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玉米、水稻都畅销 亚洲象“吃播天团”上线了

发布时间:2025-08-11 21:55  浏览量:1

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今年世界大象日的主题是“象往家园 中国守护”。我国的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我国在亚洲象主要分布区已建立‌1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为亚洲象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地。

记者正在云南西双版纳

跟随亚洲象监测队

寻找大象的踪迹

一起去看看前方有什么新发现?

“开饭啦” 亚洲象“吃天团”上线

记者:立秋之后,农田里各式各样的庄稼接连迎来成熟季,大象也迎来一年中美食最为丰盛的时候。监测员介绍,这些亚洲象闻着味儿就赶过来了。

大象鼻子有4万多块肌肉 可以灵活卷起细小食物

记者:据说大象的鼻子有4万多块肌肉,所以可以灵活地卷起细小的食物。监测员介绍,成年象的咬合力惊人,可以达到200公斤,但吃甘蔗时会刻意控制力度。

为缓解野生象群闯入农田引发的冲突,云南多地开辟“大象食堂”,而且菜品丰富。

“短鼻家族”的奇幻旅行

4年前,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短鼻家族”,经过多天的“任性远行”后,再次返回栖息地。它们的“生态之旅”引发了大量关注。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回顾这个大象家族的“奇幻之旅”。

2020年3月,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向北,开启一场有趣而又任性的旅行。旅途中一头象宝宝降生,还有两头成年象中途“反悔”在元江折返。随后,16头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进入普洱,并一直北上。

2020年12月,象群在普洱生下一头象宝宝,数量变成17头。

2021年4月,17头亚洲象进入玉溪市元江县,随后2头公象在元江离群,返回普洱,象群数量减少到15头;

2021年5月16日至7月7日,象群在红河、玉溪多个地方逛吃逛喝,享受旅行。

12月9日,“暴走旅行团”终于回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

在这场奇幻旅行中,身处人类聚居区的大象不仅没有远离人群,反而十分“豪横”,像一群放暑假出来郊游的“熊孩子”。在高速路上散步,在街道上打闹嬉戏,在水塘里泡澡,在树林里睡觉;路过村寨时尝尝村民们的玉米,又一不小心踩坏了村民家中的菜地。这群“熊孩子”不仅没有被驱逐打骂,反而被村民们当作远道而来的客人。无论是打架偷吃,还是闲逛睡觉,象群一度“霸屏”网络,成了大家每天都要“追更”的明星事件。

从出圈到归巢,人们一路护象,全程记录。大象玩泥巴、大象戴草帽、大象开水龙头、大象打架、大象滑滑梯、象宝吃奶、幼象泥巴浴……这些画面萌翻了观众,温暖了世界。

记者重访北上南归的“短鼻家族”

回归栖息地4年

“短鼻家族”的近况如何?

一起去看看

↓↓↓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记者跟随野生亚洲象监测员,来到了大渡岗乡寻找“短鼻家族”。根据监测员的经验,“短鼻家族”经常在接近傍晚时从热带雨林深处走出。别看“短鼻家族”北迁见过“大世面”,但它们在大象种群中是比较腼腆的一个家族。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监测室主任 周晨浩:“短鼻家族”都在森林的深处进行活动,远离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区,我们自己监测两次机会拍到它。

为了尽可能不打扰大象家族,监测大象一般是通过无人机在距离大象种群300到500米的地方观察。也许是因为这两天天气凉爽,象群悄悄出动了。借助无人机,我们不仅看到了“短鼻家族”,还看到了结伴而行的另一象群——“大缺耳朵家族”。

周晨浩:“短鼻家族”包容性还比较强,能容纳它们几个象群,甚至可能出现两三个象群合在一起的情况。

记者:就喜欢互相串门?

周晨浩:对,互相串门,像前段时间是39头在一起,像去年是46头在一起,去年是和“大噜胞家族”在一起,今年又是和“然然家族”在一起。

亚洲象通常由母象带着小象聚群组成“家族”,两个或多个家族相聚,妈妈们一起“遛娃”。在无人机画面中,我们看到了“短鼻家族”北上旅途中生下的象宝宝健康成长,已经度过了四岁生日。这两年,这个家族象丁兴旺,又添了两头小象。

周晨浩:两只小公象玩闹的时候可能不注意分寸,母象会采取制止的行为,母亲教导孩子一样,要注意分寸,不要打得太过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 陈飞:小象的存活率高说明整个野外种群的健康状态和发展趋势是比较良好的,也充分说明了栖息地的自然环境,包括食物、水源等对它们提供了充足的生存保障。

目前,“短鼻家族”与“大缺耳朵家族”相聚,两个家族的28头象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在西双版纳大渡岗乡附近稳定活动。

编辑:贺靖

审核:钟玲

终审:许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