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印象枣庄 | 枣庄民政:法治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发布时间:2025-08-12 07:16  浏览量:1

【开栏语·编者按】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治理的利器,更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坚固盾牌。自 “八五” 普法启动以来,枣庄大地便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深入人心的法治宣传教育热潮。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校园,从企业到社区,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法治的精神正融入每一个枣庄人的日常。为全面展现枣庄在 “八五” 普法征程中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我们特别推出“八五普法·印象枣庄——枣庄八五普法巡礼”专栏。 透过这个专栏,我们不仅是在回顾过去的成绩,更是在凝聚未来的力量。让我们一同跟随文字的脚步,探寻枣庄普法的精彩故事,感受法治枣庄的独特魅力,共同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枣庄贡献力量。

今日刊发枣庄市民政局篇。

枣庄民政:法治绘就民生幸福底色

当普法宣传遇上民政温度,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八五”普法以来,枣庄市民政局始终紧扣“民政为民、民政爱民” 理念,将法律条文的“刚性”与民生服务的“柔性”深度融合,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法治阳光撒到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的每个角落,让“纸上法条”变成“身边温暖”。

把准民生脉搏,筑牢普法“暖心根基”

民政工作连着千家万户,普法更需精准滴灌。枣庄市民政局将普法工作纳入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成立“八五”普法领导小组,局党组带头深学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把《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纳入中心组学习“必修课”,领导干部带头落实“学法清单”,以“关键少数”的法治自觉带动“绝大多数”的普法热情。

创新推出“清单式推进”机制,每年制定普法计划和责任清单,明确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8大重点领域任务,把普法责任细化到每个科室、每个岗位。就像为民生法治“搭骨架”,让每一项普法举措都对准群众急难愁盼,确保法治宣传既“见人见事”又“走心暖心”。

聚焦急难愁盼,织密民生“法治防护网”

养老服务领域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再是冰冷条文。全市开展普法宣传182场次,3.5万份宣传资料走进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针对 “养老诈骗”痛点,联合公安、财政部门揭露“保健品陷阱”“以房养老”等骗局,248场防范非法集资活动守护4万余名老年人的“养老钱”,让“法护桑榆”成为现实。

社会救助一线上,政策宣传有了“烟火气”。“枣救助”系列宣传送出50余万份带二维码的布包、折扇,40万手机用户开通救助政策视频彩铃,扫码可知30余条救助政策,在线就能申请救助。150余场《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等培训,让基层干部成为政策“活字典”,入户核查时的一句句解读,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政策温度”。

社会组织发展中,规范与活力并存。通过登记业务培训、行政执法讲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深入人心;“中华慈善日”的“慈善枣庄” 成果展,让慈善法走进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人明白“做善事也要守规矩”。

地名管理领域里,法治与文化交融。围绕《地名管理条例》开展 “红色地名印记”宣传活动,一幅幅地名故事展板、一条条普法标语,让群众在了解“沙沟”“王家湾” 等地名由来时,悄然读懂地名管理的法治内涵。

创新方式方法,让普法“沾泥土带露珠”

“指尖上的普法”触手可及。“枣救助”小程序实现8类救助政策“一键查询”、救助申请“掌上办理”;枣庄民政微信公众号开设普法专栏,把婚姻登记、区划地名等政策讲成“家常话”,让群众刷手机就能学法律。

“集市上的普法”热气腾腾。推广“政策赶大集”“困难群众救助・集中帮办日”,789场活动把咨询窗口搬到田间地头、村口集市,1.8万人次现场咨询,3800余人次当场申请救助。就像流动的法治驿站,让村民们赶大集时顺便“问个明白”,把惠民政策“拎回家”。

“品牌化的普法”亮点纷呈。滕州市打造“兼爱民政、法润民心”品牌,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县域改革案例;市中区“法护桑榆 情暖市中”项目获评全省助老护老十佳案例,法律服务融入养老、公证、调解,让法治温情直抵人心。

从养老院里的反诈宣讲到集市上的救助咨询,从微信里的政策解读到社区里的慈善宣传,枣庄民政的普法工作始终贴着群众走、跟着需求变。下一步,枣庄市民政局将继续把法治宣传融入民生服务全过程,用更有温度的普法、更接地气的服务,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个家庭的幸福之路,为法治枣庄建设增添浓浓的民生底色。