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鸭鸡杆菌感染:全面综述》-1
发布时间:2025-08-11 18:39 浏览量:3
鸭鸡杆菌(Gallibacterium anatis)作为巴氏杆菌科成员,通常定殖于家禽的上呼吸道和下生殖道。但在免疫抑制、混合感染(尤其与大肠杆菌或支原体共感染)或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下,该菌可引发呼吸道疾病、生殖系统疾病及全身性疾病。
目前全球多国均已出现鸭鸡杆菌感染病例,主要侵害鸡群,但家养及野生禽类中的其他物种亦可能感染。该菌可通过水平传播、垂直传播及性传播途径进行扩散。
其致病性主要与关键毒力因子相关,包括鸭鸡杆菌毒素A、菌毛、血凝素、外膜囊泡、荚膜、生物被膜及蛋白酶等。
感染后的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气管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和腹膜炎,若存在混合感染则可能出现其他病变。防控该病主要依靠实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
针对鸭鸡杆菌(G. anatis)的精准治疗需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但该菌多重耐药性现象普遍存在。
历史
1950年,鸭鸡杆菌(G. anatis)在表观健康鸡的泄殖腔中被发现,当时被命名为"溶血性泄殖腔杆菌"。
后续DNA杂交研究表明,禽源溶血巴氏杆菌、输卵管炎放线杆菌与鸭鸡杆菌,实属巴氏杆菌科不同属。
Christensen等(2003)最终将鸭鸡杆菌独立为新属。值得注意的是:第1分类群(即第3组P. anatis菌株)与输卵管炎放线杆菌及禽溶血巴氏杆菌亲缘关系密切。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原溶血巴氏杆菌被重新分类为鸭鸡杆菌溶血生物变型。
目前该属包含4个已知种:鸭鸡杆菌(含溶血生物变型与鸭鸡生物变型)输卵管炎鸭鸡杆菌鹦鹉鸭鸡杆菌海藻糖发酵鸭鸡杆菌以及3个基因种(1、2、3型)与未命名V群。
鸭鸡杆菌为革兰阴性多形性杆菌,具荚膜、无鞭毛、不产芽孢,系兼性厌氧菌【需在含5–10%二氧化碳(CO₂)的血琼脂培养基微需氧条件下生长】。表型学研究表明(Bisgaard 1982),该菌分为: β-溶血型("溶血生物变型") 非溶血型("鸭鸡生物变型")。
鸭鸡杆菌病已在欧洲、美洲、澳洲、非洲及亚洲多洲暴发,证实该菌具有全球性分布特征与重要流行病学意义。
鸭鸡杆菌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汇总表
大洲国家禽种类型采样器官/部位诊断方法检出率(%)非洲 埃及蛋鸡 气管、卵巢、输卵管 表型鉴定+cPCR+测序 13.1 尼日利亚番鸭气管/泄殖腔拭子、卵巢组织 表型鉴定 33.2 摩洛哥蛋鸡 卵巢、气管、泄殖腔 表型鉴定+cPCR 100 欧洲丹麦蛋鸡/种鸡 气管、泄殖腔 表型鉴定+cPCR 28.8 奥地利蛋鸡 输卵管 表型鉴定 96.7 波兰孔雀 肺 表型鉴定 5.0 罗马尼亚散养鸡群 卵巢、肺、心脏、脾脏 表型鉴定 3.3 亚洲 中国蛋鸡 输卵管/卵巢/肝/脾/上呼吸道 表型鉴定+cPCR 100 印度鸭/鸽/肉/蛋鸡 心血/脾/气管拭子 表型鉴定+cPCR 100 土耳其蛋鸡 气管/肺/肝/心脏 表型鉴定+cPCR 2.2 伊朗蛋鸡 卵巢/输卵管/子宫/泄殖腔/腹腔 表型鉴定+cPCR 未报告 大洋洲 澳大利亚蛋鸡 泄殖腔/输卵管 表型鉴定 55.5-100 美洲 美国蛋鸡 未报告 表型鉴定+cPCR+测序 未报告 种鸡/肉鸡/蛋鸡 关节/肉垂/肺/腹腔/心脏 表型鉴定+cPCR+测序 未报告 Jones et al. (2013) 各类型 鸡群 肝/输卵管/卵巢/关节/骨/肺/心包/脾 表型鉴定 未报告 Shapiro et al. (2013) 墨西哥蛋鸡 肺/气管/卵巢 表型鉴定+cPCR 76.6 巴拿马种鸡 未报告 表型鉴定+血清学 未报告 秘鲁未报告 未报告 16S rRNA基因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未报告易感性
多种家养及野生禽类物种均可携带鸭鸡杆菌包括鸡、鸭、鹅、火鸡、鸽、雉鸡、珍珠鸡、虎皮鹦鹉、孔雀、鹦鹉、鹧鸪、牛背鹭、蹼足鸡形目鸟类、长尾鹦鹉科鸟类及猫头鹰。
该菌感染甚至见于非禽类物种即牛、马、猪、绵羊和兔。此外,人类中也检测到部分鸭鸡杆菌感染病例。
关于年龄易感性早期研究报告称幼禽对鸭鸡杆菌的易感性低于成年禽,而Huangfu等(2012)报道从5–6周龄、12周龄、18周龄及55–58周龄鸡群中检出和分离到鸭鸡杆菌的比例极高。
然而,鸭鸡杆菌亦从肉鸡雏鸡中分离获得(Abd El-Hamid等 2016)。
感染与传播
鸭鸡杆菌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呼吸道的水平传播。因此,该菌主要在生物安全措施薄弱的禽群中流行。
从不同身体器官分离出鸭鸡杆菌表明细菌从其自然栖息地进入全身循环并扩散。生殖器官的感染可能与泄殖腔上行性感染有关。存在实验证据表明可通过经卵巢/输卵管途径或经蛋壳途径在受精卵中发生垂直传播。
实验感染10天后,从母鸡的蛋黄和卵巢中分离出鸭鸡杆菌。在受精卵中,鸭鸡杆菌可能穿透蛋壳气孔并感染发育中的胚胎导致死亡。
此外,由于鸭鸡杆菌损害精液质量并引发附睾炎,性传播途径已被提出。
感染鸭鸡杆菌的公鸡精液可能在成年禽间传播,并可能传播给其后代。用鸭鸡杆菌鼻内接种公鸡后,感染后一周内在睾丸和附睾中检出病原体。此外,精液中精子密度降低,总运动力和前进运动力下降,膜完整性变差,均表明其对生育力产生有害影响。
研究揭示鸭鸡杆菌感染了13个蛋鸡群,病禽出现同类相食现象(泄殖腔周围广泛的伤口啄食)。
人畜共患重要性
据推测,鸭鸡杆菌是一种可传播给人类的食品污染物。
2013年法国报告首例由鸭鸡杆菌引发的菌血症病例,患者为一名因食用污染食品感染的免疫缺陷女性。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剧烈腹痛、贫血、腹泻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Driessche等(2020)指出家禽和牛存在传播鸭鸡杆菌的人畜共患风险,需进一步研究以确定其人畜共患潜力。
近期,Wang等(2023)报告一例62岁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男性患者因鸭鸡杆菌感染引发急性水样腹泻(每日7-8次)。无急迫感、无腹胀或腹痛、无畏寒或发热,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通过16S rRNA测序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鉴定出该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