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家门口的微光,如何汇聚成温暖城市的善治力量?来看重庆社区慈善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1 18:34 浏览量:1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莎
近日清晨,两江新区保利香槟花园D区大门前,72岁的罗太高紧紧抓住崭新不锈钢扶手,小心翼翼迈下最后一级坡道。
这道名为“搭把手”的公益护栏落地不久,终结了困扰居民多年的“摔跤魔咒”——左边15步阶梯,右边陡峭坡道,曾让包括保洁周大姐在内的五六位老人重重跌倒。
随着天宫殿街道社区慈善基金划拨3000元,十二米护栏蜿蜒而下,邻里还自发在此悬挂温馨提示牌。东湖南路社区党委副书记程春抚摸着温热的栏杆:“我们正依托天宫殿街道社区慈善基金,把这样的‘微改造’播撒到更多小区。”
这道闪着晨光的曲线,丈量着山城社区慈善的温度和精度,悄然重织着都市里断裂的邻里纽带。
善念破壁:温暖重连邻里
在重庆的街巷阡陌,社区慈善正以微小而切实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轨迹,更成为融化都市冷漠的暖流。
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的活动室里,80岁的张祯禄银剪翻飞,为77岁的钟长兴理出利落的平头。“清爽!每月就盼着这一剪。”老人对镜笑道。这位退役老兵不曾想到,自己坚持二十年的义剪善举,会在社工介入后裂变为“渝州帮帮剪”项目——如今每月千余人次的服务中,剪刀早已超越理发工具的意义。
当志愿者发现独居老人有压疮风险,当就业信息在理发闲聊中传递,当代购清单在咔嚓声中生成,“义剪+”模式正重塑社区邻里关系。“理发时聊几句,谁家有难处心里就有数。”张祯禄朴实的话语里,善举已成连接邻里的“金线”。
同样的温情在两江新区金山街道被具象化为家的模样。四川美院谭晖教授团队第五次走进贝贝家,将恼人的台灯阴影从作业本上驱散。这个曾蜷缩在3平方米角落的女孩,如今拥有可调节书桌和展示画作的小天地。
而在独居的郑兰老人家中,1.3米高的收纳柜取代了杂物山,暖黄的灯光洒在床前扶手上。“摸着它,夜里起身就不心慌了。”老人摩挲着扶手笑道。
当爬楼成为老旧小区的生存挑战,慈善化作休憩的支点。天宫殿街道康居一期楼道里,68岁的陈昌银放下十多斤菜肉,熟练地翻下墙上的折叠椅。
“六楼,难爬啊!”喘息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格外清晰。这个17年历史的安置房小区,70岁以上老人比比皆是。如今29把“爱心椅”精准嵌入选定转角,孕妈刘夏在此缓解腰酸,邻居们自发送来软垫。近万元慈善资金打造的“歇脚天空”,成了邻里互动的天然客厅。
最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在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黄葛记忆公园。74岁的田桂兰在集装箱改造的“知喜盒子”里研磨咖啡,每售出一杯捐赠0.9元。“重钢退休三十年,竟当上咖啡主理人!”
更意外的是青年艺术家的聚集——音乐人唐茂在此创办夜校,残疾人的手作在暖光灯下寄售。遛弯老人指着匆匆身影:“以前净是遛狗的,现在满眼都是抱吉他的年轻人!”公益与商业的跨界融合,正孕育着社区新生态。
来自市民政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设立社区基金1104个,筹集社区慈善基金1.33亿元,帮助解决群众“小急难”问题1.5万余个。
深水突围:破译善治密码
当慈善暖流漫灌社区,现实的礁石在基层工作者的叹息中浮出水面,数个破局实验也相继展开。
“企业捐五万元却开不出发票,最后只能牵线转给其他机构。”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科园二路社区党委书记杨秀利翻着泛黄的记录本,道出曾经的尴尬。她至今记得两年前那个盛夏——某企业愿资助“帮帮剪”项目,但因社区缺乏规范账户和免税资质,险些让善款“烫了手”。
变革始于渝州路街道设立慈善公益服务中心,统一运作社区慈善服务:企业捐赠进入阳光专户可享税收优惠,社区申报项目需提交专业方案。“规范只是起点”,杨秀利还在思考:"如何让善流永不枯竭?"
金山街道的探索给出多元答案。该街道相关负责人带记者穿行于新盘活的“金山·益空间”——这里由闲置社区用房改造,社会企业以“商业+公益”模式运营,首年反哺基金1.8万元。
“金山街道·山之上·社区慈善基金四维造血正在运转。”她列举:企业大额捐赠(单笔最高10万元)、线上涓流汇聚(99公益日4600人次)、社区企业承包集市年捐10万元、公益空间持续供血。”
在这里,慈善融入商业脉搏。在宜家“适老化改造”展区前,该负责人揭秘企业捐赠额从1万元增至5万元的逻辑:“他们发现公益带来的品牌增值远超预期。”
咖啡机的蒸汽在“知喜盒子”里升腾,大渡口区孝诚社工服务中心主任肖敏的七年经验正经历深刻蜕变。面对社工机构过度依赖政府采购的困境,她敏锐意识到——这既是生命线,也是创新的枷锁。“项目要可持续,人才要留得住,必须找到自我造血的活水。”
转机在青年艺术家唐茂推门时闪现:“夜校场地给我,吉他课免费开!”随后,烘焙工作室带着技师资源加入置换计划,残疾青年的手作登上寄售墙。这些自发碰撞的火花,让肖敏看清破局密钥:“我们不必是全能超人,但要擅长为专业力量牵线搭桥。当社工机构成为资源流转的枢纽,公益便能突破樊篱,生生不息。”
每售卖一杯咖啡,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0.1元的善款——渝中区上清寺街道壹角慈善+“一角咖啡”品牌,正悄然改变公益生态——残疾人主理咖啡制作,残联与街道提供咖啡制作设备,社区免费提供“金边银角”场地给运营企业使用,企业自愿每年反哺3000元至街道阳光家园社区慈善基金,让社区慈善基金的捐赠、资助形成闭环,这仅是街道破解“居民参与率仅三分之一”困局的起点。
上清寺街道社会工作者依托“五社联动”编织资源网络,打造“益心悦享”公益集市、“非遗传承·慈善共创”慈善空间、米宝宝街角等不同类型的慈善场景。2024年数据见证变革:捐赠参与率跃至60%,活动参与率达70%,青年群体在咖啡香与非遗体验中自然融入善的循环。
善治蓝图:织就人人参与的慈善网
如何以慈善助推超大城市温情进化?在重庆市民政局会议室,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展开社区慈善发展蓝图。“到2025年底,全市将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慈善支撑体系。”他指向核心目标:1200个社区慈善基金落地生根,300个慈善服务场景全面铺开。
“至2027年,这个体系将全面成熟。”红线跃升至新刻度:1600个社区慈善基金、400个慈善服务场景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全市备案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达到1.5万个,最终达成“处处有善、时时可善、人人慈善”的愿景。
“‘处处有善’不是标语”,他停顿片刻,“是老人爬楼时有扶手可撑,是孩子放学有公益书屋可待,是咖啡杯底扫码的‘嘀’声连着远方课堂。”
实现这一愿景,机制创新成为破局关键。该负责人透露四大攻坚方向:
动员参与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建+慈善”深度融合,创新“慈善咖啡”“慈善集市”等沉浸式场景,让行善融入日常生活;
资源对接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基金,探索资产公益化运营模式,依托“141”基层智治体系构建慈善网格体系,精准匹配供需,确保困难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满足;
组织培育机制加快枢纽型、服务型慈善组织孵化,建立公益创投支持体系,支持公益慈善类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扶持、发展。
监督管理机制支持推进镇街公益慈善服务站建设,严格社区慈善基金、慈善项目全流程监管,区块链技术赋能阳光运作。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10.45万名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水平,市委社会工作部将推出三级人才计划——
实施“卓远”行动,投入50万元专项资金,遴选5名高层次社会工作人才,支持建立专家工作室,带动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梯队培养和服务水平提升。
实施“优才”行动,培养9名国家级儿童社会工作督导人才,选拔并培养40名市级儿童社会工作骨干人才,为边远乡村选派4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地化培养20名本土社会工作骨干人才。
实施“培苗”行动,对持证的村社区工作者,给予补贴或一次性奖励,分层级开展考前培训,创新线上答题、赛马比拼等学习形式,提升培训效果。
“一支好的基金,使用率要有70%-80%才有活力。最终转移到老百姓身上,才能实现慈善价值。”一位基层慈善工作者的话语,道出了重庆社区慈善发展的朴素初心与坚定方向——让家门口的微光,汇聚成温暖整座山城的善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