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观·高台之高】从“古代方便面”到非遗新宠:高台面筋里的千年烟火与匠心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11 19:22  浏览量:1

在河西走廊的腹地,黑河滋养出一片沃土,这里不仅孕育了“金张掖”的粮仓盛景,更藏着一味穿越千年的美味——高台面筋。它曾是古人眼中“最省事的饭食”,被当地人笑称为“方便面鼻祖”;如今,这道裹挟着麦香与匠心的美食,正以非遗的新身份,在新时代的餐桌上焕发新生。

一盆面,揉出千年饮食智慧

走进高台的农家院落,常能看见这样的场景:主妇们围坐面盆旁,按3斤面配25克盐的比例细细揣面,面团在冷水中反复揉洗,渐渐分离出雪白带劲的面筋团。这看似简单的“揣面”“洗面”,藏着当地人祖祖辈辈的生活智慧。

蒸熟的面筋可直接手抓,筋道弹牙;晾干后储存,下锅煮开便是一餐快手饭;若经油炸,更是香气扑鼻——这般便捷,恰似古人的“方便面”。而洗面剩下的淀粉水,摇身一变能成热粉、凉粉,晒干后便是馈赠亲友的粉皮子。农忙时一锅热腾腾的面筋汤,配着洋芋、肉块,是辛劳后的慰藉;节庆时一盘精致的面筋细条,成了待客的体面。

这门手艺来头不小。相传为南北朝梁武帝所创,宋代《本草衍义》便记载“生嚼白面成筋,可粘禽虫”,《本草纲目》更赞其“解热和中,劳烦人宜食之”。从元代的批量生产到清代的花样翻新,面筋在时光里不断生长,成了刻在高台人骨子里的味觉记忆。

图为高台面筋。高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老技艺,走出非遗新路径

如今,这碗面筋不再只是家常菜。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台面筋正沿着创新之路阔步前行。在高台县罗城镇,专业合作社里蒸汽缭绕,标准化生产让面筋走出农家院;“高台十六鲜”美食大赛上,厨师们脑洞大开,将传统面筋做出了新花样;“罗城面筋”商标的注册,更让这道地方味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

为了让老手艺活下来、传下去,当地下足了功夫:传承人摸底建档,技艺细节收入《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培训班年年开,乡里娃合作社带动乡亲们靠手艺致富;星级酒店里,创新面筋菜品成了食客必点;即将建成的传习所,将让更多人亲手触摸这门技艺的温度。

图为正在制作的高台面筋。高台县委宣传部供图

从古人的果腹之物到今日的非遗名片,高台面筋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民间饮食史。当年轻学徒在传习所里学着揉面,当包装精美的面筋礼盒从河西走廊发往各地,这缕跨越千年的麦香,正在新时代的烟火中,续写着属于它的传奇。(杨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