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汉川融媒:一棵“灯笼树”下的传播突围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11 23:24 浏览量:2
湖北汉川融媒:一棵“灯笼树”下的传播突围新实践
文/舒联众 严念慈 张丽鸣 孙田田 张玲玲 张婷菲
在江汉平原的汉水之滨,湖北汉川融媒体中心正以其独特的实践,书写着县级融媒的突围篇章。从 2022 年至今,这个中部县级融媒在央视发稿 238 条,平均每月都有汉川故事登上国家级平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心主任祁怀清的引领以及全体成员的努力。
云上突围:构建全媒体矩阵
2025 年,“云上汉川”在湖北省级智能传播平台长江云平台的表彰中脱颖而出,全年 146 条稿件登陆省市级媒体,日均发稿量激增 4.5 倍。汉川融媒中心构建起七大平台协同发声的县级全媒体矩阵,覆盖城乡的网格状信息传播网在疫情期间经受住了实战检验,播发防疫新闻 9577 条,多条爆款内容完成从地方到全国的“破圈”。
“向上接通天线,向下深扎本土”是祁怀清一直强调的理念。2021 年,他派骨干团队赴赤壁融媒学习“新闻+政务+服务”的融合模式,回来后技术升级让汉川融媒如虎添翼,无人机航拍、VR 直播、智能剪辑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让汉川融媒在传播上有了更多创新与突破。
图一 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现场调研汉川融媒体中心创作情况
破局之道:人才与机制创新
祁怀清刚上任时,面对财政拨款不足、人员转型困顿等多重考验,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寻找破局之策。在一场内部大讨论中,针对“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敢干事、不快干事”四种困局现象,骨干员工们对照二十大精神深刻自查,直面县级融媒普遍面临的现代传播人才困境。
汉川融媒中心实施新媒体“双师制培育”,让年轻记者既在传统文学平台淬炼笔力,又掌握新媒体硬技能。同时,引入“融媒体中心云”系统,实现全流程新媒体数字化管理,绩效工资与传播效果挂钩,激发了团队的创作积极性,使汉川融媒在省级融媒体新媒体大赛中屡获佳绩。
图二 汉川融媒中心发展引起国内媒介同行关注
双轨并行:硬新闻与软实力的结合
汉川融媒中心的“爆款地图”揭示了其核心模式——硬新闻与软节目的双轨并行。一方面,硬新闻勇闯电视台,《汉川之链》《汉川之翼》等系列专题登陆央视;另一方面,深耕本土文化富矿,纪录片、美食短视频等软节目向本地要市场,让本土文化自信被点燃。
在经营机制上,汉川融媒中心也进行了市场改革,各内容团队对接不同产业,工业直播组、政务制片组、三农团队等各司其职,通过文创营收覆盖人力成本,将宣传机构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枢纽。
图三 融媒中心正在研讨中部地区县级媒体融合创新思路
根系沃土:县级媒体融合哲学
祁怀清在全省县级融媒峰会上提出了“三重门”问题,引发了行业深思。而汉川融媒的积极实践也给出了创新答案:县级媒体融合完全可以实现传播力穿透行政边界、经营力反哺事业、生命力持续更新。这棵根植汉水文化的“灯笼树”,正以深扎土壤的根系象征本土连接,以灯笼般的果实寓意传播光亮,“在地性”成为其破解同质化的密钥。
如今,汉川云平台用户突破百万,羽绒产业带直播销售额创季度新高,为省台输送的纪录片即将开机。汉川融媒中心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更为中部地区办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内容与体量的双重跨越提供了典型样本和时代标尺。
原稿特写:湖北汉川融媒突围记
——一棵“灯笼树”下的县域融媒中心传播突围新实践
文/张丽鸣 孙田田 张玲玲 张婷菲 指导老师:舒联众 严念慈
场景一二三
汉水之滨的汉川融媒体中心办公室里,祁怀清指尖不经意划过最新数据报表,嘴角泛起笑意——2022年至今,这个湖北中部江汉平原的县级融媒在央视发稿238条,平均每月都有汉川故事登陆国家级平台。
上午7点,晨曦中的汉川市融媒体中心演播厅灯火通明。编辑黄晓军正调试视频直播设备,今天要为本地羽绒服企业进行专场直播;隔壁机房,曾祥龙剪辑的方言短视频《咵咵小剧场》刚上线十分钟,点击量已破万。
而在中心主任祁怀清的案头,一册《长江丛刊》翻在散文《灯笼树》那一页——这篇他作为个人作家最新发表的作品,在书写本土树种坚韧生命力的同时,恰似汉川融媒的隐喻:在贫瘠土壤中扎下深根,把枝叶伸向广阔天空。
01 云上突围,一个中部地区县级融媒中心的传播革新
2025年,湖北省级智能传播平台长江云平台的表彰名单上,“云上汉川”赫然跻身优秀组织单位。这份荣誉背后,是全年146条稿件登陆省市级媒体、日均发稿量激增4.5倍的硬核战绩。当众多湖北中部县级融媒困于“最后一公里”的传播壁垒时,汉川融媒中心,却构建起七大平台协同发声的县级全媒体矩阵:从县级电视频道到“村村响”广播,从“看汉川”官微到汉川政务网站,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网格状信息毛细血管网。
疫情期间的实战检验了这张网的韧性。融媒体中心闻“疫”而动,播发防疫新闻9577条,单条点击量超20万+的爆款达3条。方言音频响彻村头巷尾,《抗疫三字经》快板视频刷屏社交平台,善书、楹联非遗形式悉数登场。当《黑龙江医护人员在孝感战疫》的镜头登上新华网,《We Are All Fighters》的呐喊响彻《人民日报》官微,汉川融媒体的声音完成了从地方到全国的“破圈”之路。
“向上接通天线,向下深扎本土。”祁怀清在内部会议上反复强调这一理念。2021年深秋,他派骨干团队赴临近地区赤壁融媒取经,学习“新闻+政务+服务”的融合模式。归来后的技术升级让汉川融媒如虎添翼:无人机航拍展现四城并进新貌,VR直播带观众“云游”汈汊湖荷塘,智能剪辑系统实现短视频分钟级产出。
02 破局之道,从人才困境到生态重构
前年10月,由市委宣传部转岗走马上任的祁怀清,成为了汉川融媒体中心的代管主任。面对原广播电视中心转型而来的100多号传媒专业人员,祁怀清能清晰感受得到那份传统传媒转型新媒体的困顿与茫然。
全局120号编织岗位,财政拨款不足500万,需要承担起全县传播上级声音,打通基层舆论场,又得为原有人才谋出路,新转型,创效益的多重考验。祁怀清感到身上的担子分外沉重。
“原本我是文联出身的,搞搞文学创作,也就是份内工作。现在宣传部领导把重担放在我肩膀上,想想自己五年后要退休的年纪,还真有点七上八下。”
“但是真正接触到原有广电报业职工,觉得他们都是好人才,需要更好的平台去点燃激励他们,就不信不能拓展新事业!”
在新组建融媒中心的一场内部大讨论上,祁怀清抛出了震动全中心的讨论话题。围绕“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敢干事、不快干事”四种困局现象,14名骨干对照二十大精神深刻自查。这场触及灵魂的反思背后,这是县级融媒普遍面临的现代传播人才困境——全国县融中心调研显示,77.78%的机构将 “新媒体专业人才缺乏”列为最大痛点。
汉川融媒中心讨论了破局之策是进行新媒体“双师制培育”。年轻记者既要在《长江丛刊》等传统文学平台淬炼笔力,也需掌握无人机航拍、大数据分析等新媒体硬技能。当副刊编辑周斌轩荣获孝感“最美文艺志愿者”称号时,他制作的新媒体H5产品《汉川二十四节气》也在朋友圈刷屏。这种“文化+新技术”的基因融合,使汉川融媒体团队在省级融媒体新媒体大赛中屡屡折桂。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于机制创新。引入“融媒体中心云”系统后,汉川融媒在选题策划、采编调度、传播分析中实现全流程新媒体数字化管理。指挥中心大屏实时显示各平台传播力指数,绩效工资与“阅读量×传播层级”系数挂钩。当短视频《守“川”有我》单条点击突破10万+时,主创团队奖金较基数翻了3倍——这套量化体系,正是浙江传媒研究院报告中指明的“县域融媒中心进化方向”。
03 双轨并行,硬新闻与软实力的辩证法
双轨第一轨:向平台要传播宣传者发声
走进汉川融媒体中心策采部,墙面张贴的“爆款地图”引人注目:西侧是《三天三登央视!汉川这项工作被点赞》《汉川捐赠2万斤莲藕支援上海》等时政报道,东侧排列着《母女携手战“疫”》《85后放弃20万年收入当村官》等民生故事。这张地图揭示着汉川模式的核心密码—硬新闻与软节目的双轨并行。“硬新闻要勇闯电视台,软节目得向本地要市场。”祁怀清用这句话破解了中部县市融媒的共性困局。在《汉川之链》《汉川之翼》系列专题登陆央视的同时,制作团队深耕本土文化富矿:纪录片团队跟随汉川美协主席熊年仿记录汉江湿地,文艺编导为非遗项目“二河三蒸”打造美食短视频,当这道地方菜亮相央视时,本土文化自信瞬间点燃。
双轨第二轨:向本地市场要经济效益
向本土本区域影视传播宣传要市场。汉川市是工业大市。市场法则在这里展现出残酷而公平的一面。2023年三级干部大会提出“经济总量过千亿、全国百强再进位”目标后,融媒中心同步启动经营机制市场改革。当汉川融媒中心每年财政拨款仅能覆盖600万年度预算时,剩余的600万缺口被分解到各内容团队:工业直播组对接羽绒服产业带,政务制片组为机关定制微电影,三农团队打造“汉川莲藕”区域品牌。
本土文化根系为融媒发展提供着不竭养分。祁怀清在个人文学作品《灯笼树》中所写:“一树荫蔽,前世之缘”。湖北作协主席张驰鹏的《汉水湾湾》成为短视频团队创作宝库,善书艺人的抗疫唱段被改编成广播剧。更富深意的是,祁怀清将栾树(灯笼树)的意象融入融媒哲学:深扎土壤的根系象征本土连接,灯笼般的果实寓意传播光亮。这种“在地性”成为破解同质化的密钥——当多数县融客户端内容重复率超过60%时,“云上汉川”的本土原创率保持在83%。
04 根系沃土,祁怀清的县级媒体融合哲学
“所有县域融媒都面临三重门:传播力如何穿透行政边界?经营力怎样反哺事业?生命力可否持续更新?”祁怀清在全省县级融媒峰会上的发问引发深思。汉川的答卷写在羽绒工厂直播间的交易单里,写在《膏矿叙事》作品研讨会的思想碰撞中,更写在青年记者奔赴抗洪前线时坚定的面容上。
祁怀清算了一笔账:“不长社会主义的苗,就长资本主义的草”。同样是这批人,用宣传技术换效益,去年文创营收覆盖了35%人力成本。此刻的演播厅里,主持人正为本地企业直播带货,实时成交数据在指挥大屏上跳动——曾经单向输出的宣传机构,正蜕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枢纽。
在采访现场,祁怀清此刻指挥中心大屏上,实时数据流仍在奔涌:汉川云平台用户突破百万关口,羽绒产业带直播销售额创季度新高,为省台输送的纪录片即将开机。这棵根植汉水文化的“灯笼树”,正将它的虬枝伸向更辽阔的天空。为中部地区办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内容与体量的双重跨越,提供了典型鲜活的新样本,树立了时代的新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