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创新实践——永安市以林业“四改”新路径激发森林“四库”新动能侧记
发布时间:2025-08-11 18:40 浏览量:1
立秋时节,惠风和畅,万物并秀,燕城大地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全面推动免费办理林权登记和地籍调查,累计办理8000余宗不动产权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69个,拥有林竹加工企业209家、打造20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笋竹产品;2024年实现竹业产值117.8亿元、比增9.98%,竹农人均年竹业收入8000余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0%以上……一场更加深刻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在绿水青山结出繁花硕果。
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近年来,永安市牢记嘱托,持续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加快推动“四领一促”工作,以“爱拼敢赢”的行动自觉,以林业“四改”(改活机制、改强产业、改富百姓、改优生态)为抓手,持续激发森林“四库”新动能,在兴林富民新征程上全力打造深化林改先行区,谱写出一曲“绿富双赢”的新乐章。
洪田上石村竹林休闲步道
激发森林“四库”内生动力
机制活,则全盘活。
“我们聚焦‘山要怎么分’,通过开展新一轮集体林地延包工作,持续健全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破除制约森林资源高效利用壁垒,为释放森林‘四库’潜能注入新活力。”永安市林业局局长梅金贵说。
走进洪田镇洪田村12林班,凯森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工杉木中径材经营示范林郁郁葱葱,连绵起伏的绿在眼前恣意铺展。
“这片林子面积114亩,树龄12年,我们通过采取间伐、保留乡土阔叶树等抚育措施,培育人工杉木中径材,到2040年林分平均胸径22厘米以上,平均树高超过18米,林分蓄积量达25立方米以上。”永安市凯森林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启南介绍。
从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一个周期大约需要30年。眼下,示范林承包期即将到期,是否加大投入陷入两难。
“目前永安市部分林地承包期已经到期或者剩余年限不足10年,不仅导致承包主体持续经营信心不足,也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梅金贵说,经永安市政府研究同意,洪田镇洪田村、上石村、生卿村、黄龙村作为试点村,开展新一轮集体林地延包工作。
根据《永安市集体林地延包工作方案》,发包方可以依法提前确认延包合同,延长期限30年以上,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林地继续保持稳定。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林地延包政策让广大林农吃下了定心丸。
“目前包括这片示范林在内,我们合作社有8000亩林地承包期到期,现在延包政策出来了,大家就放心了,今年还要人工造林300亩。”吴启南说。
林农信心足、干劲大,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正当其时。永安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国有林场优势,与村集体、合作社等开展形式多样经营,建设新型林业经营主体369个,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面积达130.99万亩、覆盖面(占永安市集体林地)达68%,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获评国家级示范社4个、省级示范社10个,有效破解了林业经营小而散局面。
林权登记工作随即展开。永安市全面落实优化林权办证措施,免费为林农开展地籍调查和办理林权登记,目前已完成林地延包林权证变更登记面积1.5万亩。同时,永安市林业局与相关部门配合,累计清理解决151宗、面积1.8万亩林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有了林权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永安市有序推进林权流转,新带动森林资源流转5.5万亩,沉睡的山林焕发新活力。
改活机制一子落地,深化林改满盘皆活,为激发森林“四库”内在潜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福建明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棚种植基地
竹里空间总经理吴黄贵介绍带有竹文化元素的竹产品
改强产业, 推动森林“四库”提质增效
机制活,产业优。
作为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永安是我国南方48个重点林业县(市)之一,竹资源丰富,有竹林面积102万亩,农民人均6.7亩。不砍树也致富,为发展竹产业带来新契机。
“我们在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基础上,加快推动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推动森林‘四库’提质增效,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梅金贵说。
走进湍石村乌头甲,面积2500多亩的高效丰产示范林翠竹挺拔、绿意盎然,这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下经济高效培育和经营模式集成示范项目所在地。
科学管护,是竹林丰产的关键。竹荫下,一条条排沟痕迹清晰可见。竹农开沟施肥、除草抚育、引水喷灌,合理留笋养竹,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竹林长势旺盛。
“示范林内修建了200多口蓄水池,安装了300多米竹山轨道,还有13台爬山虎、2台破碎机,引进了油锯、劈草机、伐竹剪等现代竹山机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湍石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吴汝声说。
高效经营,竹林效益更可观。吴汝声算了一笔账:之前这片竹林粗放经营,亩产值六七百元,通过科学管护后,目前最高亩产值可达10250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永安市投入上亿元资金补助竹山基础设施,建成竹山便道4000多公里、蓄水池1700多口,大力推广“以电代柴”笋干烤制设备、竹山运输轨道机、履带机等现代竹业设施,目前已建成竹林高效示范基地42万亩,实现毛竹立竹量1.3亿株,年毛竹采伐量2500万根、鲜笋35万吨。
一根翠竹,增加了竹农收入,也为发展竹产业深加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手机支架上的“永安福”、座椅上的“官帽”、靠椅背部的非遗大漆……走进福建省竹里空间家居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各种文化元素的竹家居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专注做小空间方案解决者,通过将竹家居产品融入空间设计,打造特色的竹文化、竹家居、竹生活等体验场所。”竹里空间总经理吴黄贵介绍。
作为一家创新型竹艺家居生产企业,竹里空间持续深耕竹家居行业细分领域,闯出了一条“卖产品+原创设计”新赛道,目前公司生产各类家居类产品500多类,带动上游配套竹板材生产企业8家。
竹里空间只是永安市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永安市积极培育和其昌、八一永庆等一批上市后备企业,主动对接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开展招商,加快培育竹空间、竹代塑、竹机械等新兴领域龙头企业。
龙头舞动产业兴。永安市加快全省唯一以“林竹”为主产业的闽台农业融合发展(林竹)产业园建设,打造20个系列2000多个品种的笋竹产品,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绿色食品6个,形成以竹木集装箱底板、普竹板、重竹板为主,竹香芯和竹机制炭为辅的竹产业优势集群,其中,竹木集装箱底板占全球市场份额3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生产基地。
接二连三,竹产业方兴未艾。永安市连续23年举办笋竹文化节(竹博会),举办7届国际(永安)竹具设计大赛,为企业搭建展销平台,累计征集国内外参赛作品8000余件。同时,引导企业发展跨境电商,产品远销韩、日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永安竹品牌持续打响。
坚持三产联动,加快竹产业集聚,荣获“省级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称号,森林“四库”提质增效。
生态美的天斗山居引来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湍石村乌头甲示范片竹林套种多花黄精
改富百姓,
打通森林“四库”转化路径
深化林改,归根到底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们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发挥绿色金融引领作用,通过挖掘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潜力,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把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梅金贵说。
今年3月,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指导下,湍石村乌头甲示范片竹林内试点套种28亩多花黄精,一株株碧绿的小苗长势良好。
“一亩地可以收成600公斤以上成品,目前市场行情不错,种植药材还可以改良竹林土壤。”洪田镇党委副书记陈浙勇说,多花黄精生长周期3至5年,示范林选取了部分低产林作为试点。
永安森林覆盖率80.44%,发展林下经济前景广阔。眼下,金线莲、灵芝、茯苓等林下种植,正在绿水青山间持续拓展。
走进福建明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棚,一个个由竹材制作而成的灵芝菌棒整齐排列,每个菌棒长度30厘米,直径15~18厘米。
“我们用竹材代替传统木材,不断优化竹基菌棒生产工艺,不仅提高了菌棒制作效率,延长了菌棒使用年限,还可以把灵芝活性物质含量提高15%以上。”福建明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如永说。
突破灵芝良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后,明台农业在永安青水畲族乡柯山村、洪田镇大科村等基地推广种植,灵芝子实体干品产量每亩可达120公斤,林地利用率提高30%。
一朵朵灵芝、一株株金线莲撑起百姓致富伞。截至目前,永安林下经济经营面积68.71万亩,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产业集群,并在全国建成金线莲体验馆200多个。2024年,实现林下经济产值33.025亿元。
森林是“粮库”,也是“钱库”“碳库”,让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
云海、落日、晚霞,竹景游赏、竹林康养、竹产体验……炎炎夏日,坐落于九龙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和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间的天斗山居,凭借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迎来一拨拨客人。
一处看风景,四季不同样。依托上坪乡丰富的竹资源和特色地理环境,天斗山居打造集康养民宿、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研学拓展、智慧农场等于一体的竹康养综合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竹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昔日沉寂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游客接踵而至,也让越来越多人见识了永安这方独特的山水。
目前,永安市获评省级森林养生城市、省级森林康养小镇2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4处。去年,接待游客8.2万人次,营业额9533万元。
为了让更多百姓吃上“生态饭”,永安市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机制。
林票变银票,青山变金山。永安探索林票多元发行,赋予林票制发、交易、兑现等权能,累计制发林票5923万元,合作经营面积2.4万亩,进一步盘活林权。
种树还能卖“碳”,当一回新时代的“卖碳翁”。永安市通过实施VCS林业碳汇项目,完成55万吨碳汇减排量及项目第三、四期监测期减排量预售,实现交易额1200万元。
加快天然林收储,创新“竹链贷”“福林贷”等林业金融产品,累计发放贷款51.75亿元……守好绿水青山,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
金盾公司引进机器狗护林巡山
永安国有林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现场
改优生态,
厚植森林“四库”绿色底色
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我们实施全域森林质量提升,全周期经营管理,以生态优为核心筑牢自然根基,让绿水青山永续造福人民群众。”梅金贵说。
沿着新拓宽的林区公路,走进吉山管护站067林班,一棵棵火炬松傲然挺立。林荫下,一株株低矮的木荷顽强向上拔节生长。
这里是永安国有林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项目,占地面积110亩,1999年皆伐后,植下了火炬松苗。2001年,这片林地被界定为生态公益林,林木采伐受到严格限制。
“我们采取抚育间伐措施,采伐强度控制在20%以下,留优去劣、采次留好,重点保护林下天然更新阔叶树,目前这些木荷分布均匀,长势良好。”永安国有林场生产经销科科长邓鸿荣说。
按照试点项目要求,永安国有林场要根据林分密度、林相长势情况,加强营林抚育措施,人工促进林下天然阔叶树生长,通过抚育和保护火炬松、林下天然阔叶树,形成混交复层异龄水源涵养林,培育优质高效的生态公益林,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好发挥林子生态效益。
以推进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为契机,永安市着力打造全周期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点,目前已建设示范林2片,落实抚育间伐2250亩,森林生态固碳能力明显提升。
为了让森林成为更优质的“碳库”,永安市推广林木良种壮苗、乡土珍贵树种造林,优化林分结构。近三年来,累计造林绿化7.04万亩,森林抚育24.88万亩,提升森林质量和蓄积量。同时,投资6.8亿元,建设24.88万亩国储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面积2.74万亩。
“碳库”要更优质、更稳定,森林管护至关重要。永安市建成全省唯一的专业化、市场化、智能化森林资源管护队伍——金盾森林资源管护有限公司,将全市228个行政村涉及的378万亩林地,划为132个管护小区,实现网格化、智能化、全覆盖管护。
“公司有两支专业队伍,分为10个巡(消)防中队,配备了18架无人机,引进机器狗等现代化管护设施,实现森林管护全覆盖。”金盾公司城区中队中队长黄龙海说,永安市被盗林木流失量从2012年的1760m³下降到目前的50m³以下,森林火灾从每年20多起下降至每年5起以内。
人与青山两不负。永安市现有森林面积353.65万亩,森林蓄积量3037万立方米,较2021年净增321万立方米,“四库”容量、质量持续提升。
勇奋楫者立潮头。奋进新征程,永安市正以敢为人先的闯劲、善作善成的干劲,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燕城,让巍峨的山峦和翠绿的林竹,持续释放出造福人民、泽被子孙的宝贵财富。
永安记者站 魏兴谷 文/图
一审:吴锦华
二审:梅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