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过敏折磨三年后,我选择离开北京……

发布时间:2025-08-11 19:11  浏览量:1

小野的春天,是从一连串喷嚏开始的。平时感冒他一次最多打两三个喷嚏,春天一来,一下打七八个都不算多。伴随喷嚏而来的,是不休不止的眼睛痒、流鼻涕。在满城春色笼罩中,他的大脑和身体都变得疲惫。小野“北漂”十余年了,每年春天都是如此。

去年,在北京同仁医院的变态反应科,小野被诊断为花粉过敏。最近几年,像他这样的花粉过敏患者越来越多地涌入各大医院的变态反应科。一些花粉过敏患者聚集的微信群也活跃起来——从初春开始,他们会持续在群里分享自己的症状、应对方法以及每天的花粉浓度。群里,有人每天洗两次鼻子、滴两次眼药水、喷两喷鼻喷激素药;有人尘螨、春季花粉、圆柏和猫毛同时重度以上过敏;有人因为花粉过敏逐年严重咳嗽成了哮喘;有人因为圆柏过敏痛苦不已甚至对着楼下的圆柏浇开水……

“花粉”实际指的是“风媒花”,来自于某些树粉、草粉。根据“气象北京”报,3月底,北京城区的花粉颗粒数高达每千平方毫米1000粒,处于极高水平。花粉种类以杨树、柏树和榆树为主。从4月9日开始,北京五环内城区将开启第一个飞絮高发期,飞絮树种是毛白杨,接下来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5月中旬则是第二个和第三个飞絮高发期。

△4月上旬,柳絮在北京“现身”

看不见的空气中,飘满了以风为传播介质的草木花粉,真实而细微地影响着过敏者的生活——鼻涕像关不上的水龙头,整张脸都显出脱水状态。因为经常擦鼻涕,鼻孔下面总是红肿破皮。有人因为打了个剧烈的喷嚏,腰椎闪出了问题。有人眼角痒却又不敢揉,经常泪眼婆娑,甚至想把眼球抠出来洗一洗。

在确诊过敏源前,过敏患者们大都已忍受多年。而据医生介绍,除了离开过敏源,没有其他根治方法。在与过敏共处的狼狈和痛苦中,一些人选择彻底离开某座城市,飞往南方生活。另一些人则靠药物坚持度日,默念着“熬过这个春天就好”。

在万物复苏的北京春天,小野没心情欣赏绽开的海棠、盛放的玉兰。每次一眨眼睛,他都能清晰地感觉到眼皮和眼球之间摩擦的细微疼痛——因为眼角痒,他一直流泪,双眼干涩。他专门买了人工泪液,给干燥的眼睛补充液体。

小野是江西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到北京工作。他记得,在北京的第一年是平安无事的,但到了第二年秋天,就开始流鼻涕——明明在炎热的八月底,怎么会感冒呢?小野有些奇怪,但也没特别重视,买感冒药吃了几天。第二年春天,他不仅流鼻涕,眼睛也开始痒了。直到有一年他看到新闻,才知道自己可能是过敏了。

症状在春秋两季都会出现,秋天甚至比春天更为严重。早些年,小野做财经记者,过敏季外出采访,会在采访对象面前止不住打喷嚏、擤鼻涕,往往对方还没说完一句话,就被小野响彻房间的喷嚏声打断,他只能尴尬地说抱歉。几包纸巾,是他在录音笔、采访本之外,最能带给他安全感的必须品。秋天过敏最严重的时候,他感觉大脑仿佛被水泥糊住,整个身体也陷入迟滞,行动力和记忆力也会随之下降。

△以风为媒介传播的花粉,实际上来自于树木

但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小野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病症来看待,只是在默默忍受过敏带来的痛苦和不适。直到2021年8月,他突发过敏性寻麻疹,浑身瘙痒,皮肤上长满了大大小小的颗粒,才紧急去医院查过敏源。结果显示,过敏源包括春季花粉组在内的植物过敏。过敏源有葎草、刺柏、白蜡、蒿草、柏等等。医生告诉他,过敏体质也会并发过敏性寻麻疹。他得过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荨麻疹,都是过敏源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反应。

同样身处北京的春天,花粉过敏患者梁秋的鼻子已经被纸巾擦破。鼻涕流得像拧不紧的水龙头,哗哗啦啦。他只得把纸巾搓成两个小纸条,堵在鼻孔里。但很快,纸条就湿透,又得再换纸去堵。因为花粉刺激,他的双眼瘙痒,泪流不止,眼睛迷离得看不清四周的东西。有时出门遛弯遇到熟人,他总会被别人打量一番,再问,“您这是感冒还是流感了?”梁秋解释半天,说是过敏。

……

你是否也曾在春天里被花粉折磨得喷嚏不断、眼泪汪汪?

为什么过敏会成为一种“现代病”?

人们又是如何与过敏抗争甚至选择逃离的?「冷杉Record」

大家好,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我们的好朋友“冷杉RECORD”

凤凰周刊特稿团队,以独家重磅的选题视角和品质上乘的特稿文本见长,用文字记录时代洪流中人与社会的变迁。

推荐大家关注。

除了过敏,你还能看到更多时代故事

当代年轻人,正在寻找下一个“鹤岗”。

将小树带上车,意味着六六决定彻底离开北京了。

小树是她捡来的狸花猫,四岁了——六六自己的游戏ID叫大树,便给小猫取名小树。带猫不方便上火车,六六就花1100块钱租了辆厢式货车。于是这个夏天,小树被装进一个浅灰色猫包,忽闪着眼睛,不吵不闹,安静地陪主人赶往下一个城市——阜新。

在年轻人活跃的社交媒体上,阜新是他们的遁世之选。这里充斥着全款买房的传说——有人花2.8万拿下了人生中第一套房子,有人感叹终于找到了躺平养老的好地方,并在刚装修完的房子里拍下落日,说进门的一刻被完全治愈了。和“低价房鼻祖”鹤岗相比,阜新的地理位置更为优越——距北京600多公里,有高铁,两个多小时就能到。气候上,也不似鹤岗那样有着漫长而寒冷的冬季。

六六就是在这些帖子的“感召”下前往阜新的。今年2月,她花3.5万块钱在当地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老房子,每平米700元。她说这个价格算是捡漏,但如果运气更好些,还能寻到300多元一平米的房子。

我是今年6月在阜新见到六六的。这个20多岁的女孩当时正在为装修忙得焦头烂额,她用了一半时间给我讲述为什么选择阜新,剩下的一半时间则用来吐槽在阜新遇到的糟心事。那天吃过饭,她带我绕了大半个阜新城才找到家,好几次还差点走错路——显然,她对这座城市还不够熟悉。

像六六这样不熟悉阜新的新移民太多了。他们组成了一个个500人的微信群,东一句西一句地聊着天,偶尔也会组织线下聚会,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归属感。移居阜新12年的百万哥告诉我,这些年来阜新的新移民陆陆续续几万人。

这其中,几乎每个人都有着不能轻易言说的往事。在阜新,除了拥有一套房子,他们还希望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我们不是来阜新躺平,也不是在摆烂,我们只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隐居。”百万哥在朋友圈写道。

……

这届年轻人们,为什么致力于寻找“鹤岗”?

便宜的房价背后,“代价”又是什么?

回复【鹤岗】,看看这些年轻人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