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平:以文学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11 22:23 浏览量:2
生态文明是新世纪的一束耀眼阳光。这束阳光,照进中国的现实大地,滋养了青山绿水。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给生态文学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生态文学创作怎样完成自己的文学建树?
新时代的生态文学,应以思想审美的方式,表现和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营造人类的现代理性。
生态文明是体现中国新时代核心价值也是主流价值的文明。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生态文明推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推崇生态优先、绿色转型、低碳发展的理念,是汲取了古代人类传统生态智慧,凝聚了现代人类先进价值理想的文明形态。生态文学作为诞生和发展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文学,生态文明建设天然赋予它表达和传承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主体功能。因而,生态文学应该尊崇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和主流价值理念,营造新时代生态文化引领性的时代精神,并以之观照历史,审视现实,前瞻未来,体现具有文化引领意义的生态批评和价值判断。
就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人类作为万物生态的一环,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涵盖自然万物,而生物多样性保护其实也涵盖人类自己。我们眼下已经基本解决了人类代际生态道德问题,但还没有完全解决人类物类跨代际生态道德问题。生态文学就要张扬人类不仅善待人类自己及后代,也善待物类及生物多样性的繁衍。对于只考虑当代人发展不考虑后代人生存的问题,必须要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对于只考虑人类及其后代发展而不考虑物类生存及其发展的问题,也当给予尖锐的批判和鞭笞。生态文学以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审视现实,应葆有弘扬的热情,也秉持批判的锋芒。
新时代的生态文学,应以现实审美的方式,记录和反映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创造激励人类的现代力量。
生态文明起源于人类对于人与自然悖谬关系的觉醒,起源于生态环境保护,起源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现代社会生长着的文明,是按照先进理念和未来蓝图建设着的文明。此时此刻,我们就走在践行理念和实施蓝图的时代进程上。中国在生态文明进程中,从生态环境危机到生态环境改善,铺开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攻坚之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之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环境保护业绩和生态文明成就。对此,生态文学应该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进程,创造新时代生态文化现代性的现实关注,展示背景,呈现场景,昭示前景,构架具有文化驱动意义的现实审美和现代创造。
就现实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而言,中国是在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学书写生态文明,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怎样书写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转型驱进?工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体。工业文明的前路在于走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中国生态文明已在工业领域绽放绿色辉煌,生态文学亟待开掘这个富矿。生态文学当然会聚焦田园、关注荒野、描绘万物,但抒写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业乃至城市的生态文明新变,当更具现实意义。
新时代的生态文学,应以形象审美的方式,叙述和呈示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营造鼓舞人心的社会影响。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创造举世瞩目的现实成就,就在于许许多多的人向污染宣战,与破坏斗争,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壮阔之役,流血流汗甚至不惜失去生命,谱写治污攻坚的新篇章。也在于许许多多的企业,与黑色告别,向绿色挺进,发起了绿色转型发展的自觉行动,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破茧成蝶,创造了凤凰涅槃的悲壮重生。整个中国谱写着蓝天白云和绿水青山的天地史诗,每个城市都是有故事的城市,每个乡村都是有故事的乡村。生态文学应再现典型细节,演绎生动情节,塑造鲜活人物,创造生态文化具有鼓舞意义的形象感染和激励效应。
就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而言,生态文学聚焦右玉22任县委书记76年种树的“右玉精神”,山西由此产生一个现代成语“右玉种树”;生态文学聚焦左云退休将军回乡植树的“左云故事”,山西从此又产生一个现代成语“将军植树”。“右玉种树”“将军植树”变成山西生态环境保护精神,就有了生态环境治理上,空气污染指标一微克一微克往下降、水体质量指标一台阶一台阶往上升的改善。山西当下铺开史无前例的河流生态治理,生态文学正聚焦“一泓清水入黄河”的现实主题,将汾河变清和黄河变清的故事,呈现为树立山西形象乃至中国形象的翻天覆地的“山乡巨变”。
新时代生态文学,应以审美透视的方式,发掘和表现人性之美和物性之美,创造超越人类经验的审美世界。
在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进入一种新的认知空间和想象空间。山水林田湖草沙是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万物和谐的生命共同体。现代世界,是人类作为具有能动力的高级动物可以自觉关爱万物的世界,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的文明,也是人类与物类可以共享的文明,是人类与万物可以共享爱与美的文明。在这个意义上,文学不仅呈现人类的人性之爱与美,也呈现万物的物性之爱与美,呈现人与万物的和谐之爱与共生之美。生态文学应该创作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甚至彼此感化的现代故事,创构生态文化具有博爱泛美意义的新的想象和新的审美。
就自然之美书写和自然之爱书写而言,描绘天空之美、大地之美、山河之美、万物之美,都是显性自然生态的审美书写,而探视人性之美、物性之美、人性之爱、物性之爱,则是隐性自然生态的审美透视。世俗所说的生命感应和善恶报应,在传统文学里常常被当作颇具迷幻色彩的虚构,但在生态文学里却可以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叙写。《大湖消息》写了人与动物的宿命:人对动物好,动物就对人好;人对动物不好,动物也对人不好;人怎样对待动物,动物就怎样对待人。生态文学在人与万物的现代关系上确实尚待深挖深掘。这也许就是生态文学未来所具有的巨大的创作视野和创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