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的棱角,假话的弧度

发布时间:2025-08-11 20:34  浏览量:1

作家陈本豪先生的《真话假话与文章》散文,是一篇剥开文字外衣、直抵人心真伪的散文。它把“真话—假话”与“文章—人生”并置,像两束交叉的探照灯,照见我们日常言说的裂缝,也照见写作伦理的暗角。作者先以街市上“一真一假”的两双鞋开局,让你看见“假”如何被心甘情愿地买走;随后把笔锋一转,指向写作现场:自我欣赏的迷醉、批评缺席的暧昧、应酬吹捧的甜腻……层层剖开,句句带血。文章不唱高调,只递一面镜子——镜里既有“把苦瓜说出甜汁”的巧舌,也有“用艺术包扎灵魂伤口”的赤诚。读完你会重新掂量:嘴里、笔下、心里,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也会明白,真正的好文章,不是字句的奢华,而是敢于在众声喧哗中,仍守住一句“不违心”的底气。

有真话就有假话,在充满真真假假的人类大同中,人性的伪劣与本真便得以充分地暴露和彰显。真话与假话,其本质只能用好与坏来区别,好则好在与人与事有益,坏却坏在损人利己。真话不一定都好,假话也不一定都坏,当不当说,得因人因事而论。依人性的本质而言,对人对事都该说真话,但在生活中,有时假话比真话更具效果,比如出于谋略和善意。真话与假话像商场里的商品一样,在精美的包装中装的并非全是精品。那年在汉正街买鞋,商铺的老板拿出两双迪多旅游鞋摆在柜上,他对客户明说了此鞋是一真一假,让顾客自己好好挑选。结果,费了半天工夫,顾客恰恰将那双假的挑走了,这件事让我信了“以假乱真”的意思。

商品的真假与话的真假道理几乎一样,假商品假在造假者的手巧,假话则假在言说者的心计,我们在努力提高真话之质量的同时,必须防御假话的侵袭与危害。长说假话的人,能让苦瓜流出甜汁来,那还只算得是雕虫小技,仅凭七寸不烂之舌便可借尸还魂,这才谓之大手笔。有些人擅长在不断的变化中紧扣受众好奇与贪欲的心理,用超强的语言艺术表达,去迷惑受众的听觉与感觉,欺骗便屡屡得手,但这样的人终究逃不出被自己的假话所害的结局。假话与真话在生活中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只要使用得当,真假都有益,由此也增添了生活的色彩。生活中的假话多得随处可见,自己该不该说,能否洞悉别人的话中玄机,得靠各人去把握,是否误人误己,全在于本性与智慧的差别。谈起真话与假话我深有感慨,获过很多教益,也受过不少伤害。作为一个作家,文本则是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只想谈谈真话和假话与文章的某些关系。

没有几个人不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这是真话,也是心话。如果激情难消,找个知心者倾吐一下,也未尝不可。坦诚自己的意见亦现真情流露,就此勾出对方恳切的批评,对谦者来说无疑是一大收获。亦或借着酒兴胡言乱语一通,让自己开心一回,任人听之任之,如被人当作醉语,便风吹即过。偶尔对别人说说自己的文章好,也未见得有多大坏处,最多害己,大约不会害人。但不能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说日久成癖,那就完了。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正如木匠觉得自己的柜子打得好,建筑师觉得自己的桥修得好一样,这种观点很容易被人理解。以一般情况而论,在自己感觉不好时,大多人都不会贸然下笔,即使成文也不会轻易拿出来。自己的文章跟自己的儿女一样,横看竖看都顺眼。比如别人的孩子考上了清华,自己的孩子只考上武大,但自己的孩子依然比别人的孩子看着可爱,这是情感所致,也是人性的必然与弱点。世人太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这点无需指责,假如连自己都不欣赏自己的人,生活的信心必会动摇。如果能让世人像发现自己的优点一样去发现自己的缺点,这的确是一道难题,即便偶然有所发现,又很快被自己以千百条理由所原谅。俗话说“为人不知己过”,所以,曾子才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论点,给世人敲响警钟。

平日写文章,我不外乎两种倾向,一、写点自己的生活,说点自己想说的话。二、针对某件事或某种现象,表达自己的一点感慨,如幸得一两位读者的共鸣就知足了,从未寄予过高的期望,我一贯坚持用心去创作,为文无需说假话。在当今社会,文章的作用已远不如从前,她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似乎越来越轻,作者也该顺应潮流调整心态,可重在创作,莫重在回报。多给别人一点启迪抑或消遣,不要把文章当作自己的撒气筒或表演的道具。文章切不可怨气太重,也不宜火药味太浓,如出现泼妇骂街的现象就更不该了。试问天下,有多少人能为作者的喜怒哀乐而左右情绪呢?深受影响的更是寥寥无几,也许不对口味,翻一翻就搁下了。大家都知道如今的追星族多,尤其年轻人,追作家的只怕是鲜有寡闻了。随着大众阅读水平的日益提高,话即可点到为止,微妙之处则韵味无穷,这才不失艺术水准与作家风范。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旧时打官司很重诉状,现在则更重在调查与当庭辩论,诉状只需基本说清事由与条件即可。文章是作家敞开心灵的一扇窗口,也是作家施展才华的一座平台,借文章与读者说说真话,给生活种下更多的爱。在文本中大可把坏话当做好话说,别学美国的鹰派。如有不快也可重话轻说,多点幽默诙谐,给人一丝和风细雨或一片阳光,用艺术包扎灵魂的伤口。

每一个作家在自己的文章发表后,都特别关注社会反响,最怕的莫过于成了深山里的一片落叶。反响决非全是对好话的期待,有时坏话往往就是真话,只要持有谦逊态度的人,均能面对反向的意见进而平静反思,使自己走出昨天的误区。当着人违心地夸别人的文章好,这不仅帮不了人,反而害了人。假话也确有该说的时候,比如鼓励,比如帮人脱困,只是不宜太多,更不能把它当作固定的格式,处处套用。是真话,是假话,明白人一听就知道,以一个人的正直与良知,应该实话实说。当今文坛在评论文章时,相互吹捧之嫌越来越大,歌颂的多,批评的少,有些批评也是伤皮不伤骨,有的是正话反说,给人搔痒,这种现象令人担忧。诚恳的批评见诸文墨的较少,当面说的就更少了,倒是在人后听到的却很多。虽说背人议论有违道德标准,但很多话的确堪称肺腑之言,只是良药泼于阡陌,未能给人治病,不免让人惋惜。为什么当面批评的少了呢?说话的和听话的都值得深思。其实,在文章这一块,假话只该对爱听假话的人说。既然当面说好话的人多,说坏话的人少,那么真假就全靠自己去识别,千万别在一片赞扬声中溺水。能看到自己文章短处的人不多,能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人也不多,这样的人虽说很少,但他们的进步一定比别人快。


文学历来提倡说真话,但免不了总有人在说假话,有些假话甚至假得连味道都没有了,就是略通文墨的人,一看便知道,这样的假话浪费墨水真是可惜,类似的假话多半出自应景之作。某些作家出于某种目的或压力,睁着眼睛说瞎话,可原谅也可不原谅。至于有的人天生爱说假话,甚至靠说假话起家或为生,这则另当别论。作家应有起码的良知,特别是在自己的主要作品里,断不能说假话,如一不小心说溜了嘴,再好的文章也被自己给糟蹋了。真话在文本中能起到固本培源的作用,假话则反伤其本。写真话的作品自然被人敬重,她能打动人心,写假话的作品则被人唾弃,即使名噪一时,绝不会有历史。真话往往来自人们纯真的本性,当然,也不是每个人天天都愿说,更不是在任何场合想说就能说。文本中需要真话,生活中有时又需要假话,这是矛盾对立的统一,她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有真才有假,有假必有真,这是规律。

作者简介:陈本豪、中作协会员、音乐家,籍贯武汉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纪实文学集七部。长篇纪实文学《京剧谭门》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参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荣获第八届湖北文学奖。由选择来诠释与宽博他的含义,则有待未来时空的论证。#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