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幕墙必须叫停?

发布时间:2025-08-11 18:26  浏览量:1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迈向碳中和的时代浪潮中,建筑行业作为主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源,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建筑一体化光伏(BIPV)与建筑附加光伏(BAPV)技术,以其将建筑转变为“产能-耗能一体化单元”(Prosumer)的潜力,被寄予厚望。

尤其在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将光伏组件优雅地融入建筑垂直立面,不仅解决了地面空间稀缺的难题,更成为了一张展示前沿科技、彰显环保理念的“绿色名片”。从曼彻斯特的合作保险公司大厦到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医院,垂直光伏的身影已遍布全球,似乎正引领着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未来风向。

然而,近日英国焦耳咨询公司的研究员Bashar Al Shawa在国际期刊《能源与建筑》(Energy and Buildings)上撰文,对比了各种光伏安装方式和光伏组件技术,得出了“垂直安装的光伏幕墙,不论是BAPV还是BIPV,其能源回报率都远小于其它类型光伏系统,应停止在这上面浪费资源。”的结论。


论文核心要点


在传统的光伏项目评估中,能量回收期(Energy Payback Time, EPBT)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指标。它衡量的是一个光伏系统需要运行多长时间,其产生的能量才能抵消其在制造、运输、安装等全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全部能量(即“隐含能源”)。一个较短的EPBT(例如2-4年)通常被认为是系统“绿色”和“高效”的证明。

论文指出,以往大量研究正是基于BIPV/BAPV系统相对较低的EPBT,而对其持肯定态度。

然而,作者指出了EPBT的根本局限性:它只回答了“多久回本”,却无法回答“一生能赚多少”。EPBT是一个时间点指标,它忽略了系统在“回本”之后、直至其寿命终结的整个时间段内的净能量贡献。

正是基于此,作者将分析的焦点从EPBT毅然转向了能源投资回报率(EROI)。EROI的定义是“系统全生命周期内产出的总能量”与“投入的总能量”之比。通俗地讲,它回答的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投入1度电的能量,最终能收获多少度电的能量?”

EROI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论文引用了“净能量悬崖”(Net Energy Cliff)理论,指出当一个社会所依赖的主要能源系统的平均EROI下降到某个临界点(通常认为在10:1左右)以下时,用于维持能源系统自身运转所需消耗的能量比例将急剧上升,从而导致可用于社会其他领域(如文化、科技、医疗、教育)的“净能量”急剧减少。

一个EROI为100:1的系统,意味着99%的产出是净能量;而一个EROI为5:1的系统,净能量比例已降至80%;到了3:1,净能量只剩下67%。

因此,在人类社会从高EROI的化石能源向普遍较低EROI的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选择和投资高EROI的技术,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现代文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20城市不同太阳能技术方案能源回报比较

在确立了EROI作为核心评判标准后,论文随即展示了其覆盖全球10个区域、20个代表性城市的详细计算结果。这些数据揭示了不同太阳能技术方案在能源回报上的巨大鸿沟。垂直光伏系统在所有对比中均处于绝对劣势。


文章认为,在向 100% 可再生能源转型导致能源稀缺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投资应仅用于能在特定区域实现最高 EROI 的技术。

对全球 20 个城市的分析表明,垂直安装的 BAPV/BIPV 表现最差,而最优倾斜角度的光伏系统和 CSP 系统表现最佳。最差与最佳系统的 EROI 差异达 20.3–30.0 倍。这一结果对政策制定者和建筑设计师具有重要意义:应优先投资高 EROI 技术,遵循 “可再生能源生产层级”,仅在无法安装最优系统时才考虑次优选择。


论文合理性分析


友绿智库分析后认为,该作者的论文存在如下问题:

一.核心数据引用严重错误(关键缺陷)


1.BOS隐含能源数据失真:

垂直BIPV幕墙的BOS隐含能源值(8454kWh/kW)引用自Wilson & Young (1996)的错误解读。原文仅给出建筑整体隐含能源,未单独拆分幕墙BOS数据。Shawa将整栋建筑的隐含能源错误归因于光伏BOS,导致数值被放大数十倍。

倾斜BAPV遮阳板的BOS值(190kWh/kW)同样源自同一篇论文,但该数据仅针对特定非标遮阳结构,不具备普适性。Shawa却将其推广为所有倾斜立面系统的代表值。


2.铝材回收未纳入考量:

幕墙常用的铝型材可近100%回收,回收能耗仅为原铝生产的5%~10%。但论文直接采用原生铝的隐含能源数据,高估实际能耗至少50%。


二.模型简化导致系统性偏差

1.关键参数设定脱离实际:

系统效率(PR)统一设为80%:垂直幕墙因散热差、积尘等问题,实际PR通常低于屋顶系统(例如BIPV幕墙PR可能仅70%),但论文未体现差异。

寿命统一25年:BIPV作为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寿命通常与建筑同步(>50年),但论文未延长其发电周期,低估长期收益。

忽略地域辐照差异:高纬度地区(如赫尔辛基)垂直面辐照量可能接近最佳倾角,但结论未针对性调整。


2.组件技术参数过时:

论文引用非晶硅组件数据(η≈6.7%),但现代BIPV已普遍采用双面双玻组件(η>20%,背面增益达15%)。过时技术数据低估实际发电量。


三.方法论逻辑缺陷

1.EROI分母计算不公:

当建筑必须建造幕墙时,光伏幕墙的隐含能源应扣除传统幕墙材料的能耗(如石材、玻璃)。论文未采用此“增量隐含能源”算法,夸大光伏幕墙的负面影响。


2.以偏概全的分类方式:

将“BIPV幕墙”视为单一类别,忽略具体技术路径(如通风式幕墙PR更高)、双面发电设计、集成优化方案等,削弱结论指导价值。


四.值得肯定的研究视角

尽管存在缺陷,Shawa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引入EROI阈值(>10)的能源社会学视角,强调可再生能源需满足社会净效益临界点。

揭示安装方式对能源回报的影响:倾斜遮阳板式BAPV的EROI确实显著优于垂直幕墙(合理数据下仍可能达10~15),提醒资源优先配置高效场景。

呼吁建筑光伏的系统性评价:需结合建筑功能、地域气候、技术迭代综合评判,而非单一追求“绿色形象”。


结论:重新定义建筑光伏的“合理性”


Shawa的论点因核心数据错误和模型缺陷导致结论不可靠,其“叫停垂直光伏幕墙”的主张缺乏严谨支撑。但其研究也揭示了关键问题:当前垂直幕墙的EROI可能接近临界值,需通过技术优化提升性价比(如采用双面组件、降低铝材碳足迹、结合建筑热工设计)。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文章作者对建筑和能源行业的核心价值,并非在于给垂直光伏判下“死刑”,而在于它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方式,引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尺——EROI,从而引发关于建筑光伏“合理性”的深度反思。

核心价值:打破“只要是光伏就是好的”思维定势

该论文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打破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只要是光伏就是好的”这一简单化、甚至带有道德光环的思维定势。它有力地证明了,并非所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方式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在能源稀缺性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常态的背景下,低效的能源投资不仅是经济上的浪费,更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机会的透支。

通过这场“当头棒喝”,论文迫使整个行业从“是否安装光伏”的二元判断,升级到“如何以最高效的方式,安装何种技术的光伏”的深度战略思考。它将能源物理学的基本规律,重新置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决策的核心位置。

对“合理性”的再定义:基于优先级和场景的权衡

那么,垂直光伏究竟是否“合理”?全文的分析告诉我们,其“合理性”并非一个绝对的“是”或“否”,而是一个基于优先级和特定场景的权衡结果。

其“不合理”之处在于:当我们将垂直光伏作为一种首选的、主流的、普适性的建筑产能方式时,尤其是在建筑屋顶等更优越的空间尚未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种在能源投资上的“不合理”。它违背了“李嘉图最优先行”的基本原则,是以高昂的能源机会成本去换取有限的、甚至主要是象征性的收益。

其“合理”之处在于:当它被定位为一种补充性的、辅助性的、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时,其合理性便得以显现。例如,在一个项目中,所有高效方案(被动式设计、屋顶光伏等)均已实施到极致,此时,如果垂直BIPV的非能源效益(如替代高价幕墙、提供动态遮阳、满足特定美学需求)被明确评估,并被认为值得牺牲一定的能源效率来换取,那么它的应用就是“合理”的。

简而言之,垂直光伏的“合理性”取决于它在决策序列中的位置。将它放在队首,是谬误;将它放在队尾,作为补强,则可能是智慧。

给实践者的最终建议

对于身处一线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这篇论文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行动指南:

我们必须在设计和规划的初始阶段,就建立起基于“能源生产等级”的决策框架。这个框架的核心,是对能源基本物理规律的敬畏,和对“能源资本”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我们应始终遵循“先被动、后主动;先高效、后低效”的原则,将垂直光伏置于其应有的、相对靠后的位置。

在拥抱BIPV等技术创新带来的美学与功能可能性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数据和科学分析来审视每一个决策背后的能源账。最终的目标,是确保我们投向未来的每一份“能源资本”,无论是来自材料、施工还是土地,都能在一个可持续的框架内,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共同构筑一个真正高效、清洁且充满活力的未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