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男孩长期喝菊花泡水,1年后肝衰竭,医生:别忽视这1个细节
发布时间:2025-08-11 18:19 浏览量:2
菊花泡水是以干燥菊花为原料,用温水或沸水冲泡后饮用的一种常见养生方式,常选用杭白菊、贡菊、黄菊等品种。菊花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平肝明目的作用,泡水饮用可帮助缓解因风热或肝火上扰引起的眼睛干涩、酸胀、视物模糊,以及头痛、咽喉肿痛等不适,适合长时间用眼、容易上火的人群日常饮用。
17岁的李穆是一名高中三年级学生,性格安静,不爱与人争抢,最大的兴趣是玩手机和看漫画。父母在家时,他常常在卧室里挑着台灯做出认真看书的样子,实际上书页下藏着漫画,偶尔还会用书挡住手机屏幕,边假装记笔记边刷短视频。等父母睡下,他才真正松开手脚,抱着手机或漫画躺到床上,常常一看就是深夜。课间他极少去操场活动,更习惯靠在窗边刷信息或翻漫画。洗脸洗手对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环节,更多时候只用湿纸巾随意擦一擦,甚至在图书馆或教室里直接用手抹眼角的灰屑。对他而言,这些只是自在的生活方式,直到一次意外的出现,让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习惯被重新审视。
2019年6月5日上晚自习时,李穆正低着头抄笔记,眼皮边忽然冒出一阵细细的发痒感,像有根极细的毛线在来回扫。他下意识眨了几下眼,痒感却顺着眨动更往里钻,像挂在眼球表面不肯掉的灰尘。他抬手去揉,指腹轻压在眼皮上,瞬间带来一点缓解。但放下手后,那股痒意又泛了上来,甚至比刚才更密更急。他忍不住用指节轻轻按了几下,眼皮下好像有一层薄薄的膜被搅动,带着轻微的涩感。抄写的动作因此停顿,他皱了下眉,想用力眨几下把它挤走,却换来一阵更明显的灼痒,像细砂在眼里打了个旋。他偏了偏头,试着用另一只眼继续看笔记,那只痒的眼睛仍在断断续续地提醒着存在,间或还带着一丝黏腻感。他甩了甩头,心里想着一会儿再揉揉就好,随手翻过一页继续写。
6月7日晚饭后,李穆坐在书桌前准备抄作业,刚打开台灯,刺白的光像瞬间钻进眼睛深处,带着细小而尖锐的灼感。他条件反射地抬手去挡,可光线依旧从指缝里透过来,直直顶在左眼球上,刺激得眼皮忍不住眯成一条缝。低下头想躲开,纸页反射的灯光又把那股刺痛带回眼里,像被烫了一下,酸胀感顺着泪水扩散开来。他频繁地眨眼,想把眼前的刺感冲掉,却越眨越模糊,每一下眨合都让酸胀更深。为了看清字,他试着把头偏向一侧,可只要余光碰到灯口,那种像刀锋划过的感觉就又卷回来,逼得他半掩着脸勉强坐着。几分钟后,泪水已经在下眼皮堆了一层,纸上的字迹重影叠着,笔尖停在半个字上没再动。
刚起身去洗手间想用冷水冲一冲眼睛,低头时感觉左眼皮内侧胀得发热,像被火轻轻烘着。他对着镜子眯着眼掰开眼皮,里面布满了密密的红丝,粗得像细线绳从眼角向四周爬开。每一次眨眼,眼球表面都像被粗糙的薄布轻轻摩擦,带着沉甸甸的压感。洗了一把凉水,水流冲到眼球那一刻像有细针在眼白上划过,随之涌起一阵酸胀,迫使他立刻合上眼。合上的瞬间,红丝仿佛更绷紧了,传来隐隐的钝痛。他用纸轻轻按在眼角,才发觉连按压都带着热度。回到房间,眼皮已经开始不自觉地半垂,像是自己想替眼睛遮住一切光和动作。
过了不到半小时,眼角开始涌出黏腻的黄色分泌物,粘在睫毛根部,越积越厚。他想抬手去擦,可刚擦掉一点,就有新的黏稠液体涌出来,拉成细细的丝挂在眼皮上。眨眼时,这层东西像胶水一样牵住上下眼皮,越眨越紧。他再次摸索着走向洗手间,镜子里左侧眼睛被黄绿色的脓性分泌物糊住大半,眼角的红丝更密,眼皮明显肿了。双眼几乎完全粘住,睁开的瞬间像撕开一层干胶,带着灼痛和酸胀。由于看不清路,他站在原地呼叫父母,声音里带着急促。母亲看到他眼睛几乎睁不开,眼角的分泌物已经结成了小块,紧贴着肿胀泛红的皮肤,整个眼周微微泛热发肿,连眉骨下方都透着不正常的紧绷,立刻扶着他下楼去医院,父亲边走边拨打了120,催促救护车尽快过来。
到医院后,医生先用裂隙灯仔细检查了李穆的双眼。检查显示,双眼结膜明显充血,尤其是球结膜区域布满粗大的血管纹路;角膜表面清晰可见附着的黄绿色脓性分泌物,轻轻分离后可见黏稠液体覆盖在结膜表面。泪液分泌量较正常增加约30%,泪液pH值为7.6(正常约7.2),提示有炎症反应。荧光染色检查未见角膜上皮破损,但结膜上皮呈现弥漫性点状着染,提示表面细胞受损。
结膜囊分泌物取样进行涂片及细菌培养,初步显微镜下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革兰阴性球菌,医生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简单来说,就是细菌感染导致结膜,即覆盖在眼白和眼睑内侧的薄膜发生急性炎症,才出现了眼睛畏光、充血和大量脓性分泌物的表现。脓液的颜色和黏稠度提示感染较重,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能扩散到角膜,造成视力下降甚至永久性损害。
医生立即给予广谱抗菌眼药水,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双眼同时用药,再配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晨起睁眼困难时,可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清洗眼部分泌物,再滴药。此外,医生强调:“回家后,白天用药要按时,不能因为症状好转就随意减少次数。每次用药前,要先洗净双手,避免反复揉眼,以免细菌通过手指再次感染。毛巾、枕巾、眼罩等贴近眼部的物品应每天清洗、暴晒或高温消毒,避免与家人混用。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尤其不要在昏暗环境下长时间看屏幕。外出时佩戴墨镜或帽檐,减少光线刺激。饮食方面注意清淡,多饮水,保持充分休息。”
回到家后,父母按医生的医嘱为李穆安排了细致的日常护理。每天早晨先用温湿毛巾轻轻敷在眼皮上几分钟,让夜间积聚的黏稠分泌物软化,再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小心清除。清洁后立即按时滴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室内光线调成柔和的暖色灯,电子设备被暂时收起,父母陪着他改为听读的方式完成作业,减轻眼部负担。餐桌上增加了富含维生素A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胡萝卜、南瓜、鸡蛋和鱼肉等,以促进黏膜修复。听闻菊花泡水可以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于是便开始给他喝菊花茶。几天下来,红丝逐渐变淡,分泌物减少,眼睛能舒展开来,父母才放下心来。
3天后复查,裂隙灯下可见李穆双眼结膜充血明显减轻,原本粗大的血管纹路变得细淡,球结膜表面仅残留少量散在红丝;角膜依旧清亮透明,表面未见新生浑浊或上皮破损。分泌物量较首次就诊时减少约80%,质地由黏稠的黄绿色转为少量淡黄色水样,易于冲洗清除。泪液分泌量恢复正常,泪液pH值为7.3,提示炎症反应已明显缓解。父母听到结果时松了口气,认为这场病已经过去,然而现在放松还为时尚早,因为一场更隐匿的危机正悄悄逼近……
2020年5月8日上午,李穆时不时低头记笔记,腹部突然有一种撑开的胀满感,从肚脐周围缓缓扩散,像被吹进了气,里面的空间被一点点顶开。他换了个坐姿,试着让腰背靠在椅子上缓解,可那股胀意并没有消退,反而像有一个沉重的球卡在腹中,压得他连呼吸都带着阻滞。抬手轻轻按了按小腹,手下传来绷紧的鼓胀感,指尖稍一用力,就能感觉到里面的压力在往外顶。他收回手,想集中注意力继续抄写,可身体不自觉往前弯,想借着压迫缓一缓那股胀痛。几分钟后,胀满的感觉变得更实在,像有一层气和液体混合的东西在肠道里滞着不走,伴着轻微的翻滚声,让他不得不放慢笔速,时不时抬手按腹部寻求一点短暂的缓解。
胀感持续不到二十分钟,就在他低头写字的瞬间,腹部像被一只冰冷而有力的手攥住,骤然一收,传来一股锐利的绞痛,从肚脐直线钻向下腹,又迅速向两侧扩散,牵扯着整条腹壁发紧。他本能地挺直上身,不敢再前倾,双手扶住桌缘想稳住,但痛感像钩子一样钩在肠道深处,每隔几秒就猛地收紧一次。每次收紧都像有人从内部拧了一把湿布,带着一股钝重的压迫,迫使他用手掌牢牢护住小腹。呼吸一旦稍深,那股痛就顺着腹壁传到腰侧,带来持续数秒的抽紧酸麻,像细绳一圈圈勒着内脏。他咬住下唇,额角渗出细汗,笔尖在纸上划出的线条已经扭曲。疼痛并不均匀地来去,而是间歇性地加码。刚松一口气,下一波更狠的力量就从腹腔中央涌起,像有一根粗绳从内部拧转,连脊背都被牵得微微弯下。他不得不用手肘死死顶住桌面支撑身体,目光在一阵骤痛中短暂失焦,只能靠浅而急促的呼吸撑过那一阵。
痛感还没完全缓下来,大腿肌肉突然像被电流击中般一阵紧缩,从膝盖到小腿迅速传来一股绷直的抽搐感。小腿肌肉像被粗硬的绳索死死缠住,膝盖以下开始不受控制地微微抖动。他伸手去扶桌角,想稳住身体,但手指关节也跟着发紧,握合时甚至带着轻微的颤抖。抽搐越来越密集,左脚脚尖开始不受控地翘起,连小腿内侧都在不规则地跳动,疼痛与僵直交织在一起,让他额头的汗水顺着鬓角滴下。旁边的同学察觉到他的异常,赶紧招呼老师过来。老师看到他脸色苍白、身体微微发抖,立即扶他起身。但刚一站立,他的双腿又猛地一缩,小腿绷得僵硬,脚底像踩在空处,根本来不及调整步伐,身体失控地向地面倒下。就在下巴几乎要触到地面时,一只手从侧面猛地揽住了他的腰部,把他硬生生拦停。老师一边小心扶着他,一边拨打120。
复查入院后,血液生化检查显示,李穆血清总胆红素达256μmol/L(正常为5-21μmol/L),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提示胆汁代谢严重障碍;谷丙转氨酶(ALT)为986U/L、谷草转氨酶(AST)为1120U/L(正常均为0-40U/L),反映肝细胞大面积损伤;血清白蛋白降至25g/L(正常为40-55g/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28秒(正常为11-14秒),说明血液凝固功能严重受损,血氨浓度为118μmol/L(正常为9-33μmol/L)。腹部彩超可见肝脏体积缩小、回声不均,并伴有少量腹水。医生结合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肝衰竭,病情危重。
送到急诊时,李穆已经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四肢间歇性抽搐。医生立刻为他建立静脉通路,补液、注射保肝药物,同时接上监护仪和吸氧装置。病床旁不断传来仪器的报警声,心电图的波形在一阵急促后逐渐拉平。医护轮番进行胸外按压和气管插管,护士按压的动作越来越急促,医生的指令也从沉稳变成短促的催促。经过四十多分钟持续抢救,心电监护上的波形依旧是一条平直的线,脉搏探测无反应,瞳孔固定放大。主治医生缓缓放下手里的听诊器,沉默几秒,低声宣布抢救无效,时间定格在上午10点47分。
接到老师电话赶到医院时,李穆的父母还以为只是急病住院。走进急诊楼道,看到老师站在门口,眼神闪烁着躲避,他们的脚步明显慢了一拍。母亲刚要开口问,就被带到抢救室外,医生出来时摘下口罩,眼神沉重地说了结果。母亲怔住几秒,随后脸色瞬间失去血色,膝盖一软,整个人伏到墙上,嘴里发出压抑又急促的哭声。父亲先是抬手去扶她,接着眼眶迅速泛红,呼吸急促,额头青筋绷起,唇角不自觉颤动。他努力想保持站立,却不由自主地用手捂住眼睛,肩膀剧烈起伏。老师伸手想拉一把,两人却像被抽空了力气,只能靠着墙,望向那扇紧闭的抢救室门,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母亲的眼泪几乎没停过,声音却带着颤抖的尖锐,她盯着医生,手指不断指向自己,“我们每天按你们说的给他滴药、清洗眼睛,毛巾枕巾都分开用,连手机都收起来了,怎么会这样?复查的时候不是说好转了吗?红丝都淡了,分泌物也少了,你们说没事了,我们才松口气啊!”父亲的嗓音低沉却压不住怒意,眼睛泛着红光,“不是说结膜炎只是小毛病吗?为什么现在人就进了急诊?是不是哪里没检查出来?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漏了?我们照着医嘱一步一步来,连饮食和休息都管着,怎么会突然这样严重?他还那么年轻,昨晚还好好的,今天就……就没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母亲哽咽到说不出话,只是一次次重复,声音在走廊里颤抖回荡。
主治医生听到家属的质问,心头一沉,重新调出李穆的所有病历资料和化验报告。首先检查的是用药依从性,他仔细翻阅护理记录和复查单,从时间间隔到滴药剂量都没有异常。随后,他考虑是否是结膜炎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性肝损伤,便调取了肝功能监测的历史结果,却发现早期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预警信号。他又询问家属近期是否给孩子服用过其他保健品,得到的答复依旧是否定。排查到这里,医生的眉头已经皱紧,笔尖在病历纸上顿了一下,又开始查找下一条线索。
医生将重点转向感染源的可能性,他请检验科加急复核血培养和分泌物培养结果,结果均为阴性,不支持全身性细菌感染;病毒学检查中,乙肝、丙肝、甲肝、戊肝等常见肝炎病毒指标也均为阴性。他反复翻看腹部彩超与CT影像,肝脏变化与急性肝衰竭吻合,却没有发现典型的病毒性或免疫性病变特征。为了防止遗漏,他甚至调取了学校食堂近一周的食品留样报告,结果也未发现有可疑的污染。一次次试图对上号的推测,在结果面前全部被否决,心里的困惑与焦急逐渐加重。
主治医生决定换个方向,不再只盯着常规的感染与肝脏疾病路径。他把重点转向全身多系统的关联性,从心脏、肾脏到神经系统的功能检查全部重新梳理,希望能找到隐藏在表象后的线索。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均正常,排除了合并心肌损伤的可能;肾功能检查也无明显异常,尿液分析中未见蛋白和潜血;脑部MRI提示结构正常,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证据。每一条延伸出来的支线,都被冷冰冰的结果堵死。医生合上最后一份报告单,指尖在封皮上停了几秒,心底的无力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走出会诊室,主治医生在走廊里沉默了许久。思绪回到多年前攻读博士学位的日子,那时他的导师正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李院士是我国著名传染病学和肝病学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长期致力于传染病防治与肝衰竭救治研究,开创性地建立了人工肝支持系统,为无数危重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存时间。正是她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临床思维,深刻影响了他多年的行医方式。如今面对这起棘手而无解的病例,他几乎是本能地想到了导师的名字。拨通电话的那一刻,他压低声音,将病例经过和抢救细节逐一汇报。电话那头熟悉而沉稳的声线让他感到一丝久违的踏实,也让他第一次觉得,或许还有机会挽回些什么。
李兰娟院士到医院时,李穆的父母正坐在会议室里,面色憔悴。她没有立刻提问病情,而是先请两人从头回忆孩子生病后的生活安排。母亲说:“每天严格按照医嘱护理,早晨温敷清理眼部分泌物,再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擦净,按时滴药不漏一回。”父亲补充说,家里专门为他换了新的毛巾、枕巾、床单,每天清洗、高温烘干,绝不与其他人混用。外出时必戴墨镜或帽檐,避免强光刺激。室内灯光调到柔和的暖色,电子产品几乎都被收起。饮食方面全是清淡为主,油炸、辛辣、腌制品一律不碰,还增加了鱼肉、鸡蛋、胡萝卜等食材。两人说得笃定,几乎挑不出任何问题。
李兰娟继续追问,是否存在不规律用药或间断停药的情况。母亲摇头,说即便半夜孩子觉得眼睛舒服了,也依旧按时滴药,从不省略。她还特意拿出一本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天的用药时间、滴药的剂量和孩子的反应,连哪一次泪水流多了一点都做了备注。父亲接着说:“孩子的个人卫生控制得更严格了,洗脸必须用流动水,不用湿纸巾代替。手部随时消毒,尤其是外出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洗手,从没偷懒过。”李兰娟翻看记录,数据和描述都无懈可击,这种高依从性的护理方式,在她几十年的临床经验里都算得上标准。
她又询问两人:“家中是否存在可能的传染源或毒物暴露?”父亲说,他们住在市区普通居民楼,没有接触过化工品,也没饲养宠物。家里通风良好,厨房用的是净水器,菜品多从超市采购,食材保质期和来源都有保证。学校食堂的饭菜孩子很少碰,基本都是带饭;偶尔吃零食,也只选密封包装的饼干和面包。母亲补充,家里不烧香、不用蚊香片,清洁用品都是常见品牌,甚至在孩子生病后把消毒水浓度调低,怕刺激到他。李兰娟的笔停在本子上,常见的生活诱因,一个个被排除,整个画面呈现出的,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健康环境。
气氛陷入短暂的沉默。李兰娟抬起头,语气放得更缓:“除了医生开的药,你们有没有额外给孩子什么东西?哪怕是补品、茶饮或者朋友推荐的小方子。”母亲愣了一下,说有啊,为了清热明目,她每天都会给孩子泡菊花茶。李兰娟问:“是在哪里买的,怎么泡的,孩子又是怎么个喝法?”母亲全都一一回答。
医生脸部稍微放松,但声音低沉却带着明显的惋惜:“唉,终于找到原因了,可惜,一切都晚了!只是1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习惯,却足以成为压垮他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早期损伤几乎没什么明显信号,可一旦功能被压到临界点,就会在极短时间内崩溃,没有回头路。可能连你们都没有想到,只是1个小习惯而已,竟然比疾病更可怕,因为它们悄无声息,却可能一步步把人推向无法挽回的结局。”听罢,两人对视,脸色瞬间灰白,母亲的手无力地垂在膝上,父亲喉结滚动,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原来李穆喝的菊花不是买的,是他们之前去郊外玩时,从山坡上摘的野菊花,花很大、很香,回家晾干了,天天泡。而且李穆还很爱喝,菊花茶就替代了白开水,每天至少要泡三四大壶,渴了就喝。但野外采摘的菊花在生长过程中可能接触过农药喷洒、周围土壤或空气中的污染物,其花瓣和花心部分容易残留农药成分或吸收重金属元素。这些物质即使在阳光下晾干,依旧会附着在干花表面或组织中,不会因简单的冲泡而去除。菊花结构疏松,花心处容易积聚微小颗粒和污染物,长期、大量饮用会使这些物质在体内逐渐沉积。肝脏作为主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需要不断分解、转化这些成分,在长期负荷下,细胞会逐渐损伤,解毒能力下降,一旦遇到额外的应激反应,很容易失去代偿功能,进入衰竭状态。
未经炮制的野菊花在生长过程中,还容易被霉菌孢子附着。干燥处理并不能彻底杀灭霉菌,尤其是存放环境湿度较高或通风不良时,霉菌可能在干花内部缓慢繁殖,并产生有害代谢物。这些物质通过反复冲泡进入饮品中,长期摄入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害。与急性中毒不同,这种损伤起初隐匿,症状不明显,但会在细胞修复能力被消耗殆尽时突然显现,导致短期内功能迅速下降。李穆每日以菊花茶替代全部饮水,相当于每天多次接触潜在的肝脏有害物质,风险被持续放大。
菊花虽有一定的清热、平肝、明目作用,但中医使用强调适量与安全来源。经过正规药材加工的菊花,会在清洗、烘干、杀菌等步骤中去除大部分杂质和有害成分,而野外采摘的菊花缺少这些环节,直接饮用安全性无法保证。尤其是在用量较大、替代日常全部饮水的情况下,摄入的活性成分与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都远高于一般水平。长时间、高频率的摄入,会让肝脏持续在高负荷状态运行,一旦出现免疫反应、感染或药物代谢压力,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对体内毒素的处理能力,导致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来源不明、未经安全处理的植物性饮品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即便是被普遍认为安全的常见花草,如果长期、大量、替代日常饮水使用,也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器官损害。肝脏在功能受损初期往往无明显信号,发现时多已进入严重阶段,留给干预的时间极为有限。日常保健应遵循安全、适量、正规来源的原则,避免因轻信自然或无害的印象,造成本可避免的严重健康事件。
内容资料来源:
[1]吴春媛,孙惠玲,许艺娟. 护理风险预警对慢性肝炎肝衰竭患者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5,40(08):73-75.DOI:10.16286/j.1003-5052.2025.08.026.
[2]王莹莹,闫冬,王馨,等. DPMAS联合半量PE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效果及短期预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25,23(07):1111-1114.DOI:10.16766/j.cnki.issn.1674-4152.004076.
[3]田春燕,赵雪珂,穆茂.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老年肝衰竭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25,24(07):889-893.
(《17岁男孩长期喝菊花泡水,1年后肝衰竭,医生:别忽视这1个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