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下一季还办吗?或许,得先回答三道选择题

发布时间:2025-08-12 00:54  浏览量:2

每周末刷屏社交平台的《歌手2025》落幕了,陈楚生、美国歌手米奇·盖顿、单依纯依次位居总决赛前三。

这趟持续近三个月的音乐征途,相关话题阅读量累计1080亿+。出圈效果惊人的另一面是,围绕节目的舆论场众声喧哗。直后的深夜,陈楚生用“沉重”来形容歌王奖项的分量:“在我心里,没有歌王,有的是真正热爱音乐的歌手,每一个都独一无二。”同时间,网友们为结果争论不休,有人形容此刻的冠军对于陈楚生而言“更像烫手山芋,而非歌王荣誉”,也有人觉得“谁当歌王,都有争议”。

“烫手山芋”谁接都一样吗?条分缕析之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打了个通俗的比方,“如今这个时代是不太可能出现‘刘德华’的”。媒介资源空前丰富、文化产业高度利基化,互联网时代的福祉让人们能找到各自的情绪收纳间、审美连接点、精神栖息地。“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审美的差异,无需强行统一;审美差异带来选择差异,可以不理解,但请互相尊重。”

一档全民级音乐综艺撞上了文化审美日益多元的时代,十季之后,还能怎么走?喧嚣之下,有些选择题抛给节目组,或许,也能抛给观众。就像大众听审每每“7选3”,面对心中三四号位的歌手,投票器按给谁,不存在二元对立,却不得不厘清取舍。

爱冒险vs爱完美

总决赛首轮,暌违内地荧屏许久的王力宏作为单依纯的帮唱嘉宾登场。生于浙江金华的00后与前辈老乡合唱《落叶归根》,两人如泣如诉的歌声交错,将乡愁娓娓道来。一曲落叶归根的乐坛轮回,以首轮第二、华语歌手第一的排名印证观众所爱。

当乐评人和网友纷纷给出“有效合唱”“完美改编”的好评,拐点出现了。第二轮独唱,单依纯打了张“冒险”牌,新歌《有趣》大胆前卫,听似波澜不惊,实则处处机锋,挑战着大众接受度。自从第一期亮明态度“我是来体验的”,这位中国新生代歌手的代表人物,将00后体验派玩音乐的态度执行到底。《珠玉》《李白》《舞娘》,她每周的表演都能引发热议,歌词“如何呢,又能怎”成了网络爆梗。热门话题里,一边是她抛出的疑问、对自我的寻找,被不少年轻人称为“人生态度嘴替”;另一边是高度实验性的音乐风格,被质疑“真的好听吗”“欣赏不来”。两极的评论真应了乐评人耳帝的评价:“最后这首‘有趣’,与她本人高度契合,践行了李安那句‘宁可犯错,不要boring’。”

事实上,本季节目,踏上冒险征途的何止一个单依纯。第一期,林志炫带着《悟空》重返《歌手》,前任歌王无须再证明唱功,只为打破舒适区,“希望在还能唱的年纪,做更多创新性的音乐表达”。可惜,若以结果论,老牌唱将初涉摇滚怒音,大众审美区此路不通。相似的还有者来女,甘肃女孩勇闯揭榜战,从《三界四洲》《侠客行》到《站在高岗上》,曲风多变,可除了揭榜成功的《三界四洲》,其余舞台伴随争议同行。

选冒险还是选完美?年轻的单依纯没有给确信的答案。直到总决赛前,她还在反问节目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大众不接受就是错?大家喜欢就一定对?”倒是王力宏表了态,“可能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

听歌声vs听心声

无论林志炫在《歌手2025》的冒险与完美间有没有找到最优解,至少有一点肯定,他触到了如今人们听歌逻辑的递迁——“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从听音乐转向‘听自己’,他们必须要在音乐里面找到或看到自己。”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坦言,他就是在音乐里听心声、找共鸣的一员,“比如陈楚生,不仅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在时间里与一代人共同成长、感受时代”。总决赛次轮,80后陈楚生以一首未发行的新歌《获奖之作》挑战。歌名甫一披露,有人调侃他对结果志在必得,可听完方知,此“奖”并不与任何通常意义的成就绑定,它是为每个普通人颁发的人生奖项。从“哭着来依然被爱”的奇迹,到“关关都过关关再有”的人生打怪升级;从“十八岁的追梦和扑空”到“养家后的负重”,原来,颁奖权可以握在自己手中。词作者唐恬又一次用最朴素的词,拨动听者心弦,经由陈楚生真挚的演唱,多少在人生逆旅上跌撞前行的人照见了自己。

同样,与其说观众被《天后》的演唱触动,不如看成,李佳薇从“卖房谋生”到“天后”归来的涅槃故事,赋予了歌曲超越音乐性的意义。它更像是一个倾诉的载体——透过它,观众看见的何尝不是身处困境、等待触底反弹的自己。

吕帆说:“歌声是否美妙,技术是否臻化境,多元审美众口难调,但能打动人心的作品,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戳中了真实的内心、真切的情绪。”

破圈了vs留得住

制作人、音乐人、学者,不同身份的他们提到了相似困惑:有没有出圈的“梗”,有没有适合短视频背景音乐的前三秒歌声,往往左右了一首歌乃至一档节目是否拥有适合网络传播的记忆点——互联网时代自有惊奇之处,亦有“失序”之时。

者来女唱过很多动人的歌,她融入民族元素的改编策略,在算法掌控网民主页的平台,赢得一片点赞。但在《歌手2025》的音乐奇旅,面对不同代际、地域、文化偏好的观众,她的表演总是好评与批评齐飞,直到“蕾蒂娅”诞生。因为一次演唱中发音不够标准的“lady”,热梗不期而至。土味发音、独特造型、“先跑起来再穿鞋”的心态、女性肆意释放自我的激情……一时间,表演中的不完美瞬间,以热梗之姿搅动流量,连带者来女本人破圈了。

偏离了音乐本身的热梗狂欢,却完成了互联网时代内容创作者追求的破圈难题,是喜是忧?董晨宇对此保持审慎乐观:“流量本身是个中性词。碎片化传播为节目带来流量,音综又为华语音乐市场导流。文化消费领域陷入注意力争夺战的当下,一个梗、一条切片虽不能完整呈现艺术,但能提供关注入口。”至于玩梗的狂欢会不会掩盖音乐的声量,节目引发的话题会不会喧宾夺主抢占了歌曲的高光,“新的传播形式带来了副产品,如何在破圈后,托举更多歌曲留下来,这是个挑战”。

“或许,是时候考虑适当弱化竞技成分。”吕帆看到了《歌手2025》在打造不同地域、民族、代际间音乐交流平台的努力,“但不够解渴的是,这些交流目前还停留在一首歌、一次表演的层面”。身为专业观众,他更希望看到更多“人”与“音乐”的故事,“深入展现歌曲创作的背景、改编的策略,也可增加相应的音乐知识普及内容,理想的模式是在更深层次上实现‘美美与共’的文化对话与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