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送上催命符,赖清德“举起白旗”,大陆在台海摆出罕见阵仗

发布时间:2025-08-12 06:40  浏览量:1

特朗普送上“催命符”,对台加征关税不止20%,面对美国大棒,赖清德直接“举起白旗”,与此同时,大陆机舰跨越所谓“海峡中线”摆出罕见阵仗。那么,赖清德为何在对美谈判中节节退让?大陆在台海的军事行动又传递出什么信号?

自赖清德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在岛内外频频挑动两岸对立,甚至妄图借助美国的政治庇护走上“台独”不归路。然而,他显然误判了特朗普的手腕。特朗普上台半年多,全球关税大棒挥向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台湾地区也没能幸免。7月底,美国宣布对台出口商品在原有关税基础上再叠加20%的“对等关税”,加上新台币近期升值12%,等同于对台湾地区主要出口行业征收超过三成的重税,这一击,几乎掐住了台湾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咽喉。

赖清德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强硬交涉,而是用一套“安抚说辞”搪塞岛内民众。他声称20%关税是“阶段性成果”,后续会继续谈判,甚至暗示还有下调的可能。但事实很快戳破谎言,这20%是地板价而不是天花板,还要在原税率上叠加。与日韩15%的最终税率相比,台湾地区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将被直接拉开差距。岛内制造业界普遍担忧,这将导致机械、电子、纺织等一系列支柱产业失去利润空间,不少订单可能直接转向韩国和日本。

由此可见,特朗普并没有因为赖清德的“投怀送抱”而手下留情。除了加税,他还附加了几乎等于“掏空家底”的条件,要么台积电入股英特尔近半股份,要么追加数千亿美元对美投资,同时增加军购、能源进口额度。这种赤裸裸的“强买强卖”让赖清德几乎无路可退。但他依旧选择退到不能再退的地步,公开宣布不会对美采取反制措施,并承诺履行对美的追加投资与军购计划。可以说,赖清德已经把台湾的经济与战略资源拱手相让,寄望于用这种卑躬屈膝,来换取所谓“美台关系最佳”的虚名。

然而,岛内舆论很快翻转。多家民调显示,赖清德支持率已跌至35%左右,不满意度飙升至55%以上,大罢免行动的不认同比例高达六成。尤其是在关税细节曝光后,岛内各行业协会和企业主集体批评民进党当局“无能至极”“黑箱谈判”,不少中小企业甚至提前酝酿裁员与外迁。赖清德原本寄望的“倚美固独”路线,不仅没有带来安全感,反而正在加速“台独”根基的坍塌。

就在赖清德内外交困之际,解放军在台海方向摆出了罕见的阵仗,57架次军机、6艘军舰连续两天在台海周边高强度活动,形成对岛链的全方位包围。台军表面声称已“全程监控”,但岛内军事专家普遍承认,大陆这种规模的战备行动已超出惯常巡航,背后不仅是针对台军的震慑,更是在向可能插手台海的美军及其盟友发出明确信号,不要轻举妄动。

这一点,在董军防长的讲话中体现得十分直接。他说,“我们做好了挫败外敌介入台海的准备”。换句话说,大陆此时的军演已是实战化部署,不仅预防台军的误判,更是在针对特朗普可能打出的“台湾牌”提前布防。因为从战略逻辑上看,当特朗普在对华经贸战线上受阻时,台海往往会成为其制造筹码与危机的首选战场。

总的来看,从经贸到军事,赖清德的每一次退让都在削弱自己的政治资本,而大陆的每一步推进都在稳固两岸统一的战略优势。特朗普的“催命符”并不只是关税数字,而是对赖清德政治路线的致命打击,让他在经济上丧失自主、在政治上失去民意、在战略上陷入被动。而对大陆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同时在经济、外交、军事多线压缩“台独”空间的最佳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