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特性,中国风骨!揭示硝烟深处不为人知的抗战细节
发布时间:2025-08-11 19:24 浏览量:2
《补天裂》以14年抗战时期(1930年代初—1945年抗战胜利)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抗日斗争为背景,以舒晨(黄翔)、杜玫(杜蘅)两个年轻人,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砥砺风雨、捐躯报国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塑造了一系列或挺身杀敌、或潜行敌后,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投身民族救亡的南京市民群像;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抗战至暗之地南京的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全民抗战斗争的壮烈生命故事。
《补天裂》,庞瑞垠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5年出版
>>内文选读:
后 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将近20年,我写了12部长篇小说。之后,又是20年,我中止了小说创作,写了十部传记文学和报告文学。2022年7月8日,这是个重要日子,借丁帆教授“瘦蠹斋”,丁帆、张光芒与我就南京地域文学进行了一场三个多小时的深度对话,从学术层面,对以“秦淮世家”为代表的我的小说创作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两位著名学者在肯定了“秦淮世家”三部曲“作为南京文化的一个标志性产品”,“百年南京十部代表作之一”后,建议将这部系列作品“重新打造一遍,审美的理念更加提升一下,把观念隐形地渗透在作品当中,那将是最高境界”,成为经典,传诸后世。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激励和期许,我表示可以考虑。然而回来以后却犹豫不决,我曾做过九年文学编辑,改过无数作品,深谙改别人作品容易,改自己作品难,尤其是像“秦淮世家”三部曲这样105万字的长篇小说,修改起来难度很大。何况,我已是耄耋老人,精力也难以支撑,遂作罢。但因此,却催生了另外一个想法。
我出生在南京东郊汤山镇白鹤村,但南京城里评事街、下江考棚有我家三代老亲,胞姐嫁在门西荷花塘,后乔迁磨盘街,我从小数度进城,寄住在这几处。门西一带一二十条曲里拐弯的小街小巷逛过无数次,其间,认识了一位我叫他舅爷爷的老人,他是我姐夫的近亲,已是花甲之年,浓眉阔脸,豪爽健谈,在门西一带很有名望,腿有残疾却闲不住,整日走街串巷,处理街坊琐事,调解邻里纠纷。他是“老南京”,南京沦陷后,一直坚守在门西地区,对坊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了如指掌,从他那有声有色的回忆中,我知道了许多远去的门西往事,几十年来它们一直储存于我的脑海里。写完“秦淮世家”,我曾动过念头,想据此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秦淮世家”写的是夫子庙一带的事,属门东。而想写的一段往事,那是门西,这样,从门东到门西,老南京的根脉便可以较为完整地展现出来了,于此寄托我“一种追求真理的热情和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对文化审美的一种情怀”(张光芒语),亦可以在艺术表现上“更好地把观念隐形地渗透在作品当中”(丁帆语),以弥补“秦淮世家”的某些遗憾。
这样,我毅然告别了传记文学与报告文学的写作,重操长篇小说创作,决心将酝酿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构思付诸实践。
图源:视觉中国
通过对历史的缜密考察(包括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各大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以为,抗日救亡,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整理、评价、书写历史应当摒弃党派意识,要客观公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为后人所信服。我在考察和走访中发现,民间的抗战是不应该被忽略和忘却的。拿旧都南京来说,不只有市郊江宁、句容、溧水等地的新四军、地方农民武装、城里的国共地下工作者在坚守战斗,还有民间自发的、规模不等的抗日团体和个人在坚持斗争。他们之中有大中学校师生、工商业者、手工业者、武馆拳师、青帮大佬、医生,甚至引车卖浆者等等,对于他们在艰危境遇下的所作所为,流血牺牲,我们的历史学家和小说家往往认为不值一提或着墨不多,这是何等偏颇和不公啊!窃以为正是这些人才是南京这座千年古城的守护者,可歌可泣,感天动地,值得为之立传,浓墨重彩地形诸文字。
多年来,反映南京抗日救亡的文学、影视作品还少吗?但大多写的是屈辱和苦难;诚然,苦难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应当写。但作品中的南京人,几乎都是软骨头,少血性,逆来顺受,任人宰割,外地人谈起来,甚至讥讽南京无男儿。而我掌握的资料表明,并不是这回事。因此,作为一名南京本土作家,有责任将历史真相较为全面地、艺术地、审美地呈现出来,以正视听,并填补这方文学领域的空白。
图源:视觉中国
二
我笔下的南京人乐观、直爽、坚韧,内心深处有一种少见的优越感,这是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一旦触发起来,便能抵挡任何风暴的侵袭,作品中一个个故事便可见证。
而如何将这种性格的南京人与旧都的都市文化、风俗、风景、风情融为一体,艺术地构成一道特殊的别具一格的景观,这是我努力的目标。为此,因应故事情节推进的需要,在大历史的背景下,在小人物出没的各种场合,尽可能地展示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原生态的某些风俗画、风景画和风情画,而且多处运用了南京方言,呈现出历史的场景和语境,凸显南京地域文学的一些特质。丁帆先生曾感叹:“至今没有一个南京作家,写出那些真正的南京土话的作品。”我想做点尝试。
……
图源:视觉中国
丁帆在谈及“秦淮世家”时说:“我的审美观念是三维的,一个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所说的历史的必然,是他(指庞瑞垠)描写的那个;另外两条线应该是审美的和人性的。我说审美的就是那些风俗画、风景画、风情画,全部进来以后,那么他的审美的高度就提升到人性的高度。”这呼应和深化了关于文学是人学的理论。
《补天裂》,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复调小说,它是以男女主人公舒晨(黄翔)和杜玫(杜蘅)在特殊情况下,两条平行的行动线展开的。既然认可文学是人学,那么能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自然应是作家写作的着力点和追求,也是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指标。在“秦淮世家”中,我塑造了谢庭昉、谢嘉华、邹曼若等人物形象。在《补天裂》中,我则塑造了舒晨、杜玫等人物形象。我不敢说个个是典型形象,但我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他们的成长、生活、事业,爱恨情仇,以至于原始的生理本能,其性格的多重性,属于我的探索和创造,而非因袭他人,相信鲜明而独特的形象是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
丁帆指出,我的作品基调或特色是悲情浪漫主义,的确如此,“秦淮世家”是这样,《补天裂》也是这样。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在于人性的光辉,真正的悲剧不仅让人悲哀,更能净化人的心灵并带来力量。在《补天裂》中,舒晨、顺子和拳师镇关东悲壮的牺牲,杜玫的截肢乃至西尾和夫的自杀等等无不让人感到惋惜和难过,更能让周围的人化悲愤为力量,义无反顾地继续投身到神圣的抗日救亡斗争中去。要做到这一点,我操着审美和人性的解剖刀,深入地发掘人心,揭示人物的灵魂,无论是正面人物抑或反面人物,让其美与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至于有没有达到这一初衷,相信贤明的读者自有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