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富宁: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发布时间:2025-08-11 16:54 浏览量:1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云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木央镇大坪村笼罩在朦胧的薄雾中,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与缝纫机的“哒哒”声交织在一起。王国英已经坐在工作台前两个小时了,她的手指在五彩丝线间灵活穿梭,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拭。
“这是苗族的‘蝴蝶妈妈’,把它绣在衬衫上,不少年轻人喜欢。”她举起半成品对着手机镜头,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光线。镜头里,一只栩栩如生的彩蝶正在她的指尖“振翅欲飞”。
王国英的小卖部开在村庄最深处,三十年来主要经营油盐酱醋等日用品。在以前,货架上经常积着厚厚的灰尘,角落里堆放的绣片和布料无人问津。“最惨淡的时候,几个月都卖不出一件苗服。”回忆起往昔的经营场景,王国英颇为感慨,“连村里办喜事的人都去县城买现成的衣服了。”
王国英整理展示制作好的苗服成品。
近年来,富宁县烟草专卖局积极推动农网终端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通过整合本地优势资源,探索“终端+民族元素”“终端+边境文化”的模式,实现“一店一特色”,为终端建设赋能和民族文化传承注入不竭动力。
2023年的春天,王国英的店铺也迎来了转机。那时,烟草部门的客户经理上门拜访,看到她正在看短视频,便建议:“你天天看别人拍视频,咋不试试自己拍?你这门手艺可比那些网红有意思多了!”
这个建议让王国英上了心。从零开始学习拍摄、剪辑的她,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掌握了短视频的快速剪辑功能。虽然最初视频拍摄略显生涩,但她坚持用手机记录刺绣过程,展示成品,讲解不同针法的区别和纹样背后的苗族文化。
渐渐地,她的视频开始有了稳定的观看量。几个月后,视频号积累了不少粉丝,不少人在评论区询问,加好友下单。
“有个广南县的客人定制整套苗族婚服,抵得上过去三个月的收入。”她回忆道。最让她惊喜的是,逢年过节回乡的年轻人会专程来店里看看,有时还会现场下单。
随着线上订单的增多,王国英开始思考如何扩大经营。她先将小卖部旁的仓库改成了工作间,添置了两台二手缝纫机。工作间的墙上挂满了她的作品,从传统的苗服到融合现代元素的创新设计。
线上宣传不仅带来了订单,还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不少人在看完王国英的视频后,专程到大坪村参观她的加工现场。这些访客在欣赏完刺绣工艺后,大多会顺便在小卖部购买日用品或当地特产。
“没想到视频还能给小卖部带来生意。”王国英笑着说,“现在小卖部的营业额比之前翻了一番。客户经理还建议我把成品放在小卖部做装饰,将传统文化融入消费场景,店面多了些文艺气息,很有特色。”
尝到甜头的王国英开始拓展线下销售渠道。她在田蓬镇和木杠街上分别租下了小店面,由亲戚帮忙照看。这些店铺不仅展销她的作品,还成了线下接单的窗口。“很多中老年人不习惯网购,他们更喜欢到店里看实物下单。”王国英解释道。
王国英敏锐地察觉到,苗服缝制技艺曾是苗族姑娘的必备技能,如今日渐式微,仅剩少数老人仍在坚持。与老一辈手艺人相比,她的优势在于不仅掌握了传统技法,更具备创新能力。为解传统苗服传承困境,她将苗族图案融入现代背包等配饰,既保留传统工艺,又添时尚新意。
“整套苗服的定制订单量有限,反而是这些小件产品更受欢迎。”王国英介绍。如今在她的产品结构中,传统苗服占60%,其余40%都是融合现代审美的耳饰、头饰、包袋等创新产品。这种转型既延续了苗族的文化内涵,又拓展了传统工艺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转化水平。
“祖辈传下来的图案是根本,但要让它们与现代人的喜好相结合。”王国英这样诠释她的创新理念。她严格保留着传统刺绣的核心工艺,只是在产品形态和设计语言上大胆突破,使古老的苗族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王国英的梦想,乘着网络飞出了大山。在这个边陲村落,一根网线连通了商机,指尖技艺成功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共赢。(常善嘉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