赠,便有了更鲜活的模样。 或许,乡村振兴的密码,本就藏在这样的坚守里:守着最老的根,开出最新的花,让土地里长出来的希望,既带着泥土的厚重,也飘着时代的芬芳。新时代的茶村人,守着茶,也借着茶,让乡村振兴的味道,就像那杯六安瓜片,醇厚绵长,余味回甘。(记者 汪娟 杨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