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成功给我们洗脑,一些中国也给我们洗脑,比日本人更阴险

发布时间:2025-08-11 19:08  浏览量:1

日本人给我们洗脑与一些有头有脸的中国人给我们洗脑是有区别的。日本人的洗脑是将战争的责任推给我的一半儿,淡化自己应承担的全部罪责。而中国人的洗脑比较隐蔽诡诈,是用放大镜寻找当年日本鬼子身上的好,或说日本民众是平白无辜的。

不得不说,日本人歪曲侵华历史美化侵略的洗脑有些是成功的,已经被我们所接受,有历史碑刻文物为证。中国人的洗脑正在路上毒害着我们一部分社会阅历浅、辨别能力弱的人,毒害着我们的社会,有文学作品白纸黑字为证。因为这些人是有一定社会地位、比较有名气的中国人,所以更具有隐蔽性与欺骗性。

先看看日本人的洗脑

先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天,一个曾经上门打伤过你,烧了你的房子、毁了你的田园,杀了你的父兄侮辱了你母亲姐妹,与你有着不共戴天深仇大恨的强盗来到你家里向你鞠躬道歉,称“咱俩以后别再打了,和平友好相处吧”,你会怎么样?若是摊上我一定会怒不可遏,火冒三丈将其轰出门外:“去你妈的!你上门欺负我,你是侵略,我是反抗,不是一回事,不是互殴!滚!”将侵略说成了是“互殴”,分明是在羞辱与蔑视我,不讲道理,绝不可接受!

然而,强盗这个倒打一耙的逻辑被日本人用上,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居然欣然接受了。明明是日本鬼子强盗发动侵略战争伤害我们,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人类史上灭绝人性丧尽天良的滔天罪恶,掉过头来送来一块石碑,上书“日中不再战”,咱们两国别再打了,以示“和平友好。我们接受了,说明我们已经被对方洗脑了。

从1962年一直到现在63年间,一代代日本政客把“日中不再战”口头禅当成他们同中国打交道、宣扬日中友好的敲门砖。我却感觉像吃了苍蝇那样的恶心反感。

“日中不再战”,意为“日中之战是互殴”,不是日本单方面挑起的战争,中国也有责任。这与当年日本借口各种理由肆意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将责任推给中国的强盗逻辑有什么两样?

现实生活中,我们尚且能分清故意挑衅滋事与互殴是两个不同性质概念,法律意义与承担的法律责任截然不同,但是在中日关系上我们却接受了“日中不再战”这种互殴的表述。中国人真是太好糊弄了。

所以,日本右翼前首相安倍晋三2007年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对侵华历史的表态是“日中两国都应谦虚地对待那段历史”的这种奇葩表述,不是没有缘故的,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再说说中国人的洗脑

先提出一个问题:二战时,日本广岛长崎该不该挨美国扔两颗原子弹轰炸?这对于中国来讲还是问题吗?倘若你站在伤亡3500万同胞的立场上,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日本该炸,不四处侵略哪招惹来的被炸!况且当时美国也是代表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50多个同盟国家在同日军作战,非美日两国之私怨。美国的胜利,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50多个同盟国对日作战的胜利,因此也就成为世界格局的新划分。

反之,若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便是同日本,谴责美国。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就是这样的人,公开谴责美国。莫言散文在五年前他出版新书《会唱歌的墙》其中一篇散文《在毁灭中反思》中写到:“当年美国人以正义的名义投掷在日本国土上的那两颗核弹,屠杀的基本上都是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毁灭的基本上是老百姓的家园,这样的屠杀,无论是因什么样的原因引发和以什么样的名义进行,都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另一位名气非常大的著名作家阎连科撰文,一位日军伤兵给中国小女孩儿一块糖,“闪耀人性的光辉”。莫阎二位是师兄弟,都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是部队培养出养出来的作家。

莫言、阎连科二位同情日本挨炸与歌颂日军“人性的光辉”,将日军美化成文明之师,都是有缘由的,有一个共同的背景:二人都有在日本销量很好的畅销书,都有大量的日本读者粉丝,有较高的收入。

阎连科《受活》日文版(译名《愉乐》)创下“奇迹式畅销”,于2014年底在日本上市,首印8000册迅速售罄,四个月内再版三次,每次加印3000册,出版社以“经典文学”定位高价发行(约50美元),仍供不应求,创下中国作家在日销售纪录。阎连科凭借该书获得日本Twitter文学奖。

日本是海外最早译介莫言作品的国家(1988年《枯河》日译本出版),至2012年诺奖前,其长篇小说已全部译成日文,出版时间早于欧美国家。2012年莫言获诺奖后,日本出版社紧急加印,《檀香刑》加印1万册,《蛙》《生死疲劳》等均加印数千册,书店多次售罄。

明白了吧?莫言与阎连科均在日本出版热畅书籍,影响较大,赚取许多日元美元,于是就赞美日本,于是就将侵华日军美化成文明之师,将美国投向日本原子弹,咒骂成“不可饶恕的罪恶”。上述种种都是为个人利益跪地讨日本人喜欢,多赏点钱,同时也是在给中国人洗脑:日本鬼子没那么狠毒没那么坏,日本民众挨原子弹炸,不怪日本就怪美国,是美国的罪恶。

丢弃民族大义的这样作家,真是太可耻,也是时代的悲哀。我相信这两位作家是不会观看热映电影《南京照相馆》及写相关的文章,因为害怕得罪日本,减少售书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