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委发布三个重大研究计划2025年度项目指南
发布时间:2025-08-11 21:56 浏览量:1
原子级制造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 2025年度项目指南 原子级制造是指在原子尺度控制材料的结构与成分,其核心是通过原子的精确操控来获得特定功能,突破传统制造技术的精度极限,实现物质的原子级转化与高效利用。原子级制造的科学基础是在原子尺度下优化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实现物质结构和材料性能的按需订制,为实现颠覆性技术、升级战略性产业和提升国家安全竞争力奠定科学与技术基础。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围绕批量原子操控这一核心目标,聚焦原子尺度下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作用原理,实现材料成分和结构的原子级构筑和测量表征,构建原子级制造核心技术体系,为亚纳米芯片制造、量子计算、新能源材料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原子级精度的制造解决方案,抢占尖端制造领域制高点,为国家培养和储备未来制造战略人才,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独特的技术支撑。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围绕以下三个核心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一)原子级结构基元与能场的相互作用机制。 厘清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层等原子级结构基元与能场的相互作用机制,发展克服能场/能束扩展性的限域调控方法,建立能场均布性与批量原子精确操控的对应关系,实现原子级基元的批量可控迁移、一致去除和精准改性。 (二)限域空间内原子级结构基元传质与组装机理。 揭示限域空间内外场协同作用下原子级结构基元的可控扩散迁移和能量传递机制,建立表面局域性质调控的原子级结构基元精准合成和组装机理,实现三维异质异构结构的原子级精度高效构筑与缺陷最小化。 (三)原子级形性参量探测的敏感机制及其增强方法。 研究探测能场对原子级形性参量的敏感机制及其增强方法,探索跨尺度原子级高精高效测量的新原理新方法,解决原子级结构与缺陷探测中精度与效率难以同时提高的挑战。 三、2025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对于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批量原子操控新原理与新方法。 在原子/分子、原子团簇或原子层等原子级结构基元精准反应与限域能场作用体系下,提出原子级操控、去除、改性、缺陷控制等的新原理与新方法。 2. 原子级结构基元高效构筑新原理与新方法。 探索原子级结构基元高效有序构筑新原理,揭示多能场协同构筑机制,研究表面原子级改性与图案化构筑方法;研究特定功能的材料或器件原子/分子级精度控制和构建新技术。 3. 原子级制造测量、表征新原理与新方法。 探索面向原子级制造的高时空分辨的原位、动态测量新原理;探索原子级材料物化性质、器件结构与缺陷等的高精高效测量新原理与新方法。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前沿科学问题和产业重大需求,对总体科学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鼓励与企业联合申报,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批量原子操控新原理与新方法。 (1)原子级精度表面制造及宏观形性调控原理。 为打破核心零部件表面精度对机械使役性能的限制,开展大面积原子级精度表面制造方法及宏观形性调控机理研究,揭示关键结构材料表面的原子/原子层限域去除原理,形成宏观表面核心接触区域低于5层原子起伏的精准调控方法,构建接触界面原子级匹配与关键机械使役性能的关联模型,突破宏观尺度原子级精度表面的形性调控共性技术瓶颈。 (2)超低磨损运动部件润滑材料的原子级改性与调控。 针对航空航天等领域装备中精密运动部件在苛刻复杂工况下高性能、高可靠服役需求,开展近零摩擦的关键部件润滑材料原子级改性和调控的研究,突破活性化、功能化、定向可控化等原子级表面改性技术,揭示材料构效关系和原子级改性调控机制,获得原子级结构优化、性能强化的超低磨损部件润滑材料的制备和改性工艺。 (3)基于表面原子级选择性清除及其损伤抑制研究。 面向新一代二维材料和碳基器件对加工工艺损伤抑制的极致需求,研究质量选择团簇等载能束流与器件表面相互作用的机理,聚焦研究作用损伤与表面势垒操控的机制,建立其尺寸、结构以及加速能量对表面清除作用的理论基础和数值模型,发展其束流可控形成方法,突破晶圆级、强选择性和近零损伤的表面清除技术,基于该技术优化器件特性,获得高质量逻辑、光电等器件。 (4)单原子/分子精度的规模化自主操纵技术及器件研制。 针对未来信息技术对人工原子材料及器件的需求,在扫描探针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大规模自主原子操纵技术,大幅提高原子/分子的操纵效率和数量,在测试精度上实现原子级空间分辨率、meV级电子能量分辨率和neV级自旋能量分辨率。精准构筑新型人工量子晶格,研发低功耗自旋电子学器件、类脑融合计算及固态量子芯片等原理性新器件。 (1)原子层生长的构筑理论与工艺仿真。 针对具有深孔限域结构的原子层沉积(ALD)等关键工艺难题,突破微观生长机理与宏观腔体仿真的跨尺度耦合技术,揭示等离子体-表面反应-热流体-应力多场协同作用下原子的高效有序构筑规律,阐明多元材料生长过程中前驱体与表面的相互作用原理、缺陷产生及抑制机制,针对三维高深宽比结构表面沉积均匀性的仿真预测精度>95%。 (2)叠层结构原子层有序生长原理与关键技术。 针对器件尺寸微缩、结构三维化导致多层堆叠结构制造中套刻误差大、对准位置偏差的问题,建立原子尺度薄膜生长模型,研究原子层选区沉积与刻蚀技术,探索非生长区原子层生长缺陷的产生机制与消除方法;揭示叠层结构的边缘横向扩展规律,研究表面限域与外场调控技术,实现薄膜生长位置的结构有序性和原子层生长取向有序性可控的原子级精准控制,原子层薄膜生长边缘横向扩展控制达到原子级((3)基于定向组装的图案化结构原子级构筑原理与方法。 开展以二维材料、水合离子等原子级结构基元的定向组装图案化结构的原子级构筑新原理与新方法研究,建立基底表面图案化的原子级改性方法,揭示改性表面对原子级结构基元的限域定量吸附的影响机理,构建多维参数与吸附溶液体积的映射关系,实现图案化结构厚度的原子级可控;建立液滴干燥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揭示原子级结构基元可控迁移及重排机制;建立异质异构表面图案化原子级改性方法,实现柔性器件基元图案化结构叠层构筑。 (4)异质接触特性的原子级调控与制造方法。 针对器件内部异质异构接触特性影响电子或离子传输的问题,揭示接触特性与器件性能的构效关系;研究二维材料层间原子级接触间隙的外场原位调控方法,实现2nm以下层间间隙的可控构筑和离子高通量传输;研究二维材料与金属集流体的原子级紧密接触制造方法,实现近零接触电阻;开展典型器件内部接触特性的原子级构筑与调控验证研究,实现器件的高性能制造。 (1)原子级结构高精高效无损测量。 针对高端芯片原子级制造过程中复杂高深宽比结构等的关键尺寸在线无损测量需求,发展原子级结构高精高效无损测量新原理与新方法,构建探测能束与原子级结构的相互作用模型,阐明原子级结构测量的敏感机制,探索测量灵敏度的增强方法,实现复杂高深宽比结构等关键尺寸的快速精确测量,深宽比大于40:1,关键尺寸测量精度优于0.1nm,推动其在高端芯片制造过程中在线测量的应用。 (2)原子级制造基础材料的力学特性原位测量。 针对原子级制造中关键材料基础理论的发展需求,建立具有皮牛级力灵敏度的原位力学特性测量技术,实现外场(力、电、磁)作用下的原子分辨结构成像,探测静态与动态加载条件下表面/界面的原子级接触、能量耗散、结构应变和驰豫,探索基于量子效应的传感、高效驱动及能量采集新机制,为纳米机械系统的精准制造与性能预测提供基础数据。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一)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注重需求及应用背景约束,鼓励原创性、基础性和交叉性的前沿探索。 (二)优先资助能够解决原子级制造中的基础科学难题并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 (三)重点支持项目应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前期积累,对总体科学目标有直接贡献与支撑。 五、2025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培育项目约4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不超过5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6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1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3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6年1月1日-2029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5年9月15日-2025年9月22日16时。 2. 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项目申请人在信息系统中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交叉科学部项目”进行项目申报。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原子级制造基础研究”,受理代码选择T02,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不超过5个申请代码。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起始部分应阐明所申请的研究内容与原子级制造内涵和核心科学问题的契合度,明确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上述描述不少于800字)。 (5)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3.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于2025年9月22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4.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交叉科学二处 联系电话:010-62329548 面向人机物融合的智能化软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 2025年度项目指南 “面向人机物融合的智能化软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针对关键软件自主创新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智能化软件新范型的数理基础、工程构造、运维演化、质量保障等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通过信息、数学、物理、工程、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为我国实现关键软件领域的科学突破提供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人才支撑。 一、科学目标 建立智能化软件新范型及其基础理论,构建智能化软件开发自动化与群智化、泛在操作系统的软件定义及其领域定制生成的方法与技术体系,形成基于新范型的工业软件构造与集成新方法新技术,培育智能化软件创新生态的开源基础,提升我国在关键软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人机物三元融合共生智能化软件系统的组成原理。 针对智能化软件的基本形态、结构特征、交互机理和行为规律,建立人机物三元融合共生的系统建模理论,提出泛在异构资源的统一表征与封装方法,构造可自主适应、持续演化、长期生存、群智涌现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 (二)归纳演绎相融合的智能化软件构造与运行机理。 针对智能化软件的高效构造和运行,揭示归纳演绎相融合的软件构造与运行机理,提出新型软件自动化、群智化构造方法与泛在操作系统的软件定义方法,设计泛在操作系统共性框架和核心构件,形成面向特定行业领域的软件定制化开发与集成技术方案。 (三)自知自治的智能化软件系统质量保障方法。 针对智能化软件系统结构复杂性和行为非确定性,建立融合逻辑确定性与概率近似性的系统质量框架理论基础,提出以驾驭非确定性为核心的软件可信性理论与技术,实现系统质量的动态自治管理,形成可验证、可持续、全生命周期的软件质量保障方法体系。 三、2025年度资助的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基于核心科学问题,拟围绕以下5个研究方向,优先资助探索性强、具有原创性思想、提出新技术路径、响应新兴应用场景需求的申请项目。 1. 人机物融合智能化软件的数理基础和行为科学基础。 围绕人机物三元融合共生的系统建模问题,研究人机物融合智能化软件的数理基础和行为表征,包括智能化软件的自主协同行为、人机物交互行为、群智涌现行为、系统社会影响机理等;提出面向程序代码部件和AI模型部件动态交互协同的、可驾驭智能化软件系统非确定性的新型形式化理论与方法。 2. 逻辑演绎与数据归纳协同驱动的神经-符号融合软件理论。 围绕归纳演绎相融合的智能化软件构造问题,研究神经-符号融合的智能化软件理论与基础算法,构建逻辑推理与机器学习相互增强的软件体系结构模型、神经-符号融合软件的形式化规约自动生成方法、基于神经-符号学习的软件系统高效构造方法、结合自然语言与形式语言的智能化程序设计语言理论。 3. 面向智能化软件的泛在操作系统原理和构造方法。 围绕智能化软件的高可信运行支撑问题,研究泛在操作系统的新型内核架构模型、设计原理和构造方法,泛在资源的统一表征、感知和互操作,反馈控制的任务调度方法和自然交互接口设计等;构建泛在操作系统的共性框架与核心构件;面向特定领域,研究软件定义的泛在操作系统关键技术及定制方法。 4. 基于智能化软件范型的工业软件建模原理和开发方法。 围绕基于智能化软件范型的工业软件构造问题,研究工业软件多域多源知识统一模型理论,支持软件工程、数学/物理模型、流程工艺、运筹管理等知识的融合表征和精确规约,并探索工业软件设计中非确定问题求解的AI补偿方法;研究领域知识与AI模型协同驱动的工业软件低代码开发方法,设计面向特定领域的工业软件编程语言(DSL);构建特定领域工业软件核心构件/框架、知识库和模型库等。 5. 开源软件生态理论、技术及策略。 围绕智能化软件开源生态建设与治理问题,研究开源生态持续激励汇聚机理、开源贡献存证技术与评估度量方法;研究群体高效协作机制、群智协作任务规划与协同技术、开源社区智能化运维技术;面向开源生态的价值链,研究开源社区权益链演进和治理机制、开源软件供应链建模分析方法、敏感隐私数据分析和开源依赖关系合规性分析验证技术;建立开源生态的创新管理机制、开源平台的服务优化策略、开源社区的治理机制和可持续运营模式;构建开源平台服务支撑工具。 (二)重点支持项目。 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拟围绕以下6个研究方向,优先资助前期研究基础较好、交叉性强、响应新兴应用场景需求、对总体科学目标有较大贡献的申请项目。 1. 人机物融合智能化软件可成长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 聚焦人机物融合智能化软件的可成长性问题,研究软件的体系结构、运行机理和生命周期基本原理,建立新型智能化可成长软件的范型理论;研究面向人机物融合场景的统一软件建模框架、软件定义方法和智能化编程新范式,支撑人机物融合智能化软件的快速构造与成长演化;研究开放环境约束在线检测与监控、神经-符号融合程序分析、增量验证和软件生态依赖诊断等技术,构建面向可成长智能化软件及其生态的软件工具。 2. 知识数据双驱动的组织建模、影响评估与精确调控技术。 聚焦三元融合系统中人类个体与群体的需求感知与行为调控问题,研究人类工效学视角下个体面对人机物融合智能化软件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支撑人在回路的行为建模及人机协同机制设计;研究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群体交互机理、多方博弈机制与行为涌现规律,支撑数据与知识双驱动的人类社群组织建模与趋势预测;研究智能化软件对人类社群组织影响的效能评估方法与精准调控技术,支撑与人类价值对齐的智能化软件设计方法和实现机制;研究智能化软件大规模应用的价值风险识别与预测技术,支撑智能社会的风险调控与防范。 3. 高可信程序代码自动生成与系统自动重构优化关键技术。 聚焦人机物融合软件系统程序代码的自动生成与维护问题,研究融合程序语法和类型理论的新型神经网络数理基础,构建具有递归推演能力的新型代码大模型建模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融合神经计算的高效符号知识推理方法,构建具有处理大规模程序能力的高精度符号化分析工具;研究融合形式语言自动机与神经网络约束解码的代码生成技术、程序代码内在知识的在线学习与记忆存储技术,构建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新型代码理解与生成工具;研究针对大规模遗产软件系统的自动优化与重构技术,构建神经符号融合的软件维护智能体系统。 4. 面向智能化软件生态成长演化的群智范式支撑技术与平台。 聚焦群智视角下的智能化软件生态成长与演化问题,研究小核心与大外围高效联接协作、自由创作与规范生产持续联接转换的敏捷迭代开发模型,建立群智范式度量指标体系;研究大规模群智激发汇聚机制、多模态软件资源(包括数据、模型、代码、知识及服务)开放共享技术和开源生态价值网络形成机理,提出支持软件持续成长演化的人-机群智协同机制、协同演进技术和评估调控模型;融合上述模型、指标、机制和技术,构建群智协同框架及工具链,研制群智范式支撑平台并开展应用验证。 5. 基于领域软件资产的需求驱动软件高可信构造与演化。 聚焦特定领域的智能化软件高可信构造与演化问题,研究基于领域软件资产的“需求规约-软件体系结构-代码实现”追踪依赖关系图谱的表达方法,构建知识和模型增强的需求驱动智能化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代码生成技术;研究智能化软件的测试和形式化验证技术并研制工具;研究面向环境变化和任务扩展等演化需求的智能化软件重构技术,支撑智能化软件运行时重构与动态演化;面向安全攸关领域复杂嵌入式软件应用场景开展验证。 6. 车路云一体化端到端自动驾驶功能软件开发方法。 聚焦车路云一体化场景下智能化软件开发需求,研究具有低通滤波功能的多模态神经网络模型设计方法;研究路端数据支持的驾驶场景虚拟重构方法,建立知识驱动的异常交通参与者行为模型,支持面向动态交通场景的数据自动生成;开发分层解耦的自动驾驶功能软件原子构件,建立车端与路端数据联合驱动的端到端模型强化学习训练平台;开发自动驾驶功能软件系统,实现自动驾驶模型的远程更新,开展车路云一体化实车测试验证。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一)对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度。 (二)解决智能化软件领域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具有原创性、基础性、交叉性和应用前景。 (三)具有产出高水平论文/专利和高质量软件制品的潜力。 五、2025年度资助计划 拟资助培育项目约2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6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6年1月1日-2029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5年9月15日至2025年9月22日16时。 2. 项目申请书采用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具体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项目申请人在信息系统中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交叉科学部项目”进行项目申报。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面向人机物融合的智能化软件基础研究”,受理代码选择T04,并根据申请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不超过5个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均不得超过2个。鼓励申请人与企业研究人员联合申请。 (4)申请人在申请书起始部分应明确说明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写明指南中的研究方向序号和相应内容),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3.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5年9月22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4.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成果应在本重大研究计划框架内开源,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交叉科学四处 联系电话:010-62328922 赋能药物创新的RNA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 2025年度项目指南 核糖核酸(RNA)是生命起源的最初分子形式,多维度参与并调控重要生命过程。RNA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革新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已成为生命健康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研究前沿。RNA科学突破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特别是RNA药物新兴产业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RNA药物具有靶向性强、成药靶点多、治疗效益高和开发周期短等优势,是引领下一代药物研发的主角。由于对RNA复杂动态特性及其调控规律研究不足,RNA药物创制的底层使能技术缺乏,制约了RNA药物创新。本重大研究计划针对RNA药物研发的瓶颈问题,立足RNA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赋能RNA药物创制。本计划的前瞻性部署实施将为我国RNA生物医药发展提供新机遇,确立我国在RNA研究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 一、科学目标 面向RNA药物创制的国家重大需求,开发精准高效、在体原位的RNA研究新体系,整合赋能RNA药物的多模态组学数据,构建数据深度挖掘方法,实现跨尺度全生命周期RNA调控机制解析与功能阐释;聚焦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RNA的动态变化特征,挖掘基于RNA的精准诊疗新靶点,发展RNA药物分子智能设计方法及精准递送策略,创新RNA药物研发的底层使能技术,实现以“同一健康”为目标的全景式RNA药物(如人药、兽药、农药等)研发。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RNA复杂动态特性的规律解析与功能阐释。 针对RNA种类多样、修饰丰富、结构动态、功能复杂等特点所带来的研究挑战,从多学科视角揭示RNA的转录、加工、代谢、翻译等全生命周期的新规律及新机制,为RNA药物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二)基于RNA的疾病精准诊疗与原创靶点发现。 针对重大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RNA调控网络复杂、成药靶点不明的难题,发展关键RNA的功能表征和精准筛选策略,阐明RNA调控异常的致病机理,发现重要标志物及原创靶点。 (三)突破RNA药物创新瓶颈的底层使能技术。 针对RNA复杂性导致的基础研究及药物创制短板,开发高效解析和精准调控RNA分子的共性技术,发展RNA药物设计、靶向递送、生物利用的创新方案,为RNA药物研发提供技术保障。 三、2025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拟以培育项目的方式资助探索性强、选题新颖的申请项目,优先支持以下研究方向: 1. 关键RNA功能元件解析及调控机制。 利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鉴定功能性的RNA元件;深入研究关键功能元件及相关互作因子在RNA生成、加工、代谢、翻译等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并揭示其在重要生理过程中的功能;鉴定驱动重大疾病发生发展的RNA元件及互作因子,阐明其致病机理,为RNA药物智能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 RNA驱动的重大疾病诊断和干预。 比较分析生理及病理条件下RNA动态变化特征,筛选并验证基于RNA的高灵敏度疾病标志物;发现和表征特定RNA分子,助力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后评估;开发针对疾病相关RNA的在体降解、高效编辑等技术,精准校正致病突变或调控关键基因表达,服务于重大疾病的有效干预。 3. 基于RNA的病原演化规律与感染机制解析。 采用跨系统、多组学的全景研究模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系统解析病原及宿主RNA在环境、种群、个体、器官等不同尺度的数据,高效挖掘和预警新病原,阐明重要已知病原的演化与跨物种传播规律;深入研究RNA在病原感染、宿主互作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防治病原感染与传播提供原创靶点和新型策略。 4. 功能RNA分子的理性设计。 从原子尺度揭示RNA的构象、能量、动力学等物理化学特性,阐明RNA折叠、互作、催化等基本原理;从头设计并合成功能RNA分子,验证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并探索在分子传感、基因调控、免疫稳态维持、药物递送等领域的应用。 5. 跨尺度RNA数据获取及功能解码。 开发多尺度RNA组学及示踪技术,解析RNA的序列、结构及修饰特征,揭示RNA功能元件的调控规律;开发多模态数据挖掘的人工智能方法,从海量RNA组学数据中提取深层特征,揭示RNA的调控功能、作用机制与进化规律;聚焦RNA药物开发场景,智能预测并验证具有药物开发潜力的靶点,精准设计RNA编辑工具、药物及疫苗。 6. RNA精准递送与药物创制。 揭示RNA分子碱基序列、化学修饰、骨架改造等与其翻译效率、稳定性、免疫原性等关键参数的映射规律;阐明RNA载体的化学组成、内部构造、表面性质等对递送过程的调控作用;建立适配多元化疾病治疗需求的RNA药物研制技术体系,系统评价RNA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和代谢行为等,发展创新性RNA药物。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立足研究范式创新,对于前期研究基础积累较好,特别是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它申请项目能够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且对总体科学目标形成重要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优先支持以下研究方向: 1. RNA多维修饰图谱及调控规律。 发展高精度、定点、定量的全转录组水平RNA修饰检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绘制RNA多维修饰图谱并实现功能注释;建立单分子RNA修饰检测和操控技术,支持多种修饰的同时检测及定点操控;系统识别和表征新型RNA修饰,鉴定新型RNA修饰书写、擦除、阅读及其调控因子;研究RNA化学修饰对在体RNA功能的影响和机制;发现调控关键生理及病理过程的重要RNA修饰位点,为提升RNA药物性能提供科学支撑。 2. RNA动态结构与原位互作。 建立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度的RNA结构和互作的原位测定技术,精准捕捉RNA分子的高分辨动态结构变化过程;发展功能性RNA连续大尺度动态三维结构的新型解析方法,建立动态结构数据存储、分析、展示的新模式;整合并模拟RNA动态结构及其原位相互作用,系统解析关键生理及病理过程中RNA结构动态特征及其功能关联机制,为靶向RNA的药物设计提供精准靶点和理论支持。 3. RNA定位示踪与功能操控。 发展高灵敏、高分辨、低干扰的RNA分子标记与成像的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实现单分子和活体水平上的RNA原位标记与动态监测;解析RNA胞内定位的调控机制,发展时间、空间可控的RNA加工、运输、降解等代谢过程的操控技术,为药物RNA的体内递送及胞内代谢提供关键理论和技术支持。 4. RNA高质量数据集及可视化交互平台。 建立RNA高质量数据集管理的标准规范和共享机制,研发多模态、跨尺度RNA大数据汇交存储、审编处理和可视化交互的关键技术;构建我国RNA数据资源创新平台,保障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和安全共享,实现RNA大数据的高效利用,为赋能药物创新的RNA基础研究提供基础设施平台保障。 四、2025年度资助计划 2025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30-40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6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3-5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6年1月1日-2029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程序。 1. 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直接费用等。 2.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5年9月15日-2025年9月22日16时。 3. 项目申请人在信息系统中选择“在线申请”—“新增项目申请”—“申请交叉科学部项目”进行项目申报。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赋能药物创新的RNA基础研究”,受理代码选择T03,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不超过5个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 申请人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首先明确申请对应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四)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于2025年9月22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 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3. 涉及科技伦理与生物安全的项目申请,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并上传相应证明材料。 4.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须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并认真开展学术交流。 (五)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交叉科学三处 联系电话:010-62327096
版权声明
最新影响因子表格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