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取消绩点、剑桥废除排名…中产家庭教育思路得变了
发布时间:2025-08-12 07:03 浏览量:1
AI时代的到来,第一批淘汰的是只会画画、画得像的美术生。
内容合作 |邮箱:tbeducation@daznet.cn文丨庄晓 编丨Lulu前段时间,北京大学发布通知,2025级起,北京大学将不再使用绩点作为本科学业的核心评价标准,转而倡导以更丰富多元的方式衡量学生的学业发展。
不止是北大,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开启了综合评价体系的改革。而剑桥大学则更加激进,直接取消了运行超两个半世纪的Tripos Rankings(本科考试排名)制度,关注学生更为个性化的学习成果和体验。
图源:Mail Online
名校们率先”反内卷“的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一个全球化的趋势:
“分数至上” 的时代正走向落幕,而主动探索的精神、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远比一遍遍机械刷题来得更有价值。
探访过丽娟实验艺术创造中心(以下简称 “丽娟”)后,外滩君惊喜地发现了一条培养 “未来型” 人才的清晰路径。
不少幼儿园就在丽娟学习的孩子,经过丽娟十年左右的跨学科、跨领域甚至跨文化的学习后,都顺利走向了清华、卡内基梅隆、普林斯顿、CMU、罗德岛、帕森斯等世界名校,登上了更大的世界舞台。
体验丽娟实验艺术3小时的专注创作!
艺术“破卷”,
拿到Offer是一种自然而然
不久前,白羽梵收到了萨凡纳艺术学院(SCAD)、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朱尼亚塔文理学院、犹他大学等10所国际顶尖艺术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但要知道,三年前的白羽梵,是一个没有经过任何绘画基础技巧训练的孩子。
当时,喜欢绘画的白羽梵下定决心,想要成为一位艺术家。摆在她面前看似最可靠的选择,就是选一间颇有名气的画室,从头开始补习绘画技巧。可羽梵去了两天就坚决不去了,只因那里老师的一句话:“你的画不行,要先学构图、色彩基本功。”
直到来到丽娟,被打击到有些情绪低落的羽梵,眼睛一下亮了起来——实在是丽娟的工作室,实在是太不一样了。这里没有传统画室那样的石膏人像和几何体,取而代之的是角落里放置的各种胶枪、锯子、电钻、钳子、螺丝刀、木头切割机等工具。
孩子们可以通过纸、笔、泥巴、布料、铁丝,甚至是胶片、软陶、热缩片等近百种创造工具、近千种创作材料,通过一个个项目式的主题学习尽情来探索木工、雕塑、建筑、服装、工程甚至戏剧等艺术形式。
在这里,摆脱了艺术基本功的规训,羽梵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创作的自由。在丽娟老师的引导下,她尝试了艺术创作里的诸多 “第一次”。
第一次用漫画和文字的配图方式,一幅一幅画出鸭嘴兽的生活习性。这套绘本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由此衍生出的周边产品,还引发了同学的抢购。第一次创作装置艺术,为此羽梵走访了不少北京的大街小巷,将自己对城市粗粝却真实的观察,装进电脑机箱里,创作了名为《城市印象》的立体作品.她还第一次从多个角度来呈现“恐龙艺术家眼中的世界”,为此她做了大量的生物调研、进行了一番跨学科的探索。《城市印象》作品调研手稿
装置作品“城市印象”与作品说明
回看孩子的成长历程,羽梵妈妈三川玲也不免感叹,丽娟老师们在点燃孩子创作激情上,很有自己的一套。
1. 比如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敢于拒绝应试、拒绝套路;
在丽娟教育上海校区的墙上就贴有一张“课堂公约”。公约上要求学生“不许说自己的作品难看,也不许说别人的作品丑”。
同时,丽娟也从来不鼓励学生去美术考级、作品评奖。唯有每年圣诞节举办的作品拍卖会和三年一度的大展,让每个孩子都能走上台前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让创作被更多人看见。
在丽娟创始人、国内知名艺术教育家王丽娟看来,8-9岁的孩子正是培养创造勇气的黄金期,12岁前的他们仍怀揣着未经打磨的创造热忱。
作为教育者应该先让孩子从一切束缚里先松绑,抛开包袱后孩子们才敢去做自己,才能无限发挥想象力。
在丽娟,孩子们从不被定义,也永远有说“不”的勇气,去做快乐的事情。
丽娟教育色彩味觉鸡尾酒实验
2. 相信每个孩子有敢去创造、做好自己的勇气。
“孩子身上最宝贵的,是她的想法,而不是她的技法”。也是在丽娟老师的鼓励下,羽梵大胆地将内心的想法转成了白纸上的图画。
在她的作品集里,就真实而勇敢地记录了从小到大讨厌的100个人物,有曾在网络上骗取她零花钱的社会人,有信誓旦旦要帮她包装进藤校的中介……这些人物串联起童年与成长中那些令人愤怒又无奈的瞬间,最终共同构成了羽梵目前最满意的作品《恨》。
《恨》
从对身边的细致观察出发,又加入了大量的自我表达,羽梵作品中这种极具感染力的张力和人文情怀,难怪能打动一众的招生官——由内而外散发的自信和勇敢,才是孩子本应有的自然生发与自在流淌。
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海淀的北大附、清华附、十一学校,顺义的鼎石、ISB、德威,以及上海的上中国际、包玉刚、SAS等学校的家长,愿意把孩子交给丽娟,甚至一待就是五年、甚至十多年的原因。
方向走对了,蓬勃的创作欲望自然被激发,而名校的Offer也是孩子成长水到渠成的结果。
用艺术的方式构建科学思维,
是一种更高明的教育
在上海丽娟第四工作室,孩子们自发分成了两个小组,认真商讨着作品创作中的各种细节。动手创作之前,孩子们还认真制作了设计图纸,标注了每一步的构思和创意。
《游戏》作品手稿
他们火热朝天讨论的主题,正是丽娟今年上半年的项目课题——游戏。丽娟的老师们希望孩子们能从“玩”中创造、“做”中思考,化感受为表达,用作品回应世界。
《游戏》作品
像丽娟第四工作室的孩子们就需要在课堂上重构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富翁”游戏。
首先,他们需要收集调研报告:比如大富翁有什么样的历史?人们为什么爱玩?这个游戏有哪些主要的元素构成?接着孩子们需要一轮轮逆向推理——如果我设计类似的游戏,还需要哪些元素才让游戏更好玩?还可以加入哪些游戏的陷阱或者创造新的规则?刚开始,孩子们会设计出一个平面的1.0版本的游戏,先来测试新游戏的可玩性。在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再设计出立体的游戏2.0版本、甚至一路升级改造到3.0、4.0版本。最后,孩子们还会共同迎接“空间游戏”的挑战,在立体空间模型中再创一个新游戏。在为期半年的学习中,丽娟老师们将一步步带领孩子们去探讨游戏的机制、逻辑、叙事结构、情绪调动方式,再从游玩者转向设计师的角度,用自己的方式“再造”游戏。
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也让孩子们脑洞大开,创作出让人惊叹的作品。
有的孩子们设计出了一个关于餐厅的游戏,不仅设计出一套生动的游戏背景故事、游戏规则,还动手设计了各种游戏陷阱和隐藏装置。还有的孩子将对流浪猫生活的细致观察化为灵感,创作出一款桌面游戏,以此呼唤大众对流浪猫群体的关注与爱护。
丽娟学员《游戏》主题课堂作品
丽娟老师认为“创”等同于“大脑的想象力”,而“造”相当于“双手的实践能力”。艺术实验的方式,正是帮助孩子去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创造。
从四岁的学龄前儿童,到18岁国际艺术留学预科准备阶段的少年,丽娟会根据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质,设计系列横跨艺术与工程、建筑、文学、科学、设计等领域的项目制主题学习。丽娟所有校区的老师们都会线上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提高课程的质量。
在丽娟学习虽然只有半年,但福宝妈妈很快就发现了丽娟每次3小时的课程带给孩子的变化。
沉迷于创作的福宝
同样在以“游戏”为主题的创作中,即便是学龄前的孩子,丽娟的老师们也会带领他们从 “跳格子” 的历史渊源、游戏符号解析,到游戏元素的再创作等环节逐步深入,从零开始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丽娟一工“跳格子”游戏
长达三个小时的课堂里,6岁的福宝不仅可以全程投入,而且他还围绕游戏“跳格子”,生发了大量的想象。
福宝作品
“回到家就创作了一个关于跳格子的故事,画了整面墙的‘跳格子’,孩子的表达欲望一下就激发出来了。”福宝妈妈告诉外滩君,很为艺术从业者,她也很赞成丽娟对孩子创造力的开发和保护。孩子建立批判思维的最黄金的时间,一旦错过,就很难再去培养。
福宝妈妈的感想和一铭妈妈的想法也不谋而合。身为在丽娟学习近十年老学员的家长,她清晰感受到了艺术对于孩子的影响——就是“我看到的东西和你不一样”,而这种骨子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让一铭拥有更多的好奇心,学习也会更加有动力。
一铭在丽娟创作的拼贴作品
前年,热爱数学和艺术的一铭,就以701分的高分被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方向录取。
而丽娟培养出来的这些“真思考”、“真创造”、“真表达”的孩子,也备受国外顶尖学校的欢迎。像在丽娟学了十三年的李语双,就通过提交丽娟的作品集,顺利获得了卡内基梅隆计算机与艺术交叉专业的offer。
从丽娟走向世界的孩子们-节选
某种角度来说,丽娟实验艺术的方法论不是艺术的专属,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底层思维。
艺术教育3.0,
能给AI时代的孩子更多底气
教育创新先锋顾远认为,科技发展、时代巨变之下,教育将迈向社会化学习的3.0时代。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
对此,龙猫妈妈也感触颇深。虽然在丽娟学画不到2年,但她明显察觉到,妹妹龙猫画画时的笔触越来越大胆,配色也越发鲜亮,就连对自然界的花草虫鱼,也多了份喜爱与细致观察。
龙猫作品
这恰恰是一路学过素描、水粉、油画的姐姐所不具备的。
“有一天我请姐姐给我画一副油画,但很意外姐姐竟打起了退堂鼓。还是龙猫画了一张她想象中的妈妈,那么年轻、那么漂亮,这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艺术的学习一定要去体验,才能生发无尽的想象,对艺术的感知也会与众不同。”
龙猫作品
事实上,在学习创新创造的过程中,丽娟的孩子并没有放弃绘画这项技能的学习。
像在丽娟学了八年的钟宝贤,就在个人画展开幕的前一晚,突然想在布展时挂上偶像大卫・霍克尼的画像,打算用这种方式向偶像致敬。可无奈当时太晚,打印店都关门了——于是,她干脆拿起画架,自己为偶像画了一幅素描速写的肖像。
这副活灵活现的肖像在展览现场赢得了众多目光。但在丽娟老师看来,“画得像” 不过是艺术学习中最表层的认知。她更看重的,还是钟宝贤遇到困难,就能想办法解决的勇气和智慧。
考上美国顶级艺术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的钟宝贤
“AI时代的到来,第一批淘汰的是只会画画、画得像的美术生。而能成为未来时代主人的人,与流水线上的孩子不同,他训练的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思维、驾驭材料的能力和不断创造的生命内核。”
除了对破坏和重生等主题探索外,丽娟在3.0的美育中还加着重加入了人文、情感的认知。
像青春期的孩子可以通过“我受伤了”、“爱情是什么”等主题探究来真正认识自我、探究自我。
“我受伤了”主题,学员王一然做了一个像皮肤一样会变色的盒子,往里面倒液体会发生反应,模拟受伤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也会在各种跨学科的主题中,从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层面解读世界,进行批判性思考。
毛林远创作《死去的机器人》主题作品
长大后,知识会被遗忘,但唯有精神上的滋养、内心的塑造,才能长久。为孩子建构一个健康的内核,正是丽娟的教育理念。
“未来需要的是有行动力,有情趣和审美的人,在艺术教育中感受到‘爱’,这样才能成为赋能他人的人,而这些正是AI时代极为稀缺的品质。”
体验丽娟实验艺术3小时的专注创作!K12 成长与教育社区
追踪前沿资讯 洞察成长规律
挖掘充满温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