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两姐妹上《中国妇女》杂志啦
发布时间:2025-08-11 19:40 浏览量:1
姐妹并肩,沃土生金。这是一组姊妹同心振兴乡村的故事,她们以血脉为纽带,携手挥写的不仅是产业传奇,更是一个个关于信任、爱与坚韧的亲情故事。
本文刊于《中国妇女》杂志
一起造梦
我在屏南有亩田
2016年,艺名为白晓洋的邱桂敏告别厦门演艺传媒公司的光鲜,回到屏南家乡。原本想接父母进城,却拗不过父母对故土的眷恋。父亲在老家酿黄酒、制麦芽糖需要的原料糯米,启发了她事业的新起点——创办“一糯千金”合作社,延伸糯米产品链。为了把控源头品质,一个大胆念头在她心中萌发——种生态糯米!彼时,妹妹邱桂英在杭州从事金融工作,分隔两地的姐妹俩终因一场“田园梦”再度团聚。
姐姐邱佳敏(左)和妹妹邱桂英(右)
从未沾过泥土的姐妹俩,在县城周边寻觅田地,最终被引荐至屏城乡南湾村。站在村西眺望,眼前景象瞬间击中了邱桂敏深埋的乡土情怀。废弃的千亩梯田规划虽半途而废,只有山坳小路边零星的油菜花,但那大片荒芜的土地,在她眼中却蕴藏着令人心颤的宝藏。未及深思,邱桂敏激动的心如沸水般翻滚,“我要把它全开掉!”——200亩抛荒山垄田的流转合同,就这样被两个毫无务农经验的姑娘签了下来。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山垄田被称为“斗笠田”,地块狭小、落差极大,高海拔冷水田一年仅一季,处处依赖人工。南湾是典型的“空壳村”,仅剩十几名六旬老人留守。雇来的老农眼神漠然,在他们看来,这两个丫头无异于玩票,随时会抽身离去。更棘手的是姐妹俩对农事一窍不通。当邱桂敏要求“种放心米,不用除草剂、不喷农药、不撒化肥”时,雇来的管工直呛她:“这样你会颗粒无收!”
土地纠纷、村民阻拦、雇工磨洋工、晒谷场难寻……困难接踵而至。父亲得知后更是生闷气,辛苦供两个女儿跳出农门,她们竟又回来“受苦”。第一年收获惨淡,理论上一斤米卖15元才能勉强回本,她们倒贴了数万元。“种了个寂寞。”邱桂敏苦涩自嘲。年复一年,秋收晒谷后姐妹俩都有了打包逃离的念头。
很快,屏南县委、县政府启动“粮食安全屏南行动”,号召党员干部带头“认领一亩田”,规则是每亩年出资2500元,收获归认领者。不久,“三农”专家温铁军教授亲临梯田插秧,为品牌站台。当年芒种,姐妹俩策划的南湾首届梯田农耕文化节成功举办,认领仪式与摄影基地授牌同步进行,人气一下子旺了起来,欢声笑语在层层梯田上空回荡。
外界的关注给姐妹俩带来了机会,父亲虽嘴上强硬,行动上却悄然加入。他以资深经验接手田间管理,聘请本地有威望的管工搭档。父亲身先士卒,复垦茅草地废掉数把锄头,一人扛起需四人抬的农械,令众人叹服。真诚终唤醒淳朴,老农们纷纷干活尽心尽力,甚至主动监督偷懒者,质问“拿了东家的钱,好意思吗?”
同时,科技赋能也为姐妹俩点亮前路。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指导下,姐妹俩果断淘汰了老旧品种,引进富含花青素的红米、黑米,使用稻飞虱干扰灯、寄生蜂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播种波斯菊营造生态链。
姐姐邱桂敏敢想,妹妹邱桂英实干。“我们的价值不在亲手耕种,而在链接专家与土地。”姐妹俩带父亲向农业局专家求教,用实际产出让父亲心服口服:“专家肚里真有货!”
历经失败后,邱桂敏终于捧起丰收的稻穗
五年艰辛耕耘,荒田已成“福田”。截至2023年春,“我在屏南有亩田”行动累计唤醒全县抛荒地6000多亩,更催生了稻田摄影等新业态。邱桂敏被县里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荣誉也纷至沓来:获评福建省“农村创新创业明星”“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
如今,当夜幕垂落南湾,近百盏太阳能灭虫灯泛起深邃的绿莹光晕,如星云缀于古朴村落温暖的橙黄灯火之上,恍若天上人间。邱桂敏凝望这片曾让她洒下热泪的土地,心中舞台的轮廓从未如此清晰。她与妹妹的梦想不再止于稻浪翻滚,而是要在这200亩天地搭起真正的文化舞台,让古典舞、民族舞或现代舞的韵律,将乡村生活升华为诗与远方,让青春在振兴的田野上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一起吃苦
养黑猪“拱”出振兴路
在河南栾川的青山绿水间,有一座特殊的“黑金”养殖场--这里饲养的豫西黑猪,是河南省唯一入选国家级遗传保护名录的地方猪种。养殖场的主人是一对漂亮的姐妹花一姐姐张源远和妹妹张志远,她们“女承父业”,将濒临灭绝的本土黑猪“养”成了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也“养”出了并肩作战的姊妹情深。
2016年,20岁的张志远从会计专业毕业后,本可以留在城市找份安稳工作,却被母亲一通电话“拽”回了家。“我妈说家里欠了几百万,我爸一个人扛了十几年,实在撑不住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志远仍记得那张写满欠款的A4纸。彼时,姐姐张源远已在县城上班,一边工作一边帮父亲打理猪场。看到父亲佝偻的背影和眼下的困境,姐妹俩决定“接班”。
在外人眼里,两个文弱姑娘要养猪简直是天方夜谭。“村里人笑我们‘大学生回来当屠夫’,连朋友都疏远了。”张志远自嘲道。但姐妹俩没时间委屈,一头扎进猪圈,从零开始学起。
姐妹俩性格迥异,却默契互补。姐姐张源远雷厉风行,是家里的“决策大脑”——扩建猪场、申报保种资质、对接客户,全由她拍板;妹妹张志远则是“行动派”,负责分割猪肉、跑门店、盯数据。用张志远的话说:“我姐是打仗的指挥官,我就是冲锋兵,她指哪儿我打哪儿。”
姐姐张源远和妹妹张志远如“精致育儿”的妈妈一样养育着豫西黑猪
2018年非洲猪瘟肆虐全国,猪场面临灭顶之灾。为隔绝病毒,工人吃住都在猪场,三个月不回家。喷洒的消毒液腐蚀透鞋底,母亲的双脚被灼得脱皮。姐妹俩咬牙拒绝所有采访,更担心病毒传染,没再吃过外面一口猪肉。“睁眼就怕听到猪死了,每天过得提心吊胆的,可我们连哭都不敢。”张志远说。靠着近乎苛刻的防疫措施,3000头黑猪奇迹般地存活下来,成为当地少数熬过疫情的中型猪场。
转机出现在2019年。姐妹俩研发的黑猪肉爆汁烤肠被东方甄选选中,配料表干净到“只有猪肉和香料”,一度成为网红产品。然而,价格高和物流限制让她们一度难以突围。“别人一盒烤肠卖30元,我们成本就要45元,但绝不掺淀粉和添加剂!”姐姐张源远态度坚决,绝不向市场妥协,如今“零添加烤肠”不仅没被市场淘汰,还有了一席之地。
姐妹俩的较劲还成就了产业升级。豫西黑猪生长周期长达一年,比普通白猪多三倍,肥膘厚、成本高,早年根本卖不动。姐姐在省城洽谈时,发现客户嫌弃黑猪肥膘厚,回来就进行改造。为了“让猪更健康”,她们给黑猪喂桑叶、橡果,甚至把散养基地建在山上,让猪跑步“减肥”。如今,黑猪肥膘从一掌宽缩到三指厚,五花肉如羊脂玉般透亮,渐渐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十年创业路,姐妹俩吵过无数架。张志远记不住产品话术,总被姐姐骂“不用心”,“姐姐训我的时候一点情面都不留”,张志远说被姐姐骂哭好几次。一次因玉米涨价,猪场资金链险些断裂,张志远急得落泪,这时姐姐张源远二话没说,掏出全部工资垫付,自己啃了一个月馒头。“吵归吵,天塌下来还是她替我扛着。”张志远哽咽道。
眉清目秀的张志远怀抱黑壮的小猪崽
妹妹的成长速度实则飞快,厂里缺人的时候,张志远便亲自操刀剔肉。虽然自小在养猪场长大,可张志远曾经闻到血腥味就捂着鼻子跑。如今,她比对着视频学“庖丁解牛”,不仅克服了恐惧,还能在半小时内将整猪拆解成26个部位。“刚开始剔排骨,刀卡在骨缝里拔不出。”张志远比画着当年窘态。
2020年,张志远结婚了。回想当初,街坊邻里还担心会剔肉的妹妹不好嫁人,随着生意兴隆起来,追妹妹的人反倒多了起来。婚礼当天,姐姐在饭桌上对新郎“放狠话”:“生意上的难事我能替她挡,但婚姻里的委屈你得兜着!”这句“威胁”让全场宾客笑中带泪。
如今,姐妹俩一个在猪场盯防疫,一个在市区跑门店,手机里存满了猪崽的视频和顾客的订单。对她们而言,养黑猪不仅是产业,更是一种传承。姐姐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品种,我们得守住。”妹妹附和道:“只要品质在,总有一天会被看见!”
一起生长
殊途同“林”的反哺路
在云南边陲的湄公河畔,一片由李旻果、马悠博士夫妇倾注心血再造的雨林,是他们的女儿李林妲与李宛妲姐妹生命的起点。曾经“雨林精灵”的童话已随岁月沉淀,如今成年的姐妹,在迥异的人生轨道上,以各自的方式向那片绿色生命之源输送着滋养——这滋养不是回归,而是更深刻的反哺与延伸。
云南西双版纳布朗山深处,郁郁葱葱的雨林中渐渐升腾起弥漫的晨雾,兰花在古树上寂静绽放,鸟儿在枝头上梳理羽毛,脚下的泥土变得湿润绵软,一条条涓涓细流重新在干涸多年的土地上流淌起来。
这片6666亩错落有致的热带雨林,20年前还像是大地上一块巨大的伤疤,经过人工持续细密地耕植,终于重见大自然原本的模样。这片像魔法变出的土地名叫“天籽老班章生物多样性茶园林保护区”,是姐姐李林妲和妹妹李宛妲共同的家园。
20年间,姐妹俩同这片雨林一起孕育生长,与雨林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然而,就像童话故事里总有一个恶魔一般,先是她们的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再是一场灭顶的大火将家园付之一炬。用近十年才养出的翠绿山林一夜间变成焦黑的泥渣,现实远比故事更叫人痛不欲生。
年幼的姐妹俩擦干眼泪,走出雨林,在“中国达人秀”舞台上用天籁之音呼吁:“我们想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种树,保护雨林,保护地球。”重新上山,母女三人踩着大火留下的灰烬,寻找幸存的种子和顽强的新芽。
“总有一些植物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下来。”雨林如是,姐妹俩亦如是。转眼又一个十年,姐妹俩渐渐褪去儿时的稚嫩,和年轻的雨林一样出落得静谧又蓬勃。
用“技”守护雨林的姐姐李林妲
接受采访时,姐姐林妲已离开雨林多日,正在上海研习中医针灸。中医针灸看似与雨林无关,但林妲视其为“自我完善的工具”——唯有自身成为稳定的小宇宙,才有力量影响更大的生态循环。除了研习中医之道,她还在音乐创作和绘画色彩的海洋中深潜,每一个音符、每一笔线条皆浸透着雨林赋予她的敏锐与灵气,她正积蓄能量,将艺术与身心的疗愈力汇入自然保护的洪流。
用“艺”守护雨林的妹妹李宛妲
如果说姐姐林妲身上有一股静水深流的力量,妹妹宛妲则有披荆斩棘的闯劲儿,在五光十色的演艺圈开辟通道。“我的大部分收入都会投入到家里及雨林。”宛妲的话语简洁而笃定。
雨林里的童年,父亲会为姐妹俩精挑细选出世外桃源之外的光影经典之作,宛妲被这种表现形式深深吸引,小脑袋里不禁浮现出自己在镜头里演绎的样子。
2019年,宛妲与甄子丹、吴樾等合作主演的动作片《叶问4:完结篇》上映,在片中饰演自幼跟父亲万宗华学习太极的女主角万若男。出演首部电影作品就和一众高手过招,宛妲从此梦想成真——演戏是热爱,更是她选择的“反哺路径”。
“每一颗种子都有长成大树的天命。”李旻果对女儿们说。这句丈夫马悠生前常说的话,如今也映衬着姐妹俩的成长。
姐妹俩都说母亲李旻果才是那片土地永恒的“实操者”,是雨林重生的脊梁。而她俩如同伸展的枝丫,在更广阔的天地汲取光热。如今,姐姐林妲是守护雨林的“顾问”,妹妹宛妲则是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发心都从雨林开始。”她们深知雨林自身的强大——只要无人为破坏,生态自会蓬勃。真正需要守护的,其实是人心。
经过20多年的雨林修复,原本满目疮痍的天籽山再次生机盎然、雾霭萦绕
2024年6月18日,李林妲、李宛妲姐妹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她们共同发起的“濒危物种大花万代兰回归原生境”项目正式启动。
这片曾被山火焚毁的土地重获新生,如今向濒危物种大花万代兰张开了怀抱。作为项目的灵魂人物,林妲和宛妲亲手绘制了象征“百万兰花回归”的标志,用艺术表达对生命重返的期盼。紧接着,她们小心翼翼地将承载希望的大花万代兰种子,播种回雨林熟悉的树干上,完成了从愿景到行动的关键一步。
“Vanda is back!”大花万代兰的壮丽归乡,不仅是物种重生的宣言,更凝聚着林妲、宛妲姐妹对雨林的深情守护。
劫难已成过往,如今,复活的雨林涵养水源,愈来愈多的物种回归,生态系统已趋于稳定。姐妹俩的“反哺”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守护,她们一个向内探寻深度,在诊室与画室里修炼“心力”;一个向外拓展广度,在镜头前修炼“影响力”。但殊途同归,最终汇流的,皆是对那片再造青山永不枯竭的赤子之心,皆为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